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有利于提升鄉村人力資本質量的制度環境。要提高農村資源要素的流動性,加強產權保護,為他們高起點發展現代農業、休閑觀光養老等新產業創造基本條件。為他們提供與城鎮職工同等的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消除其后顧之憂。
以地盡其利為目標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承包地方面,要進一步完善“三權分置”辦法,發揮集體所有權在互換并地、土地整治、降低流轉的交易費用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對承包權進行適度賦權,探索承包權市場化退出通道;對經營權進行平等保護。在宅基地方面,可按“三權分置”的邏輯加大改革力度,發揮集體所有權在超占和閑置宅基地整治、宅基地使用權與外部資本聯營或合作等方面的作用;盡快明確資格權的權利屬性和權能范圍,探索集體經濟組織新成員資格權的實現方式和老成員資格權的市場化退出通道;放活使用權,盡快明確受讓人范圍、轉讓方式與期限、轉讓收益分配等具體操作辦法。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和公益性建設用地方面,要在遵循城鄉建設規劃的前提下,盡快予以盤活,為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提供用地空間。
創新鄉村振興投入機制。在財政投入方面,要體現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原則,加大向鄉村傾斜的力度,真正把涉農資金安排使用的話語權交給地方,切實提高涉農資金規模效益;通過擔保、貼息、以獎代補等方式,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促進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地投向鄉村振興;創新城市化過程中土地增值收益用于支持鄉村振興的通道,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機制。在金融服務方面,應通過分類有序提高集體產權的流動性、加強新型經營主體規范化管理、推進農村信用環境建設等途徑解決需求端存在的問題;通過創新農村金融機構的激勵約束機制、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農村金融市場準入機制等途徑解決供給端存在的障礙。在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方面,要創新準入機制,清除阻礙要素下鄉的各種障礙;創新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契約型、股權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而不是替代農民、排斥農民。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