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作為全國的“雜糧之都”,雜糧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山西省首位,是當地第一大特色主導產業,在全國雜糧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忻州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在大力發展雜糧產業的同時,狠抓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建設,進一步促進了農村社會穩定,增加了農民收入。
農業經營體系有何特點?
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忻州市共有4889個村、92.4萬農戶、125.8萬農村勞動力、248.9萬農業人口家庭承包經營的耕地面積739.2萬畝。農民合作社發展達到新的水平,全市重點抓好省、市、縣三級示范社創建活動,以示范帶動合作社良性健康發展。2018年全市工商部門注冊的合作社總數14357個,比上年增長13%,全市有國家級示范社14個、省級示范社209個、市級示范社368個、縣級示范社1161個。家庭農場快速發展,全市注冊家庭農場2175個。在實地調研中,筆者了解到忻府區光子甜瓜專業合作社在當地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該合作社由一名“80后”的年輕人侯學光創辦,現有大棚37畝,中小棚25畝,其中有4座是自己研制的聯棟大棚,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滴灌管道設施、地下蔬菜儲存庫、大中小型農用機械、農具農機庫房一應俱全,共經營土地800多畝。大棚內主要引進種植燈籠紅甜瓜、陽光玫瑰葡萄、無花果、櫻桃西紅柿等市場前景好的瓜菜品種,種植模式為全程機械化、水肥一體化,后茬復播娃娃菜的一年兩季種植,有效節省人工投入50%以上,還為周邊地區500多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在忻州所轄的市縣中,類似這樣帶動能力強、發展較好的農民合作社還有很多。
雜糧產業化發展蔚然成風。忻州雜糧產業化生產經營格局正在進一步發展,全市有雜糧類合作社1550余家、購銷實體80余家、加工企業110余家,各類雜糧加工精裝產品800余個。優勢特色產業正在向綠色發展、品牌提升轉型,全市已獲“三品”認證的雜糧企業及合作社140余家,認證雜糧“三品”398個。擁有忻州糯玉米、繁峙黃米、寧武莜麥、神池黍子、神池黑豆、神池胡麻、五寨紅蕓豆、五寨馬鈴薯、偏關小米等13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鄉創客”玉米兄弟是本土的兩位“70后”青年創辦的一家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自有1200畝有機農場、1個生產加工廠,專門種植生產經營有機黑玉米、黃小米、藜麥等雜糧,生產的有機產品出口新加坡、加拿大、新西蘭等國家,同時通過淘寶、微信、微博等平臺將產品銷售到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年銷售收入達1000萬元。
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向好。忻州市土地流轉面積88.7萬畝,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的12%。其中流入農戶面積69萬畝,流入農民合作社面積15萬畝,流入企業面積3萬畝。全市14個縣(市、區)全部建立縣級土地流轉服務組織,建立鄉鎮流轉服務組織176個、村級流轉服務組織1610個。靜樂縣衡達涌金物流園區有限公司為縣級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2018年度省級扶貧龍頭企業,2016年3月公司轉型進軍農業領域以來,把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走出了一條“一二三產高度融合、產供銷良性循環”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公司在辣椒、黃芪、菊芋三大種植產業上近三年共投資4000余萬元,流轉種植面積達2.6萬畝,對接精準貧困戶1762戶,提供季節性用工崗位1260個、長期崗位288個,使5863個貧困人口受益,人均增收2169元。
農村改革不斷深化。全力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收尾工作,合同簽訂率98.7%,全市確權頒證戶達到50.3萬戶,占到總戶數的88%。全市14個縣(市、區)、五臺山管委會土地確權技術成果全部完成縣級自檢、技術成果省級驗收、數據庫農業農村部驗收,縣、鄉兩級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基本建成。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忻州市被列入2018年中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市推進50個試點之一。全市清產核資清查率100%,已完成清產核資手工報表的4750個村,占總村數的97%;錄入系統正在審核的4380個村,占總村數的90%。忻府區394個行政村開展率100%,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資產量化和股權設置及成立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等改革工作全部完成。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原平、岢嵐兩個示范縣成立工作組,制定實施方案,積極引導農技人員提供技術承包、轉讓、咨詢等技術服務。
金融支農力度不斷加強。忻州市針對財政收入總量小的短板,抓住金融支撐和社會投入兩個重點,建立政府、銀行、擔保、保險、企業、農戶聯結機制。利用政府債券資金、糧食風險基金建立農業融資平臺,建立忻州市匯豐農業擔保公司,注冊資本1億元,其中市級財政出資3000萬元,各縣(市、區)財政出資500萬元。聯合市人保財險爭取國家財保集團“農業融資試點”,2018年爭取到3億元資金。與省農業擔保公司合作對40多家新型經營主體進行貸款擔保,全市各類助農融資和“五位一體”貸款達17.37億元。同時,2017年忻州市供銷系統新建惠農服務中心20個、惠農服務站100多個、莊稼醫院8個,依托全國總社“供銷e家”、省供銷社“農芯樂”兩大電商平臺優勢,構建“縣級物流運營中心+鄉級體驗店+村級終端”的農資電商物流體系,發展鄉村實體體驗店473家,線上線下格局初步形成。
農業經營體系還有哪些需完善?
一是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質量不高。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規模小,農民合作社質量不高,社員在100人以上的合作社僅有少數,大多數在10人以下,且合作社成員以55歲以上男性和婦女為主。以小規模、松散型為主,大多缺乏嚴格的管理章程和制度規范,缺少必要的會員決策機制、投入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合作社與社員之間缺少明確的合同約束,基本處于“好則合、不好則散,有利則合、遇險則散”的狀況,“空殼社”“休眠社”“僵尸社”還存在一定數量。農業龍頭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還未建立完善,特別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育滯后,不能有效滿足農業規模經營的需要,精準測土配方施肥、農業生產托管等社會化服務組織還處于起步階段。
二是土地流轉不夠規范,流轉水平還比較低。不少農戶流轉土地只有口頭約定,未依據法律程序辦理規范的流轉手續、訂立必要的流轉合同,以至于在流轉過程中產生較多矛盾。同時在部分地區土地流轉費用較高,忻府區丘陵地區每畝流轉費用300—500元,平川地區每畝流轉費用500—700元,在城鄉結合部種植經濟作物每畝流轉費用超過700元,甚至更高。全市土地流轉總面積88.7萬畝,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的1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土地流轉期限較短且不穩定,大部分為3-5年以內,集中連片難,影響了經營主體可持續投入和長期發展規劃,不利于提高經濟效益。
三是土地的碎片化問題嚴重。土地的條塊化、碎片化一直制約著農業規模經營的發展。在過去“分田單干”的時候,山西省農村大多數地方為了追求“起點公平”,按照家庭人口平分土地面積,按照水旱、產量、遠近、水源、道路等要素平分田塊,造成了農戶承包地分散化、碎片化。在實際調研中了解到,忻府區有的農戶每塊地耕種面積只有3厘—3分不等,不利于現代農機設備的操作,這種土地經營模式嚴重阻礙了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作者單位:山西省農村經濟研究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