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中央關于農村改革的決策部署,整省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同時依托5個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和13個省級農村改革試驗區,緊緊圍繞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緊扣關鍵,先行先試,通過落實一攬子的改革試驗任務,加快體制機制創新,為推動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不竭動力。
發展要素市場 激活農村經濟
得益于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起步早、發展快,江蘇的村集體積累了大量財富。至2017年末,全省農村集體資產5158億元,其中村級集體資產總額2863億元,村均1619萬元,此外還有大量的土地、林地、水面等資源性資產。
為了更好地把農村集體資產管好用活,用市場的辦法促進資源要素充分流動,發揮最大效益,同時又有效防止村干部以權謀私、“暗箱操作”,江蘇省從2014年開始,積極發展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立全國領先的全省統一聯網、信息互聯互通、省市縣鎮四級聯動的市場運行體系,2017年又規定,農村集體產權流轉必須進場交易、應進必進。目前全省已實現縣級、鎮級交易平臺全覆蓋,2018年交易項目超過11萬筆、交易額達到36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5%、96.5%,平均溢價率超過5%。依托全省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平臺數據,探索形成全國首個省級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轉讓交易價格指數,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合理有序流轉承包土地。
鹽城市鹽都區創新農村集體資產監管運營機制,通過建立區鎮村三級聯網的“三資”管理信息網,將農村集體家底數據、交易數據、資金數據納入一個庫,要求所有集體資產全部進網管理、平臺交易,并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手機APP三大渠道公開,從而實現數據共享一網通、管理責任一單清、陽光村務一點明。南京市高淳區、睢寧縣、如皋市、連云港市贛榆區、金湖縣、揚州市江都區、泗洪縣積極探索農村產權交易標準化建設,相關標準的編制已被列入國家和地方標準制定項目計劃,編制工作現已進入最后收官階段。
為適應人口城鎮化的大趨勢,保障離土離鄉農民的合法財產權益,促進土地資源節約集約使用,蘇州市虎丘區、如皋市等地開展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自愿有償退出試點。虎丘區把試點對象分為非特色田園村莊和特色田園村莊兩種類型,并提出承包地換社會保障、宅基地換保障性住房的“雙地退出”方案,還從全區2017—2021年的土地拍賣金中提取5%,作為推動這項改革的社保專項資金。目前改革試點已在全區4個鄉鎮33個村展開,共退出承包地2萬多畝,涉及農戶1萬多戶,落實社保資金32億元,有力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如皋市則為退地農民保留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保障認可分紅的權利,同時建立財政支持下的收儲機制,充分保障農民利益。
撬動市場力量 強化支持保護
農村土地“三權分置”,促進了農業規模經營和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目前全省農村承包土地流轉率已經達到60%,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分別達到4.89萬家、9.9萬家和7700余家。但是,隨著土地經營規模的擴大,要素配置和風險控制成為新型主體“成長的煩惱”,亟需幫助解決。
常州市武進區與人保財險公司“聯辦共保”開展水稻收入保險試點,將50畝以上有投保意愿的種植農戶全覆蓋,區、鎮兩級財政對投保農戶分別給予60%、20%的保費補貼。按照6%的保險費率,2017年投保農戶每畝僅花費21.6元即可獲得1800元的收入保障,當年人保公司實際理賠面積3600余畝,賠付資金63.6萬元,為投保農戶挽回了一定經濟損失。常熟市試點推出生豬價格指數保險,出欄月當期豬糧比價低于6.2:1時即啟動理賠程序,確保養殖戶在價格過低時依然能獲得一定收入。丹陽市開展涉農保證保險貸款試點,對符合條件的新型主體、貸款期限在3年以內且不超過500萬元的貸款額度,規定貸款年利率不超過6.5%,保費年費率不高于貸款本息的3.5%,對信用良好的經營主體,市財政最高給予貸款余額4%的貼息和保費補貼。鹽城市鹽都區政府與江蘇匯隆投資擔保有限公司合作,由江蘇匯隆公司擔保,幫助當地經營主體通過設施大棚、農業機械、流動資產、知識產權等弱抵質押反擔保方式,從金融機構累計獲得1.1億元的弱抵質押擔保貸款。
與新型農業經營體不同,“一家一戶”生產面廣量大,仍然是農業生產經營的基本面。如何帶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張家港市和淮安市洪澤區做了積極的探索。張家港市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向社會提供農藥零差價集中配送、水稻集中育供秧、動物防疫和稻麥統一供種服務,其中農藥配送銷售已完成3000萬元左右,糧食和果蔬農藥的零差價集中配送率穩定在95%和90%左右,有效實現了節本增效、減量安全等多重效益。目前張家港農藥集中配送試點經驗已在江蘇全省推廣。洪澤區在開展政府購買公益性服務試點中,把技術密集且單個農戶做不了的水稻集中育供秧、外部性特征強且農戶自我作業效果差的機械植保、初始投入大且見效慢的糧食烘干作為重點支持環節,把引領小農戶走向現代農業發展作為重點實現目標,2017年完成政府購買水稻集中育供秧服務6.92萬畝、203.9萬盤,稻麥主要病蟲草害機械化統防統治30.2萬畝次,糧食烘干2.98萬噸,新增服務平臺建設投入資金248萬元。
完善長效機制 夯實基層基礎
村級組織是黨在農村工作的基石,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實現鄉村振興目標離不開村級組織振興。農村改革試驗中,江蘇重點圍繞農村社區村民自治、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長效機制建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基層黨組織建設等方面開展試點,夯實農村基層基礎。
張家港市、如皋市分別承擔了國家和省的農村社區村民自治試點任務。張家港市2015年7月以來探索建立的以黨建引領為核心,以社區協商、社區服務社會化為路徑的“三治融合”村民自治模式,依托覆蓋率超80%的村民自治民主協商平臺,有效解決了群眾關心的糾紛調解、環境整治、基礎設施、社區治理、社區活動五大類共1000余件具體問題,基本實現了“替民做主”到“由民作主”的轉變。目前張家港市以農村社區為基本單位的村民自治模式已占94.8%,該市的“三治融合”模式已擴大到蘇州全市推廣。
南京市作為國家級改革試驗區,把創新集體經濟發展路徑作為主攻方向:一是通過貨幣化補償、留地安置、置換經營性物業(股權)等三種方式,落實征地拆遷地區村集體留用地政策,用于發展集體經濟。二是引導經濟欠發達村抱團發展、異地發展。該市江寧區、棲霞區的67個村組建了4家集體資產股份聯合社,籌集約2.06億元資本金,通過購買優質資產(股權)、承擔實施配套項目,每年獲得8%-10%的穩定收益。三是以區或鎮為單位,規劃建設或購置經營性物業以獲得穩定租金收入。四是對經濟薄弱村和欠發達村,市財政每年每村安排60萬元和40萬元,用于獎補村級發展能力建設。目前全市經濟薄弱村村均擁有5000平方米標準廠房,各村年租金收益30萬元左右。2017年以來,揚州市江都區村集體領辦創辦30家農地綜合社,入股農戶5117戶,入股土地面積1.39萬畝,村集體入股755.9萬元,累計為村集體增收171.04萬元。
常熟市在承擔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基層黨組織建設試點工作中,探索把黨支部建在新型農業產業鏈上,對規模較大、產業特點明顯、有3名以上正式黨員且人員較為穩定的成熟組織進行單獨組建,對農業園區、養殖基地內的合作組織建立區域黨組織共同管理,對不具備建立黨組織條件的,選派黨建工作指導員指導幫建。制定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基層黨組織工作細則,厘清黨建聯盟、產業協會、村黨組織、合作社黨組織4份責任清單,明確三項主要責任,形成了“3×4”責任體系。同時實施“黨旗引領民富”工程,利用黨員專家隊伍、黨建聯盟、行業協會等主體的專業優勢、技術優勢、資源優勢,幫助社員及其他農戶解決生產、經營和銷售中的實際問題,帶動農民群眾共同致富。目前,全市共成立102個獨立支部、49個聯合支部,形成了富有常熟特色、具有示范效應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黨建工作模式,被中組部在全國推廣介紹。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