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黑龍江省方正縣被確定第一批為全國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縣以來,全縣上下緊緊圍繞建立“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中國特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要求,采取先行先試、規范操作、壓茬進行、梯次跟進的工作方式,堅持問題導向,注重民主程序,狠抓關鍵環節,實現還權賦能,圓滿完成各項改革任務。目前,全縣67個村全部組建了股份經濟合作社,其中28個合作社累計分紅756.1萬元,35個合作社經民主決議將546.27萬元盈余用于償還債務、擴大生產和發展公益事業。
一、抓頂層設計,強化改革保障
針對這項改革涉及面廣、矛盾多、風險大的特點,方正縣堅持強化組織領導,搞好制度設計,健全推進機制,保證產權制度改革有序推進。一是建立三級責任制。全縣建立了“三級”書記負責的領導體系和工作責任制。縣級成立由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領導小組,鄉鎮由黨委書記牽頭組建農改辦,村由支部書記牽頭組成工作隊,構筑了一把手負總責、縣鄉村縱向貫通的組織領導體系。二是做好“三定”設計。把產權改革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精心設計,通過定方案、定標準、定方式,讓廣大干部群眾看清弄懂。制定了《方正縣發展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等4個工作方案和《方正縣確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指導意見》等5個實施意見,為開展工作提供了遵循。根據不同任務,分別制定具體標準,并以圖表等“可視化”形式逐項安排部署,確保改革環環相扣,無紕漏、不返工。分別選擇了資源多、資產多、積累多、欠債多的4個各具代表性的村作為試點,先行先試,壓茬推進,分頭突破。三是落實三項機制。實行三級包保機制,采取縣級領導包鄉鎮、縣直部門包村、鄉鎮包屯的方式,指導工作,解決問題;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從相關部門抽調人員,分別設置了信息咨詢、綜合協調、技術指導等工作組,分工協作、形成合力;強化矛盾化解機制,制定了維穩防控預案,由信訪、法制、司法、法院、紀檢等部門全程參與。
二、抓宣傳引導,營造改革氛圍
堅持從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入手,全力抓好宣傳引導,確保全縣上下統一思想認識,形成強大推進合力。一是突出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統一領導干部的思想認識。通過召開各級班子會議講清形勢、學習文件領會精神、談心談話促進交流,消除部分領導干部認為改革削弱村干部權力、分光村級資產的錯誤認識,解決了怕引起新矛盾的畏難情緒,增強了推進改革的信心和決心。二是做好宣傳動員,統一廣大群眾的思想認識。縣、鄉、村分別召開動員會、培訓會,糾正農民認為改革就是平分集體資產的認識,讓廣大農民群眾了解改革給他們帶來的好處,從而理解、擁護、支持并積極參與改革。三是統一梳理問題,做好答疑解惑。印制《方正縣股份權能改革工作流程掛歷》和改革問答宣傳畫3萬份,為基層和群眾答疑解惑,保證股改工作扎實有序推進。
三、抓清產核資,摸清集體家底
堅持把清產核資作為產權改革的重要環節,通過“三保證”,將清產核資工作做實做細,為深入推進改革打好基礎。一是保量準。對資源性資產清查,充分利用土地確權成果,采用RTK精密儀器加基站等測繪系統,由村“五老”人員參與,精準測量村集體資產資源,并分別建立臺賬,做到“三榜”公示,確保精準無誤、群眾認賬。二是保核準。針對資產清查環節,采取以賬找物、以物對賬、賬物相符的辦法,確保賬據、賬賬、賬款、賬表、賬實“五相符”,并實行分類登記、分冊管理。三是保評準。成立資產評估領導小組,依托縣農村經營管理部門開展村級資產評估,公布清產核資結果,主動接受群眾監督;對有異議的及時復查更正,保證不重、不漏、不差。全縣共清查集體經營性資源34.3萬畝,清查各類資產1.2億元,清理資金4451萬元,核實債權5916萬元、債務6092萬元,評估集體經營性資產總額達7億元。
四、抓成員確認,明確成員邊界
本著“有法依法、無法依規、無規依民”原則,做到“三定”。一是依法定條件。按照尊重歷史、照顧現實、宜寬不宜嚴的原則,綜合考慮戶籍關系、土地承包關系和對集體經濟組織貢獻等因素,全縣統一確認成員身份和勞齡登記的條件、登記時點和成員認定須履行的民主程序等政策框架。全縣以2016年2月25日零時為人員登記時間節點,勞齡計算日期原則上自1956年1月1日起至2004年12月31日止且年齡在16至60周歲之間,為個人勞齡有效期。二是民主定成員。以村為單位,以戶籍為基礎,進行分類登記,由村“兩委”進行資格初審,交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后張榜公示;對有異議的,由村民代表大會研究決定。對嫁出嫁入、國外定居、雙重身份、空掛戶等特殊群體,堅持依法依規,集體討論、民主投票確認。三是酌情定身份。針對外出人口、戶口遷出人員和跨國婚姻、雙重身份等特殊人員,堅持以人為本,盡可能將其確認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保證正常生活,防止多數人侵害少數人利益。全縣共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13.3萬人。
五、抓股權設置,理順分配機制
立足縣情實際,堅持群眾路線,科學設置股權,進一步理順了集體和成員之間的利益關系。一是確定集體和個人之間分配原則。針對村級基礎設施建設任務多、化解村級債務難等實際情況,出臺了《方正縣試點村集體經濟組織資產股份量化指導方案》,股權設置以成員股為主,集體股的收益經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討論同意后,用于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開支、化解村級債務等。二是明確成員股類型及構成。堅持因地制宜、民主確定,實行一村一策。統一設置個人基本股、勞齡股,計劃生育獎勵股、貢獻股、優先股和扶貧股等其他股權怎么設置、設置多少,由各村屯民主決定。三是強化股權管理。成員股權確定后,統一頒發股權證,對股權實施靜態管理,做到增人不增股、減人不減股。全縣設置總股數531.4萬股,其中成員股372萬股,現已頒發股權證2.5萬份,初步建立了集體資產股權臺賬管理制度,并納入農村經濟信息化管理服務平臺管理,實現了股權管理規范化、信息化、制度化。
六、抓股份合作,建立合作經濟組織
圍繞實現集體和成員持續增收的目標,考慮各村之間的資源資產稟賦條件,組建了三種不同類型的集體合作經濟組織。一是針對資金多、資源少,有一定積累的城中村、城郊村,組建股份經濟合作社,實現資金變股金,讓集體和成員獲得更多財產性收益。如方正鎮興方村將1800萬元集體資金進行折股量化,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用1800萬元購買保本理財產品,并開展集體成員資金互助貸款業務,集體和股民分別增收16.5萬元和38.5萬元。二是針對資源多、資金少的村,在成員自愿的前提下,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實行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統一分配。如會發鎮聯濱村有土地8000多畝,發展藥材種植產業,年收益42萬元,其中集體分紅12.6萬元,股民分紅29.4萬元。三是對于不愿獨立經營或資產少的村,以合作社為基礎,鼓勵相互聯合或與企業合作。通過創新經營模式,實現集體增收350萬元。
七、抓“清化收”,清除發展障礙
方正縣大力開展以清理經濟合同、化解村級債務、收繳新增資源承包費和陳欠為主要內容的“清化收”工作。一是部門聯動清理合同。組成由鄉鎮黨委、政府牽頭,農業、林業、國土等部門參加的聯合工作組,共清理經濟合同6532件,其中有效合同5676件、違約合同37件、爭議合同444件、無效合同375件。有效合同按照約定繼續履行;違約合同視情況依法收回或補充條款;爭議合同通過仲裁或法院依法依規處置;對無效合同,下達認定通知書,由村集體依法收回、競價處置。通過認真清理、重新發包,實現集體增收380萬元。二是多措并舉化解債務。堅持因地、因事、因人制宜的原則,采取剝離、抵頂等方式,全力化解村級債務。將走死逃亡人員的債務剝離出來,按照規定程序進行核銷;將鄉鎮政府和部門往來掛到村級的債務剝離出來,該誰還就由誰還;在本經濟組織內,依據自愿原則,采取頂賬、抵賬方式化債;利用集體資產發展多種經營,用集體股收益還債;加強村級財務管理,有效節約開支,防止發生新債。目前,全縣化解債務2157萬元,完成30%。三是全力以赴收繳陳欠。從村“兩委”成員和黨員做起,主動償還陳欠,發揮表率作用。對相關部門、種養大戶、農業企業所欠款項依法收繳;引導農戶有計劃償還陳欠;對無償占有集體資源的經營人,由村集體經濟組織限期補繳;對占有村固定資產的人員,進行作價收繳;對上述拒絕配合、逾期不繳款的,收回資源重新競價發包,并依法依規追究責任。目前,全縣已收繳陳欠435.5萬元。
八、抓要素配置,壯大集體經濟
堅持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改革的重要任務,采取多種形式盤活集體資產資源,壯大了集體經濟實力。一是實施新增地源收費。方正縣出臺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全縣農村集體新增地源管理的實施意見》,按照依法處置、民主決策的原則,強化新增土地資源的管理。對當初“分地”時用于地類調補的“調等地”,以及分給農民的“磨牛地”“地邊地”“樹影地”等“脹出地”,確權給農民,由村集體登記備案,不收費;對農民私自開墾的“開荒地”,確權給村集體,納入資產管理,以村屯為單位,民主決策是否收費和收費標準,增加村級集體收益。目前,全縣新增地源收費面積19.8萬畝,收費金額達1350萬元。二是創新發展方式。全縣明確新組建的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作為獨立市場經濟主體,負責集體資產管理運營,采取入股、租賃、合作和聯營等方式,通過發展農家樂、采摘園等特色產業項目或購買理財產品等,拓寬村級增收渠道。2017年底,全縣有積累的村達到31個,比改革前的2015年增加11個;負債村減至25個,比2015年減少13個。全縣村級集體年收入達到1850萬元,比2015年增長2.7倍。三是優化發展環境。依托產權交易管理平臺,通過嚴格流程、高效服務,有效規范了農村產權發包、租賃、抵押、拍賣、轉讓等管理和交易行為。創新開辦“土地經營權+股權”“股權+N”的抵押擔保業務,辦理抵押貸款3.55億元,有效解決了農民融資難問題。
(本期策劃稿件來源于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集體資產管理處)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