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實施富民強村工程以來,江蘇省昆山市的村級集體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截至2018年底,昆山市166個行政村(涉農社區)村級集體資產總額84.6億元,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12.55億元,村均756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萬元;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超1000萬元的村達到37個。多年來,昆山市以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為核心,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以村級集體經濟轉型發展為重點,走出了一條具有昆山特色的村級聯合發展的強村新路。
村級聯合發展的三種主要形式
一是突破村域界限,配置共享優質資源。即區鎮政府為轄區內的村社統籌配置優質資源供各村分享發展紅利。陸家鎮全鎮8個村中,有的地處工業園區或臨近園區,有的緊鄰高速公路,有的集體資源資產較多,而有的卻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有的交通不便,造成鎮內各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格局。為了促進這8個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陸家鎮實行“一盤棋”統一配置資源,由各村聯合投資開發。如各村參股開發白楊灣物流中心,包裝開發經營高速公路和國道路邊廣告牌,建設合豐綜合市場和社區服務用房等物業載體。不管是道路廣告牌還是物業載體用地,這些由鎮政府配置的準公共資源的受益權都不歸屬于單一村社,而是由8個村共用共享。
二是多村聯合興建經營性物業載體。即多個村社組建聯合經營體,共同投資建設經營性物業載體,收益按各自股份比例分配?;蚪洕_發區的15個村開展合作,在順楊與星浜原創基地、鄰里中心和星光創業園建造43幢打工樓、62幢標準廠房共34萬平方米,由村級集體資產經營管理辦公室負責出租和經營管理,使80%的村年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00萬元。
三是多村聯合興辦集體股份制企業。即多個村社以各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作為股東共同投資組建強村公司(強村聯合發展主體),由強村公司經營各類項目,各村不參與具體經營,只按股獲取收益。2011年10月,張浦鎮22個村社共同投資成立了昆山市樂浦強村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采取“強村公司+德國工業園”發展模式,一方面投資運作商業資產,包括6862平方米人才公寓、17805平方米商業店面房、28700平方米張浦生活廣場的建設和資產管理;另一方面開發運作工業資產,配合德國工業園招商引資,投資建設廠房66480平方米,受政府委托管理廠房22046平方米。各村入股資金的年均分紅率不低于8%,如張浦鎮金華村入股2000多萬元,2019年分紅169萬元。
到2014年底,昆山市3個區8個鎮全部完成了區鎮村級聯合經濟實體注冊登記,全面進入村級經濟發展新模式,注冊資金總額達10.25億元,全市村級聯合經濟實體資產總額達37.36億元,占村級全部集體資產總量的57.5%。到2017年底,昆山市強村公司資產總額增加至61.42億元,總收入2.19億元,村級投資收益1.4億元。
村級聯合發展的基本經驗
一是保持政策措施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為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昆山市在2013年出臺了《關于扶持村級聯合發展促進強村富民的意見(試行)》,引導村級經濟走聯合發展、抱團發展、集約發展之路。2015年出臺了《關于扶持村(社區)集體經濟組織“一村二樓宇”建設的實施意見》,允許土地使用權等價置換到合適區域進行異地建設和多村聯合建設。2016年出臺了《關于深入推進富村邁上新臺階的若干政策意見》,從收費減免、建設用地利用、項目優先安排、貸款貼息等方面扶持村級聯合發展實體。2018年出臺了《昆山市農村集體資產分類處置管理工作實施意見(試行)》,鼓勵支持村集體或強村公司采取多種方式參與經營性項目。這些政策措施目標聚焦,既“解渴”又兼具連續性和針對性。
二是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村級聯合方式。各村立足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選擇相宜的合作方式共謀發展。合作領域方面,有發展現代農業型的,如建設集體經營的特色農產品種植基地、農業休閑觀光、鄉村旅游等;有資源開發型的,如建設標準廠房、農貿市場、商業用房、集宿樓等;有資產管理型的,如承接政府委托管理廠房;有項目經營型的,如保潔、綠化養護、廣告業務等。運作模式方面,有委托有資質的公司或機構管理、聯合組建平臺公司運營、聘請職業經理人等多種方式。合作要素方面,各村以股份制形式聯合投資,資本金可以是貨幣資金出資或者經營性資產作價出資。采用哪種聯合合作方式完全由各村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
三是建立扶持集體經濟薄弱村發展制度。2016年,昆山市由市、區鎮兩級財政對全市40個集體經濟薄弱村給予每村100萬元資金補助,用于富民強村載體項目建設,2017年至2020年實施新一輪的幫扶工作。鼓勵薄弱村以組團合作方式參與加油加氣(含站內充電功能)站點經營。為切實降低薄弱村的經濟負擔,薄弱村享受的公共服務開支補貼是非薄弱村的1.5—2倍,例如戶籍人口在1000人以下的村補貼20萬元,但列入經濟薄弱村的補貼40萬元。針對蘇州市級經濟薄弱村,落實“經濟薄弱村第一書記”制度,幫助制定發展規劃、提供政策技術指導和協調解決實際困難。2018年,昆山市最低村級穩定性收入比2014年增長70%,薄弱村的集體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村級聯合發展的下一步思考
其一,在更廣的業務領域開展合作。探索擴大業務合作范圍。一是試點2.0版本的集體新型合作農場,發揮東臨上海西接蘇州的市場優勢,以“互聯網+農業”模式發展訂單農業、認養農業,增加集體直接經營性收入。二是發展集體農文旅新業態,充分利用閑置宅基地、農房和“三優三保”土地,探索“集體+旅游”模式,聯合建設一批精品民宿、田莊等鄉村旅游配套設施。三是嘗試開展城市休閑“夜間經濟”項目,改造近郊區集體商業店面和閑置用地,試點村級聯合投資建設深夜食堂、24小時經營店等高品質夜間經濟示范街區或站點。四是積極探索村級抱團“飛地經濟”,整合各村閑散資金“走出去”,開展異地收購、入股、投資興建一批項目載體,破解資源瓶頸拓寬發展空間。
其二,在更多的要素層面開展合作。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力量開展多元化的要素合作。一是推動多種要素合作,除資金外,應擴大可用于作價入股的資源性資產、經營性資產的范圍,有條件的村級聯合發展實體應考慮將企業家才能、技術、勞動力、無形資產等生產要素折股量化,拓寬要素合作類型。二是推動各類資本合作,除各村社的資本外,應在防止外部資本侵占集體利益的前提下,推廣村級聯合發展實體和社會資本合作,撬動工商資本、民間資本更多參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三是健全要素合作利益分配機制,合理評估各類要素價格,按要素貢獻分配村級集體經濟收益,保護要素擁有者的合法權益,增強要素合作“粘性”。
其三,在更高的區域層級開展合作。當村級集體經濟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后,區鎮層級要素合作的約束將會顯化和趨緊。對此,應提前謀劃比區鎮層級更高的區域合作方案,例如昆山市層級的要素合作,構建市縣負責統籌、區鎮負責協調、村社具體執行的市縣、區鎮、村社三級合作機制,在更大空間范圍內實現要素有效配置。當然,未來可能還要在比昆山市更高的層級探索開展合作,將合作邊界調整到和村級集體經濟量能相適應的水平。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