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了鄉村產業的內涵特征、發展思路、實現路徑和政策措施等,為今后一個時期我國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經營主體是產業的根基,沒有經營主體的枝繁葉茂,就難有產業發展的花繁果碩。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最要緊、最關鍵的還是要抓好經營主體的培育發展。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農村2億多承包農戶不斷分化,家家包地、戶戶務農的局面發生變化。與此同時,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勵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成為建設現代農業、活躍農村經濟、引領小農戶發展的骨干力量。截至2018年底,全國納入各級農業部門名錄管理的家庭農場近60萬戶,依法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217.3萬家,經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主管部門認定的龍頭企業8.7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31.2萬個。但從實際情況看,各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仍普遍存在規模偏小、產業結構單一、管理不盡規范、競爭能力不強、帶動作用不突出等問題。對此,要再添一把火,再加一碼力,扶持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經營發展能力,增強鄉村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突出質量導向。堅決防止只重數量、不重質量的面子工程,避免一哄而上、運動式發展的方式方法。突出質量導向,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內部運行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嚴格技術標準,開展商標注冊和名牌創建,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影響力。把產業發展規模、品牌影響力、示范帶動效應等指標與扶持政策相掛鉤,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高效發展。
堅持分類指導。按照制度設計,各種新型經營主體的功能各有不同,家庭農場側重生產環節,農民合作社和社會化服務組織側重開展專業服務,龍頭企業側重產前種苗培育和產后加工流通等環節。但現實中,一些經營主體從事的領域和界限并不清晰,有的企業、合作社大面積流轉土地進行農業生產,有的主體“幾塊牌子、一套人馬”運作。針對這些現實情況,一方面要加強政策培訓和宣傳引導,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準確理解各類主體的不同功能,做到標準明確、定位清晰。另一方面,要細化扶持政策,針對不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需求,既制定普適性的培育政策,又分類建立專門的培育政策,并加強監督管理,避免政策導向被扭曲,提高政策實施的精準性。
加強融合發展。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拓寬產業發展領域,延伸產業鏈條,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增加產業附加值。引導不同農業經營主體之間加強聯合合作,特別要以產業為紐帶,創新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土地入股、資金入股、資產入股和技術入股等方式,實現資源要素的共享共通,克服單一主體發展存在的不足,突破產業發展瓶頸。積極利用“互聯網+”等手段,創新農產品的銷售組織形式,提升產品品牌效應和產業發展效益。
推動政策落地。進一步加大財政對新型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方式,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產品初加工、提升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強優質特色品牌創建等。制定滿足新型經營主體中長期貸款需求的政策,簡化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手續,出臺覆蓋完全成本的農業保險政策。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力度,為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壯大提供人才支撐。加大用電、用水、用地等政策落實力度。
當然,小農戶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長期的基本面,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忽略小農戶的發展。鄉村產業興旺,絕不能以犧牲小農戶為代價;發展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必須以扶持帶動小農戶為前提。要堅持聯農帶農,利益共享,切實發揮好新型經營主體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