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外出務工人員增加﹑人口老齡化嚴重等多重原因,農村耕地撂荒現象日益嚴重。截至2019年底,四川省簡陽市共有耕地面積145.35萬畝,其中土地撂荒面積為2.3萬畝,占總面積的1.58%。其中,季節性撂荒面積1.3萬畝,占總面積的0.9%,常年撂荒面積0.47萬畝,占總面積的0.3%。此外,全市勞動力53.8萬人,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員35.4萬人,占勞動力的65.8%,未外出務工的勞動力中從事或季節性從事農業生產的18.4萬人,占全市勞動力總數的34.2%,另外尚有8.3萬60歲以上老年人參與農業生產。
土地為何撂荒?
從經濟效益來看,農業種植經濟效益低,傳統農業難以維續。2019年簡陽外出務工人員月收入為3000-5000元,人均年收入約3萬-6萬元。相對而言,從事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種植每畝收益相對較低。以水稻種植為例,按照2019年統計局核定產量503公斤/畝計算,稻谷的市場銷售價為2.6元/公斤左右,則每畝水稻可得收入約為1300元,扣除投入的農資約200-250元,農機服務250-300元/畝,每畝純收入約為800-1100元;小麥按照218公斤/畝計算,小麥的市場銷售價為2.4元/公斤左右,則每畝收入約為523元,扣除投入的農資約200元,每畝純收入約為300元。農戶種植一季(約6個月)的收入與外出收入6個月收入相比較,外出務工的收益更為可觀,因此農戶不愿從事傳統農業種植。且不同地塊產量也有差異,因此對于水源不足、肥力不夠,經濟效益更低的地塊,撂荒的可能性更大。
從勞動力投入情況看,當前農村勞動力缺乏,農業生產后續乏力。近年來,大中城市快速發展,就業機會增加,農村有知識、有技能的青壯年大量外出務工,甚至舉家外遷,常年不歸,留守人員多為老弱病殘,少數不得不留守的勞動力,大多又有其他的就業渠道,不能長期固守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如簡陽市三合鎮小型村,農業人口為1666人,農村勞動力943人,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員750人,能夠從事或季節性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僅有193人,這些人員中在周邊地區或兼職從事非農業工作的占60%以上,農業生產的80%由超過勞動年齡的人員來負責。
從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情況看,土地流轉推進有難度,耕地利用率難以提高。一是簡陽屬于丘陵地區,人口密度大,地塊零散,要形成較大面積的土地流轉需要征得更多的農戶同意,意見難以統一,特別是一些生產生活條件差、交通不便的地區,無法形成一定規模的土地流轉。二是農業投入大,見效慢,并且容易受天氣雨水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加之二輪土地承包的三十年期即將屆滿,土地流轉期限漸短,對于一些投資周期長的經營主體而言,難以使他們有信心、安下心來長期投資;如果在土地流轉中業主與農戶之間產生各種糾紛,土地流轉合同終止,新業主就會更加謹慎,導致土地流轉的難度加大。
從農業機械化發展程度看,農業機械化程度低,農業生產效率難以提高。一是簡陽的耕地地塊零散,沒有形成大塊的平整地塊,大面積的機械化耕種無法實施,農戶只能采取半機械化或純勞力耕種。二是農戶對專業化農機服務的認識不足,由于目前留存農村的農戶多數為50歲以上的無法再外出務工的人員,對專業化農機服務的接受程度較低,除特別需要勞動力的機耕外,基本不愿意接受付費的耕、播(種)、收等服務。三是由于農業項目投入大,見效慢,專業化大型農機設施設備購置費、后續維護維修費用高,可適用地塊受限制等原因,專業化服務專業合作社或服務組織發展緩慢,現代化的農機服務無法大面積的普及。
從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產無保障。一是隨著國家對農民減負增收和“兩工”政策的取消,鄉鎮對農田水利設施設備的控制力在減弱。目前農田水利設施設備基本屬于政府出資修建,鄉鎮村組負責后續維護維修,但由于農戶農業種植積極性不高,留守村組人員多為老弱殘,幾乎沒有勞動能力,外出務工人員不愿籌錢,造成水利設施設備日常維護維修難以維系,出現廢棄、閑置乃至毀損的情況,導致農業種植又形成了靠天吃飯的惡性循環,既浪費了國家的投入,又沒達到預期效益。二是政府雖投資投建了“村村通”“戶戶通”項目,但是農村機耕道、種植道等田間小道仍然由農戶自行維護維修。由于農村人口凋敝、無勞動力、無資金,這些基礎設施基本無人維護,野草覆蓋甚至道路垮塌,增加了種植難度。三是農村的教育、醫療、就業等各種資源相對落后,有知識有能力的農戶更愿到資源較好的城市創業就業,為子女就學就醫等創造更好的生產生活條件。不少年輕的農民基本喪失農業技能,返鄉后不能也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
從當前的土地制度看,土地撂荒缺少制度性約束。一是當前的土地政策一方面確保了農戶對農村土地承包的權利,使其有了一份土地作為安身立命的保障,但是也導致部分土地雖然名義上有承包人,但是實際上卻無人耕種,很容易成為被拋荒的地塊,而村組又不能對這些地塊重新發包或統一流轉,只能任其荒蕪。二是承包期內,農村農戶家庭成員變化較大,但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承包土地卻不變,部分有地的沒有人種,沒地的又不愿意花錢去流轉來種,農戶除了有特別項目投入,一般寧愿外出務工也不愿意流轉別人的土地耕種,這就導致部分生產條件差的土地因無法流轉而被拋荒。
如何破題?
促進土地規模經營,提高農業機械化普及率。培育優質的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推動農業托管服務的推廣與普及,引導工商資本對農業項目的投入,改變傳統農業的種植方式,提高農業機械化普及率,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引導符合條件的農戶成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序流轉土地,開展規模經營。對確實無法流轉的耕地,實行休耕,發動農戶種植綠肥等肥地植物,提高土地質量;對林區邊緣或不適宜發展農業的地區,由林業部門統籌規劃,優先考慮退耕還林或發展生態林業。
提高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維護用好已有基礎設施。在新修設施設備之外,更要維護好已經建成的設施設備,不能只建設不維護,重復投入,造成浪費。尤其對于農田水利設施設備,應優先完善維護好現有的提灌站、蓄水池等灌溉設施設備,再根據實際情況新建水利設施,提高抵抗惡劣氣候的能力,確保農作物的收成。
增加農業投資投入,特別是穩步推進糧食種植保護價格和補貼、農資補貼等政策的實施。各項政策性扶持項目向糧油類申報主體傾斜。對租用撂荒地開展經營面積達到30畝以上的農戶及主體,給予土地租金及土地整理等方面補貼,財政補貼范圍不超過50%,以恢復撂荒地耕種能力。匯總現有農業補貼政策,并廣泛宣傳相關政策、法規,通過國家或地方性政策的傾斜,提高農戶特別是種糧戶的積極性。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簡陽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