孟冬時節,車盤著山里的柏油路婉轉前行,不遠處可以看到猶如木版畫一般的梯田上長著的圓白菜從小小的一點逐漸變得清晰。苜蓿村位于河北省蔚縣南部大山深處,距離草溝堡鄉政府35公里。
從關心村民生活入手 助力村黨組織“強筋健骨”
石山石景石頭墻,是這個小山村給記者的第一印象。沿著石頭墻,記者敲開了一戶農家敞開的大門。頭蒙粉頭巾,身穿暗紅棉襖的張風英熱情地招呼記者“屋里坐坐”。講起一年來村里的變化,她神采奕奕,沒想到她今年已74歲。
河北省蔚縣草溝堡鄉土地貧瘠,沙石含量高,缺水嚴重。如今種在山上梯田的農作物仍是靠天吃飯,由于海拔較高,不管種什么,都是一季。張風英說,缺水讓大家對水格外珍惜,洗臉洗衣都省著用,更別提洗澡了。隨著脫貧攻堅的逐步推進,村里都通了自來水,蔚縣從“洗手洗臉”工程開始,改變“窮將就”思想,引導貧困老人洗手洗臉、洗衣、理發。
在推進過程中,苜蓿村還新建起“孝心浴室”,免費對老人開放,年輕人要洗必須陪老人來洗才可,感動了村里很多老人。村黨支部書記劉英說:“建孝心浴室,一方面是幫助老人改變習慣,一方面是想把敬老孝老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遞下去。”沒想到,村“兩委”班子借此贏得了大家伙的心。
孝善養老金制度是苜蓿村辦的另一件實事兒。村里年輕人大都在外打工,按期給贍養費。村子離縣城遠,子女寄來的錢,取一次不容易。為此,村里專門規定,子女把養老金交到村里的統一賬戶,每個月最低100,最多300,村里補貼20%發放到戶。如此一來,村黨支部不僅成了聯結村里老人和外面子女的紐帶,也對全體子女形成了一道無形約束,孝順的家風讓鄉風更美、民風更純。
從改變村里環境起步 打通內生動力的“任督二脈”
沿著斜坡走上山路,一席木頭搭建的平臺正是遠眺的好地。很難想象一年前,這里還是堆積了幾十年的垃圾。
今年年初,苜蓿村被定為全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試點村。“剛開始感覺壓力很大,老百姓堆了幾十年的垃圾,整個山坡都是,處理起來太難了”,劉英介紹說。
在扶貧駐村工作隊、包村干部的引導下,村里逐步逐漸摸索出一套“干部+黨員+村民代表+全體村民”四級聯動工作模式。從干部開始,從黨員開始,模范帶頭,挨家挨戶做工作,大家伙兒很快都行動起來了,前后只用了4個月時間就讓村里面貌徹底改變。
“咱們沒有錢去買石頭,有力氣去搬石頭。”村民都這樣說。40多頓垃圾,老百姓一車一車拖到指定垃圾處理站;石頭石景用的1500多方石土,老百姓上山撿回來的;幾乎所有木材,都是老百姓自發捐出來。
村里將30多年垃圾清理后用石塊壘砌石頭護坡,在護坡的空當處種植景觀樹,同時對殘墻斷壁進行景觀處理,既擋住了山坡碎石又美化了村莊,也吸引了進山的游客。
村里的老人閆祥說:“有黨的政策,有干部帶動,我們就愿意出力。”一位患癌癥的村民,拖著虛弱的身體堅持干活,干部勸也不回去。資格最老的黨員劉成所今年已經92歲,仍拄著拐杖干活,他回憶道,“齊心的干勁兒讓他想起了抗日戰爭時期。”
如今,村里劃分了衛生責任區,統一設置垃圾箱,每家用3個籮筐分類處理垃圾,省錢又實用。苜蓿村還開展了最美家庭、最美婆媳、最美導游等評選,組織村民學唱村歌《苜蓿,我深愛的故鄉》。
其實,苜蓿村周邊的好多村都整體搬遷了,貧困戶也大都搬走了,現在村里只有120戶。如何挖掘內生動力,形成更有效地治理方式,苜蓿村仍在探索的路上。記者離開時,太陽將要落下,對面的山只剩一截光亮,卻映照著天色藍得更加深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