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發展為鄉村治理提供了新的手段。上海市寶山區運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分析等現代信息技術,探索建立“社區通”網上工作系統,黨員干部和村民實名認證,書記當“群主”、黨員為中堅、群眾為“鐵粉”,干部群眾便捷互動,群眾需求精準把握,群眾問題快速處置,網上網下踐行群眾路線,提升了黨建引領下服務群眾的精準性、實效性。寶山區位于上海市北部,面積293. 71平方公里,轄3個街道、9個鎮和2個工業園區。為切實提升新時代黨建引領下服務群眾的精準性、實效性,著力運用新理念、新技術破解民生工作“堵點”,寶山區運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分析等現代信息技術,探索建立了以黨建為引領、以移動互聯網為載體、以村居黨組織為核心、以城鄉居民為主體、以有效凝聚精準服務為特點的智能化治理系統———“社區通”。2017年2月創立以來,全區461個居委、104個村全部上線,超過63萬村(居)民實名加入,覆蓋46萬余戶家庭,給新形勢下的城鄉社區治理帶來了深刻改變,進一步連通了黨心民心,基層組織力持續強化;進一步連通了需求供給,城鄉服務更加精細智能;進一步連通了多元主體,基層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
一、以基層需求為邏輯起點,重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
寶山區以群眾需求和問題為工作的邏輯起點,以加強基層黨建為貫穿始終的一條紅線,健全“眼睛向下、重心下移、資源下沉”的工作體系,群眾訴求一線處置能力有效放大。
(一)治理重心下移到村。建立“村民—村—鄉鎮—區”社區治理架構,各村形成小治理單元,設獨立二維碼,村民實名認證、黨組織審核通過后成為用戶。鄉鎮構成基層大治理單元,全區形成完整工作系統。各部門加入后臺提供支撐,民警、醫生、律師、物業等資源在村級層面整合,治理重心真正下沉到村。
(二)互動方式深刻改變。精心設計,打造“移動互聯”工作載體。設立愛寶山、寶山大調研、黨建園地、社區公告、左鄰右舍、議事廳、警民直通車、家庭醫生、公共法律服務等功能版塊。針對農村地區專門開設了“鄉村振興”“村務公開”“鄉愁鄉音”版塊,全方位展示鄉村振興工作進展,全透明公開村內財務收支、各類票據、動遷房分配、村干部報酬等村務信息。目前,“社區通”已發布社區公告31萬篇,互動交流6300萬余人次,群眾點贊1900萬余次,村民成為信息發布的主體之一,群眾與黨和政府之間的互動溝通從單向、模糊轉為多維、清晰。
(三)基層脈搏精準把握。建立“社區通治慧中心”,對村民發帖、點贊、評論等數據進行深度分析,描繪基層“社區畫像”,發布不同人群、街鎮、階段的十大需求列表,對社區輿情苗頭實時預警。建立大數據模型,實時發現群眾“痛點”、民生“堵點”,實現精準治理。2018年一季度,數據顯示羅店鎮大居內村民熱議“交通出行”問題,區、鎮兩級聯動、精準施策,優化了多條公交線路,大家交口稱贊。
(四)群眾問題快速處置。建立村情問題“自動收集、分層處置、全程記錄、結果反饋、群眾測評”的跟蹤系統,對群眾問題在15小時內予以回應處置,并將處置情況納入考核,確保問題處置無遺漏。建立問題分層分類處置閉環,自治共治能解決的問題,由村解決;超出村范疇的,智能對接區網格化管理平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約請職能部門解決。共及時回應解決群眾問題4. 7萬余個,其中90%在村居有效解決。
二、直通黨心民心,夯實黨治國理政微觀基礎
寶山區依托“社區通”,網上網下踐行群眾路線,基層組織力持續強化。一是黨建連上網。“社區通”由村黨組織全過程管理運行,在線直播黨的工作,傳遞黨的聲音。共開展黨建活動5000余場、黨建項目900余個。2018年,全區100%的村黨組織、89%的村委在“社區通”同步推進換屆。二是書記當“群主”。在“社區通”上,村書記承擔“第一責任”,村“兩委”分工負責、輪班在線,對群眾提出的各類訴求即時回應處置。三是黨員為中堅。“社區通”用戶名后飄著的小黨旗是黨員身份的標志。在黨組織帶領下,全區5. 7萬余名黨員亮身份、起作用、受監督,帶頭整治環境、幫扶困難群眾。羅店鎮南周村打造“南周大事件”系列品牌活動,展示村內黨員、志愿者形象,獲得村民點贊認可,黨員先鋒模范形象深入人心。四是“鐵粉”作引導。黨組織對提出議題、形成決策等關鍵環節把關掌控,牢牢占領網絡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每個村都建立黨團員為骨干的志愿者隊伍,成為黨組織的有力助手、忠實“鐵粉”。全區志愿者隊伍從“社區通”上線之初的21萬人上升到目前的34. 6萬人,增長了65%。
三、一體推進“四治”,激發城鄉社區參與活力
依托“社區通”,寶山區一體推進黨建引領下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積極打造城鄉社區共同體。一是參與結構更加優化。城鄉社區參與人員從少到多,從老到青,大量“上班族”參與到城鄉社區治理中,注冊用戶中,50歲以下群體占比達60%。二是“自下而上”議事協商。建立“提出議題—把關篩選—開展協商—形成項目—推動實施—效果評估—建立公約”的議事協商操作鏈,讓自下而上提出議題、形成項目、訂立公約成為新常態,已產生議題1. 5萬余個,形成公約和項目2000余個。三是持續打造城鄉社區共同體。“社區通”建立真實的“線上寶山”,確保上線的是“真正的鄰居”,討論的是“真切的社區事”,傳播的是“社會正能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