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從2017年開始,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了全國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歷時3年,目前工作已基本完成。據農業農村部最新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集體土地總面積65.5億畝,賬面資產6.5萬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3.1萬億元,是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非經營性資產3.4萬億元。集體所屬全資企業超過1.1萬家,資產總額1.1萬億元。如何把農村集體經濟鞏固好、利用好、發展好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大問題。近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進行了審議,并公開征求意見。《草案》從多層面強調了農村集體經濟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本文從歷史經驗出發就建議補充農村集體經濟在鄉村振興中應發揮出的積極作用。
農村集體經濟作用之一:
現代農業生產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為農業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而在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歷程中,從上世紀50年代農業合作化運動開始,再經過家庭聯產承包制、鄉鎮企業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著力點一直在于服務農業生產與農村社會發展。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世界范圍內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帶領農業與農村社會進入到智慧化發展的新模式,我國農業發展已從過去主要依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進入到依靠科技進步的新階段,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超過290萬家,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占比達到40%,已建成5億畝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超過52%,設施農業超過5500萬畝,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經超過了65%,小麥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水稻的機械化水平超過75%。這一系列數據標志現代化農業技術已成為我國農業生產方式的新業態。與此同時,國家統計局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農業生產經營在向現代化、規模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大幅增加。但本課題在調查中發現占主導地位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卻普遍缺少對農業現代化設施方面的投資。
現有統計數據顯示也同樣反映出這一問題。目前全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各類賬面資產2.86萬億元,大體上全國平均每個村是500萬元,東部地區的村有近千萬元。這些資產是農村農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但是現有農村集體經濟投資現代化農業建設比例較少。在一些耕、種、收綜合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主要是依靠中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推動下進行提升的,尤其是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程度高、高大型農機裝備和生產水平居全國領先地位的農村,國家政策性補貼是重要的基礎。而農業機械設施在農村集體產權結構中占比重較小,尤其是在一些集體經濟比較好的村莊,制造業、房地產在農村集體產權中平均占到50%以上,而農業機械設施占比非常小,甚至為零。這與近年來迅速發展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是不相匹配的。
農村集體經濟是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形式。農村集體經濟應優先發展農業生產,這樣有利于實行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企業化經營、可以做到地盡其用,避免農業生產的碎片化過程,從立法的角度促進農村集體經濟采用先進技術、培訓技術人才有利于推進農業生產精準化,有利于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
農村集體經濟作用之二:
現代農村社會建設
新中國成立后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其發揮的首要功能是為農業生產、農村社會發展提供最為基本的公共服務,以集體的力量完成個體難以辦到的事情。從農業生產的集體化時期再到改革開放的雙層經營制,許多農村通過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不僅提升了農業生產水平,也激活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社會服務功能。因此,優先服務農業生產、農村社會應成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法律依據。
現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基本與農村社會脫節。2006年農業稅被取消后,國家逐步加大對農村公共產品的投入,原先由農民自己承擔經費的農村道路、供水、供電、義務教育、醫療、五保供養等改由公共財政承擔,國家已經對農村廁所改造、污水、垃圾的收集和處理給予大量投資。因此,在國家提供農村社會服務產品的同時,農村集體經濟也應該擔負起在農村社會發展中的責任。集體經濟應當因地制宜地投資于數字網絡、智慧農村等現代化設施建設,為農民提供教育、醫療、五保供養等服務,著力于提高農民的文化知識水平,縮小城鄉居民差距,實現城鄉協調發展,以起到實現集體經濟對于社會和諧發展的作用。
農村集體經濟作用之三:
加強農村黨組織的領導作用
集體經濟組織是社會主義經濟中重要的組織形式,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為了促進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改變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調整和完善生產關系,使之適應社會化生產,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對于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各地都有一些堅持集體致富的先進典型,其共同特點就是有一個戰斗力強的黨支部。集體經濟發展方向與現代化農業農村社會建設相結合是加強黨的領導、解決農村集體“空心化”、組織松散化等問題的重要途徑。因此,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強化農村集體經濟在現代化農業農村社會建設中的地位,這樣可以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以集體經濟帶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整個國家現代化。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尤其是農村產權制度的改革以及農村集體資產清查核實工作完成,國家應以立法的形式將農村集體經濟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作用進行提升,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承擔的農業生產的服務與農村社會公共產品的供給職能,使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回歸服務農業和農村這一主體地位,以突出中國現代化特色農村經濟形態的特征。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