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農村閑置土地和房屋利用,浙江省紹興市自2017年3月起開始探索開展“閑置農房激活”改革,經過2年時間的實踐創新,取得了積極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改革背景與主要做法
近年來,浙江省紹興市農民收入不斷增長,富裕起來的農民為了方便享受城市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和服務,在城市購買商品房的數量越來越多,農村宅基地和房屋閑置率不斷提升。與此同時,隨著農村人居環境的日益改善,市民有前往農村休閑、養老、旅游的需求,城鄉人口流動呈現“雙向”互動局面。在現實需求推動和中央提出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的政策支持下,紹興開始全面推進“閑置農房激活”改革。
(一)建立政策引導體系
市級層面。紹興市出臺《關于實施“閑置農房激活計劃”的指導意見》。要求充分利用財政、稅收、產權、要素等政策,規范引領閑置農房激活方式、租賃期限、收儲模式、流轉對象、經營產業等。明確用3年時間,全市吸引100億元社會資本,實施1000個改造項目,激活10000幢閑置農房,鄉村旅游、農業體驗、健康養老、休閑度假等產業規模總量增加50%以上,農民人均住房財產性收入增加40%以上,增加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5000萬元。
縣級層面。柯橋區出臺《關于“閑置農房激活計劃”的實施意見(試行)》,率先進行農村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的探索實踐,采取出租、合作、合資等方式引入工商資本,激活利用閑置農房(宅基地)和當地資源,發展鄉村旅游、農家樂等新業態。上虞區出臺《閑置農房(宅基地)激活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對閑置農房的流轉交易、產權交易等進行了政策明確,對原合法農房拆后重建、改建、局部移位以及租賃期限等有較大突破,同時出臺財政專項獎勵辦法,為有效激活閑置農房(宅基地)提供了更多政策保障。
部門配套政策。紹興農信聯社出臺了《關于實施金融支持“閑置農房激活計劃”助力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設計“驛宿貸”“農宅貸”等特色金融產品,承租方憑借產權交易平臺的“交易鑒證書”,可向銀行申請抵押貸款,解決資金問題。國土部門探索實施宅基地及房屋租賃使用權登記辦法,由省國土廳在上虞頒發全國首例《宅基地及房屋租賃使用權證》。
(二)組建流轉交易平臺
農村產權交易服務公司在行政村設立農宅經營服務站,出租方在農宅經營服務站登記委托經營,農宅經營服務站委托產權交易平臺發布交易信息、交易場所和交易鑒證,確保租賃雙方利益。充分運用“互聯網+產權交易”的優勢,建成柯橋“鄉愁網”、上虞“鄉路網”、新昌“共享小院”等農房租賃平臺,著力推介閑置農房信息及所在地的自然資源、人文歷史、風土人情、特色產品等,實現用戶需求與服務信息的有效對接,注冊用戶已突破3萬人,點擊量突破300萬人次。
(三)鼓勵多種方式激活
激活渠道多重化。各地結合資源稟賦,根據閑置農房、農民意愿等情況,采取了個人與集體相結合、整體與部分相結合、短期與長期相結合、農房與農地相結合等多種方式,充分調動了村集體、農民、投資主體的積極性。地處偏遠、老房子較多但居住人口較少的村莊,鼓勵整村激活,由村集體統一收儲,采取合作、合資、合股的方式與社會資本共同開發,帶動村內土地和山林資源全面盤活。
激活主體多元化。一是企業激活。上虞交通投資集團、大通市場公司、新昌澄潭茶廠等各類企業,積極參與到閑置農房激活中來,帶動農村發展特色經濟。二是村集體激活。有條件的村集體,把閑置農房改造成為文化禮堂、農家書屋、農家客棧、民俗館、健身室等文體中心或者經營場所。三是鄉賢激活。如新昌縣儒岙鎮南山村千坑自然村,商人潘明華投資5800萬元租用53間6200平方米農房運營民宿項目,現已正式開業。四是藝術家激活。藝術人才不僅激活了閑置農房,更激活了鄉村創意和文化。五是農戶自主激活。越來越多返鄉農戶改造激活自家閑置農房,發展農家樂(民宿)等美麗經濟,收入大幅增加。六是市民激活。鄉村正日益成為城市居民休閑度假、養生養老的好場所,相當數量的上海人退休后到紹興農村租住農房養生度假。
激活業態多樣化。打破激活閑置農房以單純發展民宿、農家樂為主的固定思維,積極創新業態,既發展生態田園項目,又注重培育休閑養生、運動健身、文化創意、藝術創作等新業態,帶動項目向精品化、規范化、標準化發展。
二、工作成效
實施“閑置農房激活”改革以來,全市已引入開發建設項目781個,吸納社會資本22.6億元,激活閑置農房6962幢、114.35萬平方米,激活土地、山林面積14157畝,帶動農戶就業9339人,增加村集體收入9600萬元,農民新增房屋使用權出租收益2.1億元,已有30個村實現整體激活。
助力了農村產業興旺。隨著“閑置農房激活”的深入推進,各地立足資源稟賦,紛紛發展多種業態。上虞區豐惠鎮漁門村和崧廈鎮雀嘴村、諸暨市馬劍鎮相公殿村、嵊州崇仁鎮范村和黃澤鎮恒路村等,在家老人、婦女利用自家閑置農房,分別從事燈珠、雨傘、襪子、領帶等來料加工業,每戶每年僅這一項就可獲得2萬—3萬元的收入;上虞區嶺南鄉東澄村、諸暨市趙家鎮東溪村、嵊州市通源鄉白雁坑村、新昌縣東茗鄉下巖貝村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先后被評為省級農家樂集聚村。
促進了人才返鄉創業。激活閑置資源發展美麗產業,在引入資金、技術、項目的同時,還吸引著企業家、設計師、大學生、返鄉農民等各類人才回歸農村發展。海歸碩士肖磊,被新昌縣生田村巖前自然村的古樸原貌吸引,約上好友從大城市辭職,投資1000萬元,將這個僅有13戶農戶的“空心村”打造成了英倫風光的鄉野體驗實驗室。新昌縣班竹村的青年創客項目,由回鄉創業的大學生投資成立文化旅游公司,開發2000多平方米閑置農房,建成酒家民宿,接待全國各地游客休閑度假、文化修學、拓展訓練等。
加快了強村富民步伐。一是促進了集體經濟發展。柯橋區嵋山村集體通過閑置資源激活年可增收100萬元,柯橋區平水鎮宋家店村、嵊州市黃澤鎮漁溪村分別盤活閑置校舍、水庫管理用房,出租給工商資本建設休閑旅游項目,獲取租金增厚集體資產。二是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新昌縣回山鎮高灣村村民以閑置農房入股,開發130個床位交由村集體和投資商統一管理運營,每年保底分紅之外,還能按比例獲取利潤分成。2018年,僅發展鄉村旅游一項就為該村帶來100余萬元集體經濟收入,同時入股農戶每人還能從中獲得3000多元的分紅收益。
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結合“千村整治、萬村示范”工程,通過整治散亂的“空倒房”和修繕年久失修的老房子,變“廢”為“寶”,將劣勢轉化為優勢,“空心村”變成了“度假村”,“破倒房”成為了“創作室”。同時,全力推進“廁所革命”,完善道路、停車場等配套設施建設,農村生活環境有了根本性改變,眾多偏僻山村,一躍成為宜居、宜業、養生的樂園。
推動了農村文化繁榮。各地在激活閑置農房過程中,注重打造多種藝術創作基地,或者在休閑旅游項目中融入傳統文化,極大地推動了農村文化繁榮興盛。曾經從事地產業的過蕭峰在嵊州市通源鄉西三村白柴灣自然村打造民宿項目時,將嵊州特有的石雕、竹編、木雕工藝融入設計;諸暨市楓橋鎮新擇湖村的當地鄉賢在建設高端民宿、生態農業和戶外運動項目的同時,特別設計了一個展示當地農耕文化,融創意展示、教育培訓于一體的匠人工藝村。
提升了鄉村治理水平。在推進實施閑置農房激活工作中,堅持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先的“三治”結合鄉村治理原則,著力提升村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和村民委員會的服務、組織、動員能力。諸暨市直埠鎮等地創新發展“楓橋經驗”,鎮村將閑置農房改造成居住舒適、消防達標、管理有序、村民增收的“紅心租”,出租給外來務工人員,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柯橋區平水鎮、上虞區丁宅鄉等地,完善村民代表會議,制訂《村規民約》,引導閑置農房激活業主積極參與村務治理,打造項目發展和村莊建設共同體,全力提升發展鄉村治理新水平。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