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他還只是一名普通的農業干部,連土地仲裁工作的門道都摸不著。靠著一份樸素的農民情懷,一種扎根基層、刻苦鉆研、埋頭苦干的精神,他在土地仲裁領域做出了“大名堂”,被原農業部授予“群眾信賴的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員”,兩次被原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先進個人。他,就是全國農村土地承包調解仲裁領域知名專家、浙江省溫州市委農辦(溫州市農業農村局)經營管理處副處長、溫州市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秘書長葉蘇達。
刻苦鉆研
辦案的質量和數量居全國同行前列
農村土地承包法剛開始實施時,學習法學專業的葉蘇達被組織安排了一項全新的工作——農村土地承包調解仲裁。對土地承包政策和法律特別是仲裁并不了解的他心里很不自信。“讓農業干部來搞土地仲裁,就像讓獸醫去坐診婦產科,大道理都是相通的,但具體操作上卻有天壤之別。”但當時發生了一件事卻讓他下定決心要做好這項新工作。
一次偶然的機會,溫州中院民事審判庭的一名法官看到了他所寫的裁決文書,說專業水平連法院的“小嘍啰”都不如。這對他觸動很大,心里很慚愧的他決定,一定要牢牢“扎根”在仲裁崗位上,搞出一些名堂來。
當時由于糾紛調處所需的法律依據不足,農民遇到承包糾紛時,法院一般情況不予受理,可以說在全國范圍內,仲裁都是一項嶄新的工作,沒有成熟的可借鑒的經驗;而且土地承包糾紛量大面廣,很多問題不只是涉及政策法律,還牽涉村民自治等更多方面,問題錯綜復雜。為盡快熟悉門道,葉蘇達虛心地向業內“老農經”請教,用“刨根問底”的學習態度儲備知識。他經常加班研判案情,學習庭審流程和法律文書。幾年下來,不到四十歲的他頭上冒出了幾根白發,但辛勤的付出贏得了大家的認可。15年來,他先后參與審理案件650多件,其中,擔任首席仲裁員的有500余件,辦案的質量和數量均居全國同行前列,成為全國農村土地承包仲裁領域知名專家,并在全國各類土地承包方面的培訓班上開講座百余次。
不忘初心
眾多農民的土地權益得到了公平維護
“給我一粒米,也要把它雕出花來”,葉蘇達經常這樣鼓勵自己。他認識到,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他們時常因幾分地、半塊田而發生糾紛。為此,就是巴掌大的一塊地,他和同事們也是反復調查核實,充分掌握證據,確保公正公平。
如農戶劉某一家在第一輪承包時分得土地2.77畝。后孩子結婚生子,但在第二輪土地承包時,劉某一家因為家庭人口增多本應增加土地,結果反而減少了1.57畝。2016年3月,劉某向仲裁機構提出申請,要求補足承包面積。接到申請后,葉蘇達和同事抓緊研判案情,并進行實地核對。盡管那天正下雨,他們還是堅持在泥地仔細勘驗。完成勘驗后,顧不上濕透的褲鞋,立即組織雙方協調。一次沒成功,再進行第二次,第二次不成功再進行第三次……就這樣一趟又一趟,他不厭其煩地做調處工作。最終,通過調解,村委會通過村民代表會議決議,補償劉某1.2畝機動地。事后,劉某特地送來“情系農民 服務農民”的錦旗,滿懷感激地對葉蘇達說:“為這點地,來來回回,不知道折騰多少年,這下終于心里踏實了。”
這只是他在仲裁工作中經歷的一個普通案件,像劉某這樣最終得到公平待遇的農民,在溫州還有很多。葉蘇達說,仲裁工作是直接服務“三農”的,每宗案件都直接關系到農戶的切身利益,而農民往往屬于弱勢群體。作為一名仲裁員,他始終站在公正的立場,只要是法律賦予農民的合法權益,都會盡最大努力去維護。他說:“這不僅是法律的尊嚴,更是他的初心。希望自己經手的每一宗案件都不要留下遺憾,只有認真辦好每一個案件,心里無私天地寬,回家才能睡得香!”
執著努力
帶領溫州市土地仲裁工作前行
經辦的案件多了,經驗自然越來越豐富。他在全國率先提出和推行土地承包仲裁體系規范化建設,目前全市已建成9家仲裁規范化建設單位,該經驗還被原農業部向全國推廣借鑒。
在他的執著努力下,溫州市土地仲裁工作也走在了全國前列。2004年,溫州市組建了全國第一家地市級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2005年,溫州市被為原農業部列為全國土地仲裁試點單位。當前,溫州市正在開展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員國家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全國試點,該試點全國僅有兩家,目前已在理論和實務進行了初步探索,并得到機關部門的充分肯定。
葉蘇達告訴記者,他最大的成就感就是來自農民維權后開心的笑容,那是對他努力的最大肯定和贊許。對于未來,他將義無反顧、矢志不渝,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