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與宅基地的關系直接影響農村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因素。近年來,浙江省象山縣圍繞宅基地管理邁出改革“三部曲”,打開了鄉村振興的新空間。第一步是序化,開展“一戶多宅”村莊梳理式改造,規范宅基地建管秩序。第二步是活化,探索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適度放開使用權政策空間,激活鄉村沉睡資源。第三步是轉化,以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為重心,開展農村“三搶雙動”“雙招雙引”,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一、實施“一戶多宅”村莊梳理式改造,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針對農村建設用地不足與農民建宅多占多建并存、村莊空心化與外延式擴張并存、農村基礎設施滯后和發展空間不足并存等問題,象山縣于2010年起實施以“一戶多宅”整治為主要內容的村莊梳理改造,累計拆除各類違章建筑和破舊房屋6.4萬余間,清理出宅基地5410畝。
堅持政府主導、陽光操作。在茅洋、新橋兩個鄉鎮試點的基礎上,出臺“一戶多宅”集中清理實施意見及系列配套政策,制定“12類必拆、9類緩拆”處置意見,各鎮鄉(街道)因地制宜制定整治方案。發揮“村民說事”中“敞開說”和“共同議”優勢,對實施對象、補助標準、完成時限等事項全程公開、接受監督,采取“約定期限自行拆、村里代勞統一拆、組織力量強制拆”等模式分類處置。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實行包片聯親負責制,上萬名黨員干部帶頭拆除,群眾自愿拆除率達90%以上。
堅持因地制宜、綜合利用。按照“統一布局、盤活存量、補缺補角、有增有減、節約有余”原則,實現拆后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宜通則通,推進水電路訊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拓寬村莊道路230公里,獲“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全縣城鄉聯網一體供水、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實現全覆蓋。宜建則建,將拆出來的土地用于宅基地再安排、居家養老公寓和停車場等建設,利用面積達到2290畝,尤其是探索“老宅收回、集體建設、無償居住、生活配套”集中式居家養老模式,引導孤寡老人宅基地換取就地集中養老服務,既解決了危舊房拆除難題,又實現農民家門口就地養老,已推廣183個村,建成養老安居房3343套,惠及5000余名老人。宜綠則綠,開展規劃區塊集中綠化、零星邊角地見縫插針式綠化,全縣市級以上綠化示范村達到171個,獲評浙江省森林城市和園林城市。宜耕則耕,重點對下山移民、自然村撤并地塊整治復墾,有效落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新增3畝以上連片宅基地復墾1620畝。
堅持長效管理、源頭管控。針對“一戶多宅”梳理式改造后村莊用地結構變化,推動村莊規劃全覆蓋,實施鄉村規劃師制度,強化農民建房風貌引導,大力推廣象派民居。突出常態巡查控,授權鄉鎮加強農村建房審批及批后監管,核心是“四到場”,批前選址到場、批后放樣到場、開工砌基到場、竣工核實到場;組建村級土地協管員隊伍,解決農村建設和宅基地管理“管得著的看不見,看得見的管不著”問題,創建浙江省首批“無違建縣”。
二、探索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全面激活鄉村沉睡資源
經村莊梳理式改造,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但又面臨鄉村環境持續改善和人口持續外流、資源閑置浪費和發展要素不足、農村土地物權和產權不清晰等矛盾。為此,象山縣積極探索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頒發浙江省首本“三權分置”不動產證,讓閑置資源有了新用途,農民增收有了新渠道,產業發展有了新空間。目前,全縣共發放38本,盤活和利用宅基地5878平方米,激活了鄉村發展的內生動能。
以確權為基礎,理順三權讓各方吃下“定心丸”。出臺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實施意見,保護宅基地集體所有權,明確農戶資格權,適度放活使用權。出臺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登記辦法,將宅基地資格權人的房屋所有權和已流轉的使用權分開登記、分開頒證。出臺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貸款管理辦法,將農村宅基地使用經營權納入抵押貸款范疇,辦理抵押登記11例,獲銀行授信5500余萬。
以放權為核心,創新機制有效激活農村“閑資產”。明確“四個允許”原則,適度放活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即允許農戶(宅基地資格權人)與返鄉下鄉創業人員合作建房;允許農戶申請跨村、鄉鎮建房;允許非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通過農房世居、析產、繼承取得的合法房屋實施改建或拆后重建;允許在發展鄉村產業前提下,流轉取得宅基地使用經營權,按合同約定和相關規定新建改建或重建。創新退出機制,探索實施依法退出和有償退出,將拆后、保留房屋、有償退出的宅基地一律登記到村集體。創新流轉機制,按照自愿、有償原則,讓社會資本通過三方協議流轉取得宅基地使用權。創新交易機制,依托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探索搭建交易信息發布平臺,鼓勵、引導、規范宅基地交易活動,最大限度提升農村宅基地產權價值。
以保權為底線,關口前移有效把控改革“風險閥”。制定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三方合同,通過合同實現三方約定、鎮鄉見證、多方共贏,明確各方權益、使用期限、用途范圍、權利處分、到期農房及配套設施設備歸屬等要素。加強執法監察,鄉鎮(街道)負責合同備案和跟蹤監管,對違反合同約定的第一時間責令整改或解除合同,嚴格禁止下鄉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館。
三、大力開展“三搶雙動”“雙招雙引”,全面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宅基地制度改革激活了農村沉睡資源,打通了工商資本下鄉的通道。象山縣因勢利導,跟進實施“搶項目、搶人才、搶資金”工程,開展鄉村“招商引資、招才引智”行動,全方位營造下鄉返鄉、創新創業的有利環境,激發了鄉村發展活力。2018年以來,全縣流轉利用宅基地引進鄉村度假、高端民宿等項目30余個、總投資超5億元。
帶動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過“三搶”“雙招”,有力地推動了美麗鄉村建設成果向美麗經濟轉化,形成了“閑置農房+民宿經濟”“閑置宅基地+現代農業”“古宅回收+團隊運營”“集體資產+招商引資”等多種發展模式,許多知名企業紛紛落戶投資,出現了“飛拉達”、滑翔傘、自然營地、帳篷酒店等一批新業態、新項目,破舊衰敗的村落煥發了新生機。
帶動了城鄉要素從單向向雙向流動的轉變。實施新回鄉運動、農村歸雁計劃,加強與中國美院、浙江音樂學院等高校合作,吸引一大批鄉賢能人、藝術家、高校畢業生回歸家鄉、投資創業。2018年,全縣新引進各類新鄉賢、農創客、新農人500余人。推行“整村授信、集團授信”模式,創新“旅游貸”“民宿貸”、信用戶無抵押貸款等產品,2018年向村集體和返鄉創業主體發放貸款2.1億元,全縣涉農貸款余額超160億元,占貸款總量的25%。
帶動了農民從“老一產”向“新六產”的轉型。隨著新資本、新項目的進入,不僅讓更多農民變成“房東”“股東”,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更讓農民有了就地轉產轉業、多種經營的可能,從傳統的種(養)業、捕撈業向農產品加工業、旅游業、服務業延伸。茅洋鄉白巖下村借勢旅游發展謀劃建設海景玻璃棧道,總投資300萬元。該村325戶村民中250戶入股參建,每股8000元,籌集資金200萬元,剩余政府補助50萬、銀行貸款50萬元。2018年6月開業以來營收408萬元,其中國慶期間收益153萬元,項目收益村集體提留10%后按股分紅,極大地激發了村民發展鄉村旅游的熱情,一批農民洗腳上岸,返鄉回村開民宿、辦餐飲、做電商、搞經營。
(作者系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