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作為全國首批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縣市,安徽省天長市確定余莊村為先行試點村,作為改革“試金石”。經過一年的試點,余莊村圓滿完成了各項改革任務,促進了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壯大了集體經濟。改革前2014年集體經營性收益只有11.8萬元,2018年達到了52.6萬元。自2016年起已連續三年分紅。改變了過去集體資產“人人有份”實際“人人無份”的局面,群眾對集體資產關注度從以前“不在意”到現在“很留意”,村干部從以前“不盡心”到現在“很上心”。
突出問題導向,激發改革“新動能”
一是廣泛宣傳發動,統一思想認識。改革之初,黨員干部尤其村“兩委”成員由于認識不到位,推進改革的動力不足,存在怕難、怕煩、怕亂、怕丟權、怕失手的“五怕”情緒。同時,認為本來村集體經濟收入就不高,改革沒有實際意義。為破解這些問題,加快改革進程,鎮工作組多次組織村組干部召開會議,學習中央有關文件精神,消除村干部和廣大群眾的思想認識上的誤區。
二是多途徑組織培訓。通過對改革試點的相關業務知識進行認真細致的培訓和輔導,讓村組干部了解改革、熟悉改革、支持改革并能參與改革。
三是認真謀劃制定方案。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工作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方案的制定事關整個試點工作的開展。作為先行試點村,余莊村的黨員干部經過細致的座談調研,制定了一個完善的工作方案,將整個改革過程劃分為宣傳發動、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界定、股權配置與量化、成立集體經濟組織、總結完善提高等六個階段,并明確完成每一個階段工作任務的時間表,為穩步推進改革試點工作提供了一個基礎平臺。
抓住關鍵環節,確保成果“可檢驗”
一是嚴把資產核定關。余莊村成立村清產核資清查工作小組和核實小組,通過兩輪清查確保核實“無盲點”。首先,由村清查小組對集體“三資”按經營性資產、非經營性資產和資源性資產進行逐筆逐項清理。對資金、資產地清理,以村會計賬載為依據,堅持賬內賬外相結合、實物盤點與核實賬務相結合,以物對賬、以賬查物。對資源的清查,則采取實地勘測丈量的方式,查明實際數量及權屬。然后,再由核實小組對已經清理登記的集體資產,逐筆進行核實,重點對“三資”的數額、權屬、臺賬與實物、處置與管理等情況進行核實。最后,再由現任村干部、村級事務監督委員會成員、群眾基礎好、威望高的退職老村干、老黨員以及部分村民代表組成資產評估小組,負責對清理出的資產進行評估。評估中,以資產賬面價為基礎,參照同類資產流轉或交易價格進行評估;對沒有賬面記載或賬面價值與實際價值背離較大的,直接參照現行市場價值進行價值重估;對價值估算不準確的待將來需要進行資產處置時再作精準評估。評估結果,由成員代表大會確認并公布,做到民主公開,使群眾清楚,干部清白,確保集體資產評估“無爭議”,既少花錢又得到群眾認可。經過全面清理、價值認定、張榜公示、民主確認、審核上報等程序,余莊村摸清了家底。
二是嚴把成員界定關。余莊村在具體操作中,嚴格遵循“尊重歷史、兼顧現實、程序規范、群眾認可”四原則,以2015年6月30日24時為基準日,充分考慮戶籍關系、承包地關系、權利義務關系等情況,將成員身份界定分為:可直接確認、不能確認、按相關政策確認、無政策依據需經民主評議確認四種情形,分類指導和規范確認工作,確保改革紅利惠及每個村民。對于因政策因素或個人家庭經濟條件購買了“自理糧”戶口,戶籍不在本村民組的,根據其家庭成員對集體的歷史貢獻和參與二輪承包的實際情況予以確權,防止“多數人侵占少數人利益”;對于戶籍關系未遷出的出嫁女和戶籍關系未遷入的婚嫁女,由其本人自由選擇確認地,要求其提供相關證明,否則不予登記,防止“兩頭占有或兩頭落空”。最終形成“以現有公安戶籍農業人口為基礎,以土地確權家庭共有人和征地拆遷補償人口為依據,以農民自愿入社為原則,合理確定成員身份”的成員資格界定辦法。為了確保成員資格界定辦法合理合法、群眾認可,余莊村在全體村民大會無法召開的情況下,創新的采取分村民組召開戶主會議,然后由村民代表大會匯總各村民組戶主會議表決結果的方式完善法律程序,保證了成員界定工作的程序性、合法性和群眾參與性。經過細致的工作,余莊村有11類人自動取得成員身份資格,3類人保留成員身份資格,4類人自動喪失成員身份資格,確定成員戶851戶,確認成員身份2997人。
三是嚴把股權確定關。余莊村針對本村的實情,將集體經營性資產凈額按照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數全部折股量化到人,對資源性資產沒有折股量化,但把通過發包等形式獲得的收益和經營性資產的收益同樣量化給成員,實現了資源性資產的“量化不固化”。股權設置只設“個人股”,不設“勞齡股”和“集體股”。其一,“個人股”,一人一股,起點公平,群眾好理解、易接受。其二,設置“老齡股”需要充分的歷史資料,溯源缺乏操作基礎,避免復雜化帶來更多矛盾糾紛。其三,不設“集體股”,保證農民利益最大化,村級基層組織運轉和公益事業由政府財政兜底和財政獎補、一事一議等方式實施。股權管理實行“生不增、死不減,進不增、出不減”的靜態模式,并以戶為單位統一發放股權證書,實現了集體資產“共同擁有”到“按份所有”的歷史性轉變,建立了集體資產與成員之間“按股享有、民主管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
優化治理結構,政經分離“新突破”
余莊村以改革試點為契機,針對過去“政經合一”體制的弊端,以及目前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少,無力支撐獨立的運行機構的現狀,探索出了“分灶不分家”的政經分離模式,并于2016年1月份開始將村委會和新成立的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財務完全分設,形成了“123治理結構”,即一班人馬(村“兩委”與經濟合作社理事會交叉任職)、兩套賬務(村委會與經濟合作社財務分設)、三塊牌子(村黨支部、村委會、經濟合作社)。以“組織分立、財務分設、權責分明”實現“分灶”,通過建立“利益鏈”撬動組織間的合力共治,激發群眾參與動力實現“不分家”。并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從制度上規范集體經濟組織的管理與運行機制,充分體現新成立的集體經濟組織作為農村集體所有財產的代表者。集體經濟組織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農民開展生產經營,主要職能是開展生產服務、協調管理、資產積累、資源開發和興辦實體等,區別于村委會以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等職能為核心的村民民主管理村務的自治組織。
(作者單位:安徽省天長市銅城鎮農經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