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期間,對于如何更好地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如何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多位代表委員進行了熱烈討論,并發表了諸多建議。
家庭農場還需精心呵護
家庭農場是小農戶的升級版,發展非常迅速,目前全國經農業農村部門認定或備案的家庭農場已接近60萬家,發展潛力很大。但是在各種新型經營主體中,家庭農場的發展還比較弱。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農業農村廳廳長袁延文認為,應制定《家庭農場法》,明確家庭農場的地位。“因為主體地位未明確,會導致在注冊登記、征繳賦稅、土地流轉、融資擔保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據。因此,要加快立法工作,為家庭農場發展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撐和保障。”
在今年的“兩會”代表中還有一名來自基層的家庭農場主——山東臨邑縣德平鎮富民家庭農場的魏德東。他認為應充分發揮示范家庭農場的帶動作用。因此,他建議,一是出臺全國示范農場評選辦法,在全國評選出一批品牌硬、標準高、規模大的示范農場。二是對評選出的示范農場實行動態管理,實行末位淘汰制,增強示范農場的自我發展動力,防止出現一勞永逸的現象。
除了增加家庭農場的自身發展動力外,代表委員們還建議政府明確扶持政策,加強外部扶持力度。袁延文發現,從中央到地方,對家庭農場的扶持力度小于其他類型的經營主體,扶持范圍也大部分限于糧食種植類家庭農場,因此,他認為家庭農場的發展還需要精心呵護,建議從政策導向上進行強化,進一步完善水利、道路和電力等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對家庭農場購買農業機械設備提供一定資金扶持,鼓勵農業機械化生產。
針對一些地方對家庭農場的發展定位認識還不夠清晰、扶持政策針對性不強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張家口市橋東區東望山鄉元子河村黨支部書記郭建仁呼吁,進一步細化家庭農場、合作社、田園綜合體等概念和政策,比如建設范圍、建設面積,是否可以配建建設用地和家庭用地,有哪些具體優惠政策等。除了概念性的東西,還要讓老百姓看到真正的“干貨”。
合作社還需多方面扶持
目前,我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到214.8萬家。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對于產業發展、生態建設、脫貧攻堅發揮著重要作用。“兩會”前夕,11部委聯合印發了《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空殼社”專項清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因此,“兩會”期間,如何更好地促進合作社規范發展引起了代表委員們的特別關注。他們從金融、保險、基礎設施、人才等方面,針對合作社在發展中遇到的難題提出了建議。
在資金支持上,全國政協委員、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劉木華認為,鼓勵現有合作社發展現代農業。“特別是在農機裝備上,要在農業全程機械化方向給予更多支持。除了農機購置補貼、維修庫棚建設補助等方面,還應在優質糧油種植上,提供更多項目支持。”拓寬融資渠道也是資金支持的一種方式。全國人大代表、滄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木種苗管理站站長紀清巨認為,應探索建立針對合作社在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用評價體系,對符合條件的簡化程序、優先貸款。
設施農用地緊缺一直是限制合作社發展的瓶頸。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南王莊李素環瓜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素環建議應給予農民合作社設施農用地適當傾斜。她表示,農民合作社要開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需要有相應的培訓教室、農殘檢測室、肥料配比室等設施配套,這些都需要設施農用地。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教授劉昕則從促進合作社帶動貧困戶增收的角度進一步建議,建立利益緊密融合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項目用地保障機制,并納入土地利用規劃,針對不同類型項目實現差別化土地用途管制政策,保障貧困戶收入可持續穩定增長。
在合作社管理上,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建湖天和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魯曼認為,合作社實質上是一種集體經濟,涉及復雜敏感的項目資金、二次分配、農戶管理等問題,因此最合適的牽頭主體應是村集體,由村干部兼任合作社理事長。同時他還反映目前合作社亟須解決的一個問題,即合作社成員增減變化快,但工商變更太麻煩,導致登記成員與實際成員不符的情況很嚴重。
針對農業生產面臨自然、市場、質量安全等風險問題,紀清巨建議,在商業保險不愿介入的領域,由地方政府牽頭建立農業保險公司,設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專項保險,以分擔在經營中可能出現的風險。
小農戶還需“手拉手”不掉隊
“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根據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我國小農戶數量占農業經營主體98%以上,小農戶從業人員占農業從業人員90%,小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70%。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時提出,支持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此前半個月,中辦、國辦也印發了《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下一步各地該如何把更多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的軌道,不讓他們“掉隊”?不少代表委員們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提升組織化程度是提到次數較多的一種途徑。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畜牧科學院院長、黨委書記蔣小松認為,生產的標準化和如何與大市場對接,是小農戶發展前后兩個最大的痛點。除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思維,要破解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難題,加強組織化程度是共識。因此,他建議應該支持建立以區域資源稟賦為基礎而不是以行政區劃為基礎的農民專合組織,建立跨村、跨鄉、跨縣乃至跨市的專業合作社,使規模做大。
作為小農生產的踐行者,全國人大代表、十八屆共青團中央常委、蒼溪縣白驛鎮岫云村黨支部書記李君對此很贊同,“關鍵在于如何將這些資源重新組織起來。”李君建議,在各地建設小農戶標準化生產園;對小農戶標準化生產給予獎補政策支持;針對小農戶產品組織成本和流通成本高的問題,給予小農戶產品組織銷售專項獎補資金,把銷售額與帶動生產的小農戶數量作為評判標準,促進小農戶增產增收。
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也是帶動小農戶的一種重要方式。全國人大代表、山東金正大集團董事長萬連步認為,農業社會化服務是一個國家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應鼓勵分散的種植戶把土地交給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托管,降低生產成本。
政府應該重點扶持哪個領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張改平指出了兩個方向。他提出,政府應該特別聚焦小農戶的農業生產性服務。一是培育多元化、專業化、市場化的服務組織,通過多種方式開展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的社會化服務,把小農戶一家一戶辦不了的事辦起來。二是拓展小農戶急需的服務領域,特別是在市場信息、產銷對接、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動物疫病防控、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方面。萬連步進一步補充到,應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工廠化育供秧、秸稈還田、倉儲烘干、產后加工等服務。
除了提升組織化程度實現銜接,張改平還認為,小農戶通過自身發展,走特色、綠色、高效農業發展之路,也可以實現與現代農業銜接。而且在這兩種銜接過程中,最關鍵的問題是小農戶自身發展能力問題。他進一步提出,有三個問題可以通過自身努力解決。一是經營規模問題,可以通過主動和新型經營主體合作,獲得規模效益,也可以通過自己流轉土地來擴大經營規模。二是適應市場問題,通過網絡等渠道充分了解市場需求,理智選擇生產經營方向。三是技術問題,不斷學習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提高生產和經營能力。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種子管理總站研究員、安徽省種子協會秘書長李愛青還提出,也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來完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對小農戶進行現代化改造。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