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農業大省安徽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實施鄉村振戰略為總抓手,大力弘揚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按照“擴面、提速、集成”的要求,扎實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清產核資全面完成。今年3月份將數據全部錄入全國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臺,成為第一批錄入全國系統的3個省份之一。全省共清查核實農村集體資產總額1203.4億元,比原賬面資產多出530億元(增加78%),其中經營性資產260.4億元,農村集體土地資源1.7億畝,基本摸清了農村集體家底。二是集體成員身份確認全面開展。全省共確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4910萬人,占農村人口總數的87.8%。采取“生不增、死不減,進不增、出不減”原則,對成員實行靜態管理,減少和化解矛盾糾紛,保持農村和諧穩定。三是改革試點全面提速。2013年啟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之后,先后參加前三批國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今年安徽被列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單位。目前全省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村(居)達到12813個,占總村(居)數的80%。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穩步推進,省級共發放2.5萬套登記證書,近6000個村完成了資產量化、股權設置和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工作。四是村級集體經濟快速發展。通過實施一系列舉措,持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到今年底,全省經營性收入50萬元的經濟強村比重將達到5.7%,比上年增加2.5個百分點。到2020年、2022年,全省集體經濟強村占比分別達到8%、9%,全省1.5萬個村集體經濟全面提標升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為繼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后安徽又一項領先全國的農村改革,有效激活了農村資源要素,盤活了農村資產。主要做法:
強化總體謀劃,在健全機制上下真功。建立“省級全面負責、市級監督指導、縣級組織實施、鄉鎮具體落實”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親自謀劃、親自部署,多次作出改革批示,相繼召開省委常委會、省委深改組會議、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省政府常務會等,研究部署改革工作。成立省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辦公室,組織農業農村、財政、自然資源等26個省直部門共同推進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各地均成立由黨委或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或農村工作領導小組,黨委或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掛帥,明確任務分工,高位推進改革工作。
強化任務落實,在組織推動上施全力。建立“1+N”政策指導體系,省委省政府印發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作為綜合指導文件,配套印發清產核資工作方案、整省試點工作推進方案等“N”項文件,各地印發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政策文件260多件,初步形成指導改革的政策體系。創新“123”工作推進法,明確“1”個核心目標,即著力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現代農村產權制度。打造“2”個平臺,即“會議+宣傳”平臺,全省累計召開業務培訓會、現場推進會等1100余次。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微信、橫幅、宣傳車、電子屏、宣傳畫冊、一封信等十幾種方式,廣泛開展政策宣傳,營造濃厚的改革氛圍。把好“3”個關口,即把好清產核資關,按照統一范圍、時間、流程、報表、編碼要求,創設“9步操作流程”,確保清產核資全面真實準確。把好成員身份確認關,以縣為單位制定具體成員身份界定辦法和操作流程,實行一村一策,防止多數人侵犯少數人權益。把好股權設置關,嚴格按照資產量化、股權設置、股權管理、成立集體經濟組織等流程規范開展。強化三項工作保障,即強化人員保障,全省各級共動員政府工作人員、村組干部、各類社會人員近20萬人參與改革;強化經費保障,省級累計安排20多億元工作經費保障改革有序推進;強化制度保障,各地積極建立集體資產使用、管理、處置,集體資產財務管理,集體經濟組織管理等制度,有效提高管理水平。
強化督查檢查,在提高質量上出實招。為提高改革質量,安徽省堅持以查促改,狠抓“三查”工作。抓數據審查,清查工作結束后,省里組織6個審核小組對各地數據進行審查復核,組織開展了縣級自查、市級核查和省級驗收工作,保障清產核資數據全面準確。抓進度督查。省級建立“領導督查、領導小組督查、部門督查”的督查機制,省委省政府領導多次深入基層開展督查,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兩次組織14個省直單位在全省范圍開展包市督察,省直牽頭部門多次開展業務督查。各地均建立改革督查機制,不定期開展工作督查,確保改革按序時推進。抓成效核查,省委、省政府、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均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納入對各市年度目標考核,通過考核激發基層改革動力,提高改革成效。
強化試點探索,在改革路徑上求創新。試點過程中,各地立足實際,不斷拓寬改革路徑,在資產確權、成員身份確認、股權盤活利用、集體法人公司化運營、處理集體經濟組織與村委會關系等方面進行探索創新,進一步鞏固和擴大改革成效。在資產確權方面,發揮政府統籌作用,強化政策指導。如:淮北市、來安縣專門出臺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實施辦法,徹底解決村級小學、林地、山場等各類集體資產權屬不清問題。在成員身份確認上,嚴格按照“尊重歷史、兼顧現實、程序規范、群眾認可”原則開展,并注重保護婦女權益。如:銅陵市義安區充分考慮外國婦女權益,全區共確認56名嫁入本地的外國女士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股權盤活利用上,注重打好“組合拳”。如:第一批國家級試點單位天長市,將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捆綁抵押貸款,創設“農權貸”融資產品,累計發放貸款2896萬元,有效解決了經營主體融資難問題。在集體經濟組織運營管理上,積極借鑒現代公司管理制度,提高運營效率。如:旌德縣創設“母子公司”制度,集體經濟組織作為“母公司”,不參與市場經營,僅承擔資產管理、收益分配等職能;集體經濟組織下設子公司,負責具體經營。這一做法有效解決了集體經濟組織經營人才不足、約束制度不配套、經營風險不可控等問題,促進了集體經濟長效發展。在處理集體經濟組織與村委會關系上,堅持實行“政經分離”,保障集體經濟組織獨立經營地位。如:繁昌縣推行村民委員會與村集體經濟組織事務分離、賬務分開管理制度,全縣74個村全面推進村社分離,覆蓋率100%,有效厘清了村委會和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定位。
強化統籌聯動,在集成效應上做文章。安徽省立足鄉村振興全局,在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同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變”改革、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等,提高改革系統性、統籌性,充分發揮改革的集成效應。立足放活農村土地經營權,開展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改革,全省耕地流轉面積3841萬畝,流轉率47.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立足盤活農村資源要素,推進農村“三變”改革,通過引進專業化市場經營主體,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全省開展“三變”改革的村達到8497個,占全省總村(居)數的52.8%。立足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推進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全省市、縣、鄉共建成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服務站)992個,2018年交易金額達到25.7億元。立足集體和農民增收,以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百村培強、千村扶優、萬村提升“百千萬”工程為重點,大力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今年共安排財政扶持資金10.3億元,重點扶持1474個基礎條件較好的村發展集體經濟,并通過集體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今年前三季度,安徽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725元,增長10.1%,增幅比全國高0.9個百分點,居全國第4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