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秦巴腹地的陜西省嵐皋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全省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屬于“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區域。如何加快決勝脫貧攻堅進程?嵐皋縣深入推進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三變”改革為重點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因地制宜探索農村新型集體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壯大路徑。目前,全縣52個“三變”改革試點村有4060戶貧困戶變為股東,“家庭經營收入+務工收入+分紅收入”基本模式開始全面推行,2017年貧困人口實現分紅收益117.6萬元。
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充盈農村新型集體經濟“家底”
激活“沉睡資源”,使之成為集體經濟的開發性資產。嵐皋縣深度貧困村大多都擁有未承包到戶的集體土地林地和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四荒”地。為了激活“沉睡”的資源,嵐皋縣引導貧困村將未承包到戶的集體土地林地和“四荒”地在評估作價、量化到戶基礎上,由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進行通盤規劃和集中開發,使長期荒蕪的土地資源變為集體經濟的開發性資產。2017年以來,全縣集體經濟激活的“沉睡資源”超過2.2萬畝,以各種形式進入價值創造過程。佐龍鎮佐龍村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對200多畝荒山坡地進行土地整理,建設鮮食香椿生產基地,每到春季時節產品進入西安、重慶、武漢等大城市超市,供不應求,打開了集體經濟“家底”增值的空間。
喚醒“休眠資源”,使之成為集體經濟規?;奂再Y產。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農村人口結構性深刻變化,嵐皋縣貧困村一批承包到戶的集體土地資源被“撂荒”,從耕種狀態進入“休眠”狀態。為了喚醒“休眠資源”,嵐皋縣指導貧困村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將舉家進城戶、“五保戶”、異地搬遷安置戶“撂荒”的承包土地流轉到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既維護了其承包和收益權,又使“休眠”的土地資源成為集體經濟規模化聚集性資產。依托聚集性資產,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有條件進行規?;a業開發,也有條件與有實力的市場主體合作發展現代農業項目。
聚合扶貧開發和涉農資金,注入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成為“造血”發展的初始股金。近年來,嵐皋縣聚合財政扶貧開發、產業發展和其他涉農資金4045萬元,注入到貧困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作為集體成員股和貧困戶優先股,推進資金變股金,建立農村集體經濟“造血”發展機制。獲得注資的農村集體經濟“家底”迅速增厚,有了自主開發產業的底氣,紛紛依托當地自然稟賦和獨特資源,按照市場需求優選產業項目,發展起一批上規模、接地氣、市場前景看好的現代農業、林業、畜牧、旅游等特色產業園區。民主鎮榨溪村是一個重點貧困村,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發揮土地資源相對集中優勢,運用財政注入形成的初始股金和吸收的社會資金,按照綠色有機標準創建了一個面積達1500多畝的獼猴桃產業園區,日前800多畝已零星掛果,今年進入收獲期,產品將進入某電商獼猴桃銷售系統。
整合已形成的農村產業和基礎設施項目資產,交付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成為運營性資產。為發展特色化規?;r村產業,嵐皋縣在重點貧困村以財政投資方式建成一批產業基地(園區)配套設施、小型農特產品物流設施、鄉村旅游設施等項目資產。這對突破農村產業發展制約、提升配套保障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推進“三變”改革中,嵐皋縣整合這部分項目資產,有步驟地移交貧困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成為集體經濟的運營性資產。獲得項目資產注入的集體經濟組織,不僅“家底”增厚了,還優化了資產結構和產業結構,增強了培育有生命力產業的實力和能力。安康市宏大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南宮山鎮宏大村建設的3000多畝獼猴桃產業園區,是安康市目前規模最大的山地獼猴桃示范基地。宏大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依托縣上交付的以財政投資500萬元方式形成的現代農業園區水利、道路設施項目資產,在量化到村集體和全村成員基礎上,整體入股安康市宏大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按照入股協議規定,安康市宏大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發經營的獼猴桃產業在實現收益后,每年以500萬元為基數向宏大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按6%的比例分紅。
圍繞構建持久脫貧的內生發展動力機制,因地制宜做大農村新型集體經濟“蛋糕”
推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與有實力的市場經營主體建立合作共贏機制,建設農村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嵐皋綠色生態資源十分豐富,由于缺乏技術、資本、人才、市場等要素,產業化開發長期受到限制。為了突破制約,嵐皋縣一方面著力引進有實力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另一方面大力推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與龍頭企業對接,在發揮各自優勢基礎上建立合作共贏機制,面向全國市場建設農村綠色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使許多“兩愁”的突出矛盾轉化為“兩樂”鄉村進行曲。金嵐木業公司是從浙江引進的企業,具有木材深加工和高中檔家具制造的實力,但對木材原料能否持續保障“發愁”。嵐皋縣許多貧困村擁有種植泡桐的土地資源,但為泡桐成材后的市場銷路“發愁”??h委縣政府推動15個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民合作社相繼與金嵐木業公司合作共建速生泡桐林基地,形成龍頭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兩樂”發展局面。
引導農村新型集體經濟按市場需求優化產業結構,自主發展具有地域優勢的綠色經濟。經過“三變”改革,一批有了“家底”的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自主發展規?;a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嵐皋縣引導具有自主經營愿望的農村新型集體經濟著眼長遠、立足當前,依托當地綠色資源優勢,按照市場需求導向優化產業結構,既發展當期見效的“短、平、快”項目,更注重發展有長期回報、市場風險可控的產業項目,打造集體資產持續穩定增值的綠色產業平臺??h級的引導得到貧困村積極響應,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紛紛在找準市場定位、優選有長期回報的產業項目上下功夫。
支持有條件的新型集體經濟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提高綜合效益。隨著脫貧產業在多領域興起,一批集體經濟“家底”充實、資源條件較好的貧困村產生了以多元經營方式發展農村產業的要求。嵐皋縣順應貧困村愿望,推動各方面社會資源與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對接,培育多業并舉的產業體系,促進農村集體經濟形成多點支撐的新局面。四季鎮天坪村是一個擁有良好區位、生態、人文旅游資源的貧困村。經過“三變”改革,該村集體經濟資產從接近“空殼”躍升到1800萬元,具有了變優勢資源為優勢產業的有利條件。在嵐皋縣的大力支持下,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抓住機遇發展多元經營:利用山大林密優勢,與4家有實力的農業企業合作發展魔芋、中藥材產業,每年取得固定收益;利用山地平緩向陽條件,自主建成200千瓦光伏電站,每年獲得12萬元的穩定收入;利用楊家院子旅游品牌,改建特色民宿與商鋪,打造具有濃郁“鄉愁”韻味的鄉村旅游綜合體,旅游收入大幅增長。多元經營帶來綜合效益提高,推動集體經濟在產業興旺中發展壯大。
促進有實力的農村集體經濟轉型升級,拓展資產保值增值新空間。嵐皋有實力的農村集體經濟基本環繞在縣城周圍,主要受益于縣城快速發展所帶動的集體資產增值。為了適應高質量發展的新形勢,嵐皋縣引導有實力的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管好用好集體資產,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拓展資產保值增值新空間,為共同富裕打牢基礎。城關鎮號房灣社區三組屬城郊村,在縣城中心地段擁有6畝集體所有土地,由于一直堅持集體辦物業,小型超市、商場租賃費用成為集體重要收入來源,土地資產更是隨著縣城發展增值超過2000萬元。隨著超市、商場租賃期臨近結束,該組股份經濟合作社在嵐皋縣支持下著手物業全面升級,規劃建設旅游商業綜合體,從服務全縣旅游升級中把集體經濟做大做強,為全組村民更好地分享集體經濟發展成果創造條件。
(作者單位: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發展戰略組、省政府研究室、中國經濟時報陜西記者站、陜西當代經濟與管理研究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