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垣縣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西麓,上黨盆地之北。轄8鎮3鄉和1個省級經開區,323個行政村,總人口28萬(其中農業人口19萬),耕地59萬畝。2017年,全縣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1.02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萬元。2017年6月被確定為第二批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以來,襄垣縣按照“試點建成示范點,改革改出源動力”的目標定位,積極創新實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任務基本完成。主要做法是堅持“ 三個貫穿始終”。
一、黨建引領貫穿始終,形成強大組織保障
(一)突出一個核心。改革全過程始終突出黨的引領、強化黨的領導。全面建立運行縣級領導包鄉鎮、鄉鎮班子包村片、村“兩委”包小組、黨員干部包農戶的包保責任制;要求必須做到一環節一調研,一步驟一指導,一階段一座談,保證改革方向不偏、程序不亂。在指導成立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過程中,出臺專門文件,倡導村黨支部書記通過選舉程序擔任合作社理事長。
(二)發揮兩個作用。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各級黨組織把方向、守底線,堅持一個政策貫到底、一個標準定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各級書記既掛帥又出征,親力親為抓改革;黨員骨干全程參與,講政策、搞宣傳;老支書、老黨員化矛盾、解難題,在各個關鍵環節成為推動改革的“主心骨”。
(三)落實三個機制。建立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聯席會議制度,鎮村兩級抽調骨干力量成立專項工作組,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責任體系。縣財政安排專項改革工作經費743萬元,平均每個行政村2.3萬元??h兩辦督查室和領導小組辦公室開展聯合督查,推廣可行做法、協調解決問題。
二、一套動作貫穿始終,規范完成各項任務
(一)精心組織準備好。縣委分6批組織業務骨干到京、川、貴、陜、黑等10省市專題考察,學習借鑒經驗。結合實際制定下發清產核資操作方案和成員身份確認、股權量化3個規范性文件,并分別配套了流程圖和相關表格,探索運行了“四環十步”工作法。鄉村結合實際,分別制定“一細則”“三辦法”,讓基層干部群眾都能弄通弄懂,快速上手。在此基礎上,邀請省內外專家分8期培訓鎮村骨干5000余人次,印發《致農民朋友的一封信》、年畫、臺歷等宣傳資料10萬余份,全力宣傳,全員培訓。
(二)精準發力實施好。一是嚴格按照農業農村部等九部委制定下發的清產核資辦法和報表進行清查核實,對集體所有各類資產采用“先賬內后賬外,先登記后清查”的方法進行登記核查,實現資金、資產、資源及債權債務“四個清”;清查結果經村民代表大會通過、鎮農經站審核、縣農經中心備案。全縣共清查核實經營性資產1億元、非經營性資產13億元,資源性資產169萬余畝。二是成員身份確認突出群眾認可這個標準,統籌考慮戶籍關系、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對集體所作貢獻等要素,堅持“有法依法、無法依民”,由群眾民主協商討論形成成員身份確認細則,逐戶逐人認定,三榜公示后最終確認,避免了“兩頭空”“兩頭占”現象,同時保護了外來戶、農轉非等特殊情形人員的合法權益。全縣共確認成員18.8萬人。三是股權設置統一不設集體股,公共積累和公共服務通過提取公積金公益金解決;普遍設立人口股和勞齡股;根據村情實際選擇設立原始股、計生股、獎勵股和貢獻股等股份類型;股權管理實行靜態管理。四是成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規范制定章程,規范管理制度,規范人員培訓,確保合作社有序運行。五是因地制宜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縣財政專門設立產業發展壯大獎勵扶持資金,全縣把農村劃分為生態農業型、城鎮商貿型、整村搬遷型、文旅產業型、村企合作型5個典型村每村扶持20萬元,鄉鎮確定的24個典型村每村扶持5萬元。六是建設縣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推行資產管理信息化,實現承包地經營權、集體林權、“四荒”地使用權等多種權屬順暢流轉、抵押、融資等功能。
(三)總結經驗推廣好。試點過程中,共編印《工作動態》103期、《簡報》30期,分階段召開推進會12次、匯報會21次,總結推廣先進典型,及時糾正存在問題,促進改革順利推進。許多鄉鎮組織進行問卷調查、繪制宣傳漫畫、錄制專題廣播;有的鄉鎮編排演出“三句半”說唱節目,把文件規定和政策精神用易于接受的形式送到群眾手中。在清產核資過程中,王橋鎮王橋村、五陽村吸收老支書、老干部、老黨員、老會計、老隊長等“五老人員”參與研究討論,妥善解決了一些時間跨度較長的歷史遺留問題;夏店鎮農經站總結出“三下三上三認定,三登三核三公開”的辦法,在全鎮51個村推廣。在成員身份界定中,上馬鄉探索實行“公示單+確認單+影像單+備案單”的“四單定性”辦法,詳細記錄工作痕跡。夏店鎮夏店村針對人口較多、情況較為復雜的實際,制定了“三增三減三確認,三審三核三公示”操作辦法,保證了良好秩序。在檔案整理過程中,王村鎮率先聘請縣檔案局制定整理標準,列出檔案目錄,及時將工作資料整理歸檔。
三、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一)盤活資源資產。盤活閑置宅基地和村建設用地,發展三產服務業、打造特色田園鄉村。王村鎮高家溝村通過清產核資收回211.64畝非承包土地,發包后每畝上交村集體100元承包費,村集體當年增加收益21164元,僅此一項年底預計人均分紅26.48元;古韓鎮小垴村利用村集體閑置建設用地,新建了知青記憶館和登山健身步道,舉辦了槐花攝影節,今年接待游客5萬余人次,增加村集體收入;夏店鎮馬喊村打造“水岸印象”主題景觀村,盤活閑置建設用地發展農家樂,村集體每年增加收入4萬元。
(二)發展物業經濟。以集體原有積累為基礎多元發展,鞏固壯大集體經濟。如候堡鎮的西周村依托潞安集團駐地優勢,發展聯合運輸、建設商貿綜合市場,通過收取物流費用與市場租金增加集體收入;東南上村利用村民搬遷后的舊村閑置宅基地整理出土地600余畝,引進餐飲項目“西北印象”,村集體每年收取租金10萬元,還可解決群眾就業50余人,大大增加村集體收入,帶動農民增收。
(三)村企聯手共建。夏店鎮夏店村村集體合作社統一流轉土地,和本地有實力的藥企深度合作,引領帶動80余戶農戶,采取以地入股形式,發展中藥材苦參種植1002畝,實現公司、集體、農戶三方受益。上馬鄉的虎口、土落和虒亭鎮的建華等6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打破傳統行政區劃,集中流轉土地,依托地理優勢建設環湖萬畝花海風景區,帶動發展零售業、民宿、餐飲,實現互利共贏。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