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我先后調研了北京及河北的四個村莊,分別為:北京市通州區宋莊鎮北寺莊村、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燕郊鎮棗林村、高樓鎮小高樓村以及莊戶村,這一路所見所聞讓我對農村、農地現狀有了更加直觀的了解,對“三農”相關問題有了更為深入的思考。
一、調研村莊位置情況
北寺莊村位于北京邊郊,與河北省的棗林村僅相隔一條潮白河,兩村直線距離約為3公里。小高樓村位于三河市高樓鎮,毗鄰大廠市,莊戶村位于高樓鎮的相對中心位置,兩村直線距離約4公里。
村莊形態上,棗林村因城市規劃已轉為城市用地,村民也回遷至樓房,已不具備傳統村莊特征。其他三個村目前仍保留農村特征。
二、進村調研情況
(一)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燕郊鎮棗林村
1. 農地情況。棗林村于2009年整村拆遷,于2015年集體搬遷至棗林新村社區,目前村集體已沒有承包地,但一些中老年人仍保留著對農地的熱愛,因經歷過饑荒年代對農地感情深厚,他們在小區綠化帶內“見縫插針”地種植一些蔬菜,一方面為老年生活增添樂趣,另一方面也供應自家餐桌。
2. 村民收入情況。棗林村的中老年人對土地的熱愛程度較高,但并不愿嘗試到外村經營土地,沒有農業收入。因周邊二三產業較發達、配套設施較齊全、交通便利、外來人口較多,不少居民靠出租房屋賺取主要收入;年輕人則在周邊商場、學校、醫院等場所工作,收入來源相對穩定、生活較富裕。
(二)北京市通州區宋莊鎮北寺莊村
1. 農地耕種情況。北寺莊村的大部分承包地在村委會的統一組織下進行了流轉,租金于2008年一次性支付給承包農戶,土地目前供藍湖中醫文化基地和北京金宏帝怡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使用,主要用于中草藥種植、農業觀光和農業教育實踐基地。
據了解,當時也有少部分農戶不愿流轉土地,但受“少數服從多數”的影響便也簽訂了流轉合同。因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計劃生育限制,一家一戶只能生育一個孩子,所以目前“80后”“90后”夫妻要同時供養4-6位老人和1-2名兒童、生活壓力較大,外出務工成了村里大多數年輕人的選擇,有的年輕人戶口已隨工作遷至城市,僅在過年過節期間回家探親,很少在村中居住生活,不具備務農技能,耕種或經營農地的意愿較弱;村里的中老年人由于體力有限,不愿再從事農業生產,因此農地由農業公司統一經營管理也比較符合當地實際發展情況。
2. 村民收入情況。據調查,北寺莊村60歲以上的農戶每年可享受養老金約2500元/人、新農保約8400元/人、承包地股份分紅收益約3000元/人(已流轉土地的承包方可享受股份分紅),每年每人穩定收入約合13900元,加上出租房屋收益以及一些農民通過制作特色農產品增收,生活水平達到小康,村民對當前收入情況比較滿意。
(三)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高樓鎮小高樓村
1. 農地耕種情況。小高樓村農地以小農戶生產為主,大多種植一季玉米。村民普遍能夠認識到種植收益低,但目前村里沒有人流轉土地進行規模種植,主要由五方面因素導致:一是外出打工收入比務農收入高,村里的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年輕人不愿種地。二是留守村中的老年人較多,耕作能力有限,種植一季作物已經達到體能極限。三是截至調研時承包地已登記但承包方尚未領到承包經營權證,農民視土地為“命根子”不敢輕易流轉。四是周邊農村曾出現過土地流轉后被賣出的事情,以往的教訓使得農民不敢嘗試流轉。五是村里沒有公用農機,灌溉配套設施不健全,2018年玉米授粉時當地天氣條件較差影響產量,而玉米收購價格約0.87元/斤,利潤較低,農戶對農業生產缺少信心。
2. 農村垃圾情況。小高樓村與大廠市毗鄰的一些承包地旁堆放生活垃圾,另一交界處也有垃圾溝,環境非常惡劣。經與村民交流,得知該垃圾溝原本為果園,因經營不善早已荒蕪,園內土料已被變賣,林地變為深溝,久而久之村民在溝中亂倒垃圾和生活廢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四)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高樓鎮莊戶村
莊戶村多數農戶僅限于耕種自家的承包地,但也有少數人嘗試通過土地流轉對農地進行規模種植和管理。村中一些中青年農戶農業生產技能較高,經營土地規模在10-20畝左右,自家承包地約7-9畝,流轉土地約6-7畝(村內承包農戶之間流轉費用約100元/畝)。他們在農業補貼扶持下購置了農業機械,以種植兩季作物、農機服務及外出打工作為生活主要收入,一般在5-6月和9-10月務農,其余時間到城市及周邊地區做些臨時性工作,全年農業收入與非農收入占比相當。這樣的“新農人”在村中生活水平處于中上等,農地得到了有效利用、耕種經營效果良好。
三、調研情況小結
無論是引入工商資本的北寺莊村還是已經城鎮化的棗林村,農民的處境基本相同,即:農民不再以農業生產為主,受城鎮化影響較大,加之周邊二三產業發展較好,非農收入較穩定、生活較富足,村民不愿再次從事農業生產或經營活動。
相比之下,小高樓村和莊戶村的村莊風貌更為完整,且均存在大片的承包地,多數農民仍在農地上從事生產活動。位于高樓鎮邊緣地區的小高樓村農民相對保守、不敢流轉土地,而位于高樓鎮相對中心位置的莊戶村,農民思想則更為開放、農業技能更強、更愛惜土地并且已經嘗試采用流轉土地進行規模種植,嘗到了規模經營的“甜頭”,也有意愿進一步嘗試以家庭農場等方式進行農業生產。
根據四個村的調研情況看,棗林村的完全城鎮化、北寺莊村的工商資本注入、小高樓村的小農戶耕種抑或是莊戶村的“新農人”管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適宜性,都使得農民生活達到了衣食無憂的程度,但距離農業農村現代化或城鄉一體化還有較大空間。筆者認為,此次所調研的村莊僅僅是中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個縮影,放眼全國仍有許多“三農”問題、“三農”工作需要廣大干部同志去鉆研、去探索、去實踐,當然在實踐中始終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處理好城鄉融合發展的問題。
四、下一步工作建議
制定相關管理辦法,以信息化手段促進土地流轉監管、促進資金使用監管。目前,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具備一定的數據基礎,但承包地流轉合同樣式、流轉相關業務還需要進一步規范化,可以考慮依靠信息化手段來摸清流轉土地的權屬、清晰記載流轉雙方信息、準確記錄流轉期限、規范流轉期內征地補償等,為保障農地規模經營創造良好條件。建議鼓勵農經專家、學者積極參與研究并制定相關管理辦法,選派熟悉農經業務、信息化等工作的專家掛職地方,了解基層工作經驗、試點并論證管理辦法的可行性,使得所制定出臺的管理辦法能夠保障流轉各方合法權益,做到讓愛農地的人有地種、讓種地的人愛農地。適當地研究并細化農業補貼用途,建立資金使用臺賬,關注并了解農業生產環節中的資金需求,以信息化手段監督補貼使用和發放情況,讓扶持資金更有效地服務于更多農戶。
加強農業政策宣傳力度,加強區域邊界地區的基層工作交流。經調研,很多農戶并不了解農業相關政策。一是建議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相關法律及政策的宣傳力度,考慮到農民文化水平較低,可適當以視頻的方式進行宣傳。二是建議村事村務工作進一步公開透明化,落實基層黨員干部責任擔當并加強與群眾的溝通交流,讓村民對村事村務更有參與感。三是建議通過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等平臺對在校大學生宣傳新型經營主體相關政策,鼓勵農村大學生返鄉創辦家庭農場,并向其積極宣傳有關扶持政策,引導其適度規模經營。在區域交界地區,更要加強政策宣傳、加強聯動,通過各方共同努力制定適宜的管理方案。對于農村垃圾處理等問題,應細致清晰、設身處地地制定垃圾分類方案,耐心引導農民進行實踐,對農地污染情況進行監管、記錄,及時發現問題并治理,保障農地及周邊環境的潔凈。
在農村地區合理引進二三產業,增加就業崗位 。由于農村周邊配套服務設施較差,一些農村大學生畢業后在家鄉無法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更傾向于留在城市工作,久而久之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較多,村莊缺少活力。建議從發展理念、制度創新、政策安排、保障措施等方面綜合考慮,在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前提下,在農村周邊合理引進二三產業,鼓勵土生土長的有為青年就近就地結合地方特色建設家鄉,為鄉村振興獻計獻策獻力。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