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如何促進種糧大戶高質量發展
時間: 來源:農村經營管理-中國農村網 作者:凌 華 潘孝鋒 奚 建 字號:【

  種糧大戶高質量發展對于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增強糧食生產能力、促進糧食豐產豐收、解決“誰來種糧”“怎樣種糧”具有現實作用。但隨著種植規模不斷擴大,一些問題紛至沓來,部分種糧大戶違約棄種現象屢見不鮮,如何促進種糧大戶的高質量發展、提高種糧大戶的種糧積極性成為亟須思考解決的問題。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對全區30戶大戶進行了近兩年跟蹤調查,近日又對全區所有種糧大戶進行了詳細統計分析,通過對問題的分類總結分析,發現了影響種糧大戶高質量發展的瓶頸,提出了消除瓶頸、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一、當前種糧大戶發展現狀

  (一)發展速度迅猛

  以通州區為例,近年來,在全區15個鎮(區、園、街道)中,種糧大戶隊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種植規模也是水漲船高。2014年,該區有大大小小種糧大戶99戶,種植面積近3萬畝,截至目前,該區13個糧食主產區中,有154戶種糧大戶種植面積在200畝以上,而種植面積在200畝以下的種糧大戶有近600戶,種糧大戶數量是2014年的7.5倍。

  (二)流轉主體多元

  隨著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下的縣(市、區)長負責制的運作和實施,各地越來越重視對種糧大戶的培育,種糧大戶流轉土地的熱情高漲,流轉的主體更是多元化,有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有糧食龍頭企業,有糧食家庭農場。截至目前,通州區已建成12家市級新型合作農場,即農民自愿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村里以農機、農橋、農路等集體資產入股,由村集體牽頭組織糧食生產經營,各種新型糧食生產經營組織呈現百花齊放的新格局。

  (三)盈虧能力不一

  由于種糧大戶種植能力和水平不同,盈虧能力也是高低不一。根據通州區糧油商會的抽樣調查顯示,經營稍微好一點的種糧大戶一年種植小麥、稻谷兩種糧食品種,每畝可以盈利近400元,而經營能力差一點的,尤其是遇到大暴雨、強臺風等災害,以及病蟲害爆發等情況時,每畝虧損在400元左右,有的甚至虧得更多。

  二、種糧大戶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長遠規劃

  種糧大戶一般都是通過流轉農戶土地來開展糧食種植,在與農戶簽訂流轉合同時,一般流轉期限都在5年左右,很少簽訂10年及以上的,流轉期限成為當前制約種糧大戶長遠發展的障礙。在土地投入上,也缺乏長遠發展意識,種糧大戶大多為了在合同期內取得高產量,獲得高收益,很少考慮對土地的長期投入,一般都是通過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方法增產,不僅嚴重污染了土壤,還導致土地肥力降低,失去自我調節能力,影響今后土地的高產出和糧食的高品質。

  (二)缺乏契約精神

  部分種糧大戶與農民在流轉土地時只是停留在私下的口頭協議上,有的即使有書面協議,對土地流轉過程中的各項內容和程序也沒有明確規范,常常在流轉土地用途、糧食補貼、流轉年限等實際問題上產生糾紛,致使許多問題解決起來比較棘手;有的種糧大戶開始流轉土地時,都是信心滿滿,大部分在糧食取得豐收后,確實都能不折不扣地履行合約,然而,一旦在種植過程中遭遇災害、糧食補貼發生變化或者糧食價格大幅度下跌等情況,往往“撂挑子”走路,直至毀約棄耕。

  (三)缺乏市場意識

  許多種糧大戶都是糧食種植的行家里手,種植的糧食產量高、品質好,但是對國家相關政策缺乏足夠認識,尤其缺乏市場風險意識,導致糧食豐產不豐收。比如最近幾年,我國改變原來的托市收購政策,先后降低了小麥、稻谷托市收購價格,積極引導各地實行市場化收購,在保護農民利益前提下,實行“托底”收購,對于許多熱衷于托市收購的種糧大戶來說一時很難適應,不知如何是好,有些大戶通過減少流轉面積應對,有的干脆改行“洗手不干”了。

  三、影響種糧大戶高質量發展的瓶頸

  (一)種植成本不斷攀升

  目前糧食種植成本都在不斷增加,而糧食價格與前幾年相比,卻在下跌。一是流轉成本高。土地的流轉成本是糧食種植過程中最重要的支出之一。在江蘇省南通市,七八年前每年每畝土地的流轉費還只有500元左右,如今已上漲到了800元左右,有些地方連片土地的流轉費已超過1000元,多的甚至高達1200元。通州區出臺的關于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價格的指導意見提出,種植糧食的土地流轉價格為每年每畝700元以上。但這只是土地流轉的指導價格,具體價格還須由流轉雙方協商確定,目前一般連片的土地種植糧食,流轉費還是比較高的,大多數在900元以上。二是用工成本高。流轉土地較多的種糧大戶,大多數是雇傭專業人員進行種植管理,其工資一般比較高,每年都在6萬元以上,年底還要根據產值和效益支付數萬元不等的效益工資。另外,收種的關鍵時期,由于人員緊張,聘用臨時人員的費用也在不斷上漲,與3年前相比增加了20%左右。三是農資成本高。無論是種子和農膜,還是化肥和農藥,每年農資上漲速度在5%~10%之間,農資在種植成本中的占比已達25%左右。以市場上銷售的尿素價格為例,目前每噸價格在2200元左右,而8年前還只有1500元左右。另外,農田灌溉水電費支出也比原來提高了20%以上。

  (二)收儲成本不斷上升

  收割費用目前每畝在70至80元之間,而3年前每畝只在50至60元之間;運輸費用也占據不少成本,收割后,糧食平均運輸費用每噸至少在40元以上,大約有五分之一的種糧大戶收割完后,直接忍痛在田頭銷售給糧食經紀人;烘干成本也是居高不下,目前每公斤糧食烘干成本在0.1元左右,如果烘干機不是一次滿負荷運轉,成本更高,每降低5個百分點的水分,每公斤烘干費至少要0.14至0.16元。

  (三)補貼資金少融資難

  目前,各級政府對糧食種植的各種類型補貼確實不少,而且名目繁多,然而真正面向種糧大戶的補貼卻不是很多,絕大多數種糧補貼資金都是通過“一卡通”直接發放給農戶,而真正種植糧食的大戶一般情況下是難以享受得到的;種糧大戶大多覺得貸款手續比較繁瑣,而且門檻普遍很高,一般情況下很難貸到款,有時即使能貸到,也要等待較長時間。

  (四)抗擊災害能力薄弱

  糧食收割的關鍵時期,一旦遇到連續陰雨天氣,常常會導致小麥和水稻出現倒伏﹑發芽霉變、穗上發芽等情況,致使收獲的糧食無人問津,損失不可避免。還有的種糧大戶由于規模小、資金有限,目前還沒有烘干設備。也有的種糧大戶由于缺乏必要的烘干技術及科學知識,致使烘干后糧食品質也得不到保障,如小麥烘干不當,面筋率被破壞,無法滿足面粉加工企業之需,銷售價格大打折扣;有些種子在烘干時,由于溫度控制不當,種植以后無法正常發芽,損失更大。有的農田基礎設施薄弱,一旦遇到水災,排澇作用難以正常發揮,導致糧食作物不能正常生長。

  四、消除發展瓶頸的路徑

  (一)各級政府應提升扶持水平

  一是科學整合補貼政策。目前,各級政府對種糧大戶的補貼政策繁多,對此,財政、發改、農業農村和水利等部門,應切實加強溝通聯系,對糧食種植的各種補貼進行頂層設計,在增加地方財政補貼力度、降低補貼門檻、盡量向種糧大戶傾斜的同時,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框架下,科學整合好各部門的扶持辦法和措施,出臺統一的糧食補貼政策,做到既雪中送炭,也避免多頭補貼,將有限的補貼資金用到刀刃上,真正讓糧食補貼制度發揮作用。

  二是降低融資扶持門檻。在申請貸款、申報補助時,由于種糧大戶一般都是農民,文化程度相對不高,對臺賬資料的準備、文字資料的表達等不一定很嚴謹,有關部門在審核時,在不影響資金安全的前提下,盡量不要過分苛求,同時盡可能提供各類專業性的幫助;根據種糧大戶實際情況和發展質量,不妨投入一定額度的糧食低息貸款,適時滿足種糧大戶季節性或者臨時性的燃眉之需。

  三是加快設施建設速度。加大對田間灌溉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在提高種植水平的同時,切實減少水資源等的流失。加大對糧食收、種領域機械化投入力度,提升生產效率。

  四是加大保險推廣力度。有關部門應建立、完善和創新種糧保險制度,針對糧食種植容易遭受自然和病蟲等災害影響的實際,及時設計和推廣符合時下糧食種植特點的不同險種,最大限度幫助種糧大戶降低損失和風險。受災后,在責任的確定、保險費率的厘定和定損理賠等方面,盡量簡化賠償流程和繁雜的手續,以進一步提高種糧大戶的投保積極性、主動性和實效性。

  五是提升綜合服務強度。農業部門應適時對相關種植技術和機械設備的正確使用進行培訓;糧食部門應該及時對糧食收購政策進行解讀,對化驗知識進行培訓;財政部門不妨將各類扶持政策進行歸類并成冊,及時發放到種糧大戶手中;基層各有關部門應加強引導和監管,確保種糧大戶規范運作的同時,切實維護其合法權益。

  (二)種糧大戶應提升經營水平

  一是著力提升科學種植水平。(1)夯實糧食種植基礎。要及時根據本地的土地資源、氣候和環境特點以及國內外糧食市場形勢,決定流轉土地數量,確定種植規模。要迅速、熟練掌握田間的各項精細化管理技術,深知抵抗自然災害能力強的糧食品種,深諳行之有效的防蟲和治蟲農藥品種,深入探索科學種植知識和技術,夯實科學種植糧食基礎。(2)探索糧食立體種植。近年來,許多地方的種糧大戶開展的稻田養龍蝦、稻田養烏龜、稻田養青蛙等模式,都取得了不錯的效益,有的畝均純利超過4000元,值得種糧大戶學習、參考和嘗試。(3)嘗試糧食綠色種植。使用有機肥料,開展稻麥零農藥、零化肥優質高產綠色栽培,不僅可減少種植成本,有效提高土地的地力(肥力),而且產出的綠色大米每公斤售價超過20元,有的甚至高達近百元,不失為一種好選擇。(4)加快“機器換人”步伐。不斷增加投入,提高糧食種植機械化水平,減少用工成本,節約農藥、肥料等農資支出,提高糧食整體種植能力和水平。

  二是努力提升開拓市場能力。要學會適應市場需求、了解市場行情,對一些在市場上的熱銷品種、受消費者青睞的優質品種信息要胸有成竹,對哪些小麥面筋率高或低,哪些稻谷產量高或品質好,哪類企業需要哪些特點的產品,也要了如指掌,只有不斷了解行情,及時適應市場需求,才能確保有的放矢。平時眼睛不能只盯著傳統的稻麥品種,要多考慮種植優質品種、稀有品種和熱銷品種,比如近年來消費者比較青睞的糯米、紅米和黑米,以及一些熱銷的雜糧。要及時調整思路,改變過于依賴最低保護價收購并將其作為唯一銷售渠道的做法。可以與糧食收購企業、糧食(飼料)加工企業進行合作,開展訂單種植;也可以三方一起合作種植,形成“產供加銷”一條龍,提升開拓市場能力;或者通過自己加工,直接為超市等提供成品糧或者深加工產品,提升經營效益;同時,不妨嘗試“互聯網+糧食”的銷售模式,學會兩只腳走路,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三是大力提升抗擊風險能力。種糧大戶還是要繼續走好糧食種植規模化之路,但也要根據自身實力和實際情況,把控好經營規模。根據當前種糧形勢和實際,流轉土地規模一般在300至500畝較為適宜,過少過多經營風險都會變大。同時,要科學走好糧食產業化道路,減少各種流通環節,盡量降低糧食生產經營中的各種成本,努力提升抗擊市場風險能力。不妨考慮改變用現金支付流轉費用的傳統辦法,把流轉費用改為提供稻谷、小麥或者其他雜糧,也可以不局限于流轉土地,探索托管、代耕代種、聯耕聯種等多種形式來種植糧食,以共同面對困難、一起承擔市場風險,做到“有福同享有難同擔”。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