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會議對打好脫貧攻堅戰提出要求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9日召開會議,聽取2018年脫貧攻堅成效考核等情況匯報,對打好脫貧攻堅戰提出要求。會議指出,今后兩年脫貧攻堅任務仍然艱巨繁重,剩下的都是貧中之貧、堅中之堅、硬仗中的硬仗。要繼續實行最嚴格的考核評估,用好考核結果。對考核發現的責任落實不到位、扶貧標準把握不精準、“三保障”工作不夠扎實、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較為突出、脫貧摘帽后松勁懈怠等問題,要高度重視并堅決整改,確保脫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扎實,脫貧結果真實。
民法典物權編二審:完善征地補償制度 落實“三權分置”制度
4月2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召開,繼續審議《民法典物權編(草案)》。本次提請審議的《民法典物權編(草案)》修改的主要內容,一是完善征地補償制度。在草案第三十九條第二款中增加規定: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法及時足額支付農村村民住宅的補償費用。二是落實“三權分置”制度。對草案第十一章“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相關內容作了完善,明確承包期屆滿,由土地承包經營權人依照農村土地承包的法律規定繼續承包,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可以自主決定依法采取出租、入股或者其他方式向他人流轉土地經營權;流轉期限為五年以上的土地經營權,自流轉合同生效時設立;當事人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土地經營權登記,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同時,刪去草案第十七章“抵押權”中關于耕地不得抵押的規定,以適應“三權分置”后土地經營權入市的需要。
中辦、國辦印發《關于統籌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統籌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落實承包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開展經營權入股、抵押。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意見》要求,推進農村集體所有的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確權,依法落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特別法人地位,明確農村集體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增強對農村集體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的管理和經營能力,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自然資源資產享有合法權益。
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部署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驗收工作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農業農村部近日發出《關于做好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驗收的函》。函告明確,各省(區、市)可依據本通知內容,及時制定清產核資工作驗收實施方案,明確驗收時間、驗收內容和驗收方式,按照縣級自查、地市核查、省級抽查的步驟,組織專門工作力量,開展本地清產核資工作驗收。農業農村部將抽調各地熟悉清產核資工作的同志,適時開展交叉檢查,督促做好驗收工作,總結基層好經驗,推介一批先進典型。
國家發改委印發《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
國家發改委近日印發《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簡稱《重點任務》)。《重點任務》提出,吸引各類城市人才返鄉下鄉創業,允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探索人才加入機制。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在符合空間規劃、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允許就地入市或異地調整入市。《重點任務》強調,明確鄉村基礎設施的公共產品定位,構建事權清晰、權責一致、中央支持、省級統籌、市縣負責的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機制,健全分級分類投入機制。
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實施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財政獎補
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近日印發《關于開展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財政獎補工作的通知》,從2019年起,中央財政安排資金,用5年左右時間,以獎補方式支持和引導各地推動有條件的農村普及衛生廁所,實現廁所糞污基本得到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補助方向上,主要支持糞污收集、儲存、運輸、資源化利用及后期管護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設施設備建設。補助對象上,側重獎勵上年完成任務的村和戶,兼顧補助當年實施的村和戶。
農業農村建設面廣量大,很多項目都是公益性的,社會效益明顯高于經濟效益,少數有回報的也是投入大、周期長、回本慢,必須發揮公共財政資金的主渠道作用。據粗略測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完成農村廁所、生活垃圾和污水專項整治“三大革命”,需要建設資金超過3萬億元。我國大多數縣鄉財政都是“吃飯”財政,村集體經濟家底普遍較薄,甚至還有不少零收入的空殼村。僅僅靠農村農民自身的力量,靠現有資金籌集渠道、投入力度,遠遠滿足不了農業農村發展需要。現有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三農”的資金項目,很多還是“撒芝麻鹽”,錢不能攏起來用,解決不了大問題。為此,要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優先保障領域和金融優先服務領域,加大公共財政傾斜力度,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不斷增加。同時,加快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集中力量辦大事,發揮好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金配置到農業農村。
——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求是》雜志撰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出。
現在草案明確集體所有權行使的主體、客體,經營性資產、資源性資產、公益性資產都有涉及,但草案沒有涉及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農村集體產權改革之后,成員股權的確認、流轉、有限處分等問題都將提出來,超出現有的一些規定。另外,民法總則已明確集體經濟組織為特殊法人,既然是特殊法人,就有法人財產權問題,這與物權編草案中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屬于本集體成員集體所有是什么關系?建議對此進一步研究,并預留出改革空間。
——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振偉在審議《民法典物權編(草案)》時提出以上觀點。
中央提出了宅基地“三權分置”的改革方向,出發點是放活宅基地和農房的使用權,為了讓閑置的宅基地能夠用起來,讓到農村休閑觀光養老的人以及到農村創新創業的人有一個基本的生活空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防止資本圈地、防止宅基地的投機,這個度如何把握是非常復雜的。所以,需要根據實踐的探索逐步完善關于宅基地“三權分置”的制度框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在接受《中國發展觀察》采訪、解讀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時表示。
2018年農村生產性服務業營業收入超過2000億元
4月21日,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受國務院委托,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作國務院關于鄉村產業發展情況的報告。報告顯示,鄉村服務業創新發展,2018年農村生產性服務業營業收入超過2000億元,農村網絡銷售額突破1.3萬億元,其中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達3000億元。融合主體大量涌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7萬家,其中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243家。注冊登記農民合作社217萬家,家庭農場60萬個。
一季度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8769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600元
農業農村部4月23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一季度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介紹,今年以來,農業農村經濟總體平穩、開局良好。一季度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8769億元,同比增長2.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600元,實際增長6.9%,延續了“雙增長”的好勢頭。
全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輻射帶動1.27億農戶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消息,根據2018年調查,全國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8.7萬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達1243家,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輻射帶動1.27億農戶,戶年均增收超過3000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