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分,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峰峰鎮上一村的小廣場上又熱鬧起來,村民們在這里跳舞、打球、健身,原來背著雙手閑轉的人們也有了新去處,聽培訓、學技術,連村里昔日的“閑話攤”也成了探討致富經的“交流點”……有聲有色的村民文化活動,隨處可見的家風家訓宣傳,無處不讓人感受到向上向善的嶄新風貌。
上一村面貌的煥然一新,是峰峰礦區不斷加強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的一個縮影。地處河北省南部的峰峰礦區,是一個工農交叉、城鄉交錯的資源型老工礦區,轄10個鄉鎮、1個街道辦,147個村,總人口53萬,其中農業人口21萬人。峰峰礦區區委書記陳珍禮告訴記者:“峰峰礦區近年來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走綠色轉型道路,不斷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礦區變景區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堅持把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保障,特別是2019年12月被確定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首批試點單位以來,圍繞‘治理有效’這一要求,堅持黨建引領,夯實基層基礎,不斷創新鄉村治理新途徑新模式,切實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讓農民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小小網格讓治理與發展并進
王春娥是峰峰礦區義井鎮山底村一名普通黨員,也是聯系8家農戶的網格長,大到綜治、環境、治安,小到鄰里糾紛、家長里短,她都要管,還要管好。她負責的網格內人家,每月都走訪一遍。今年疫情防控期間,她夜以繼日做好摸排、報送、執勤、防控等工作,每天忙得不亦樂乎,“作為一名黨員,能夠為村里、為大家做些事,很自豪。”
峰峰礦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王海星告訴記者,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峰峰礦區牢牢織就片區、鄉鎮、村、小組、胡同“五級網絡”,準確掌握了每個村小組、每條胡同的人員情況,形成了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網格化管理筑起了防疫的‘鋼鐵長城’”,王海星形容道。
在一線筑牢基層黨組織,讓小網格發揮大作用。峰峰礦區探索實行“黨建+網格化管理”工作模式,牢牢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將黨建引領與全要素網格化建設制度相結合,有效延伸了黨組織的管理服務觸角。在臨水鎮東清流村,每名黨員聯系6戶群眾為一格,每15名黨員90戶群眾為一片,共劃分為4片58格。村民有問題可直接向片長反映,疑難問題提交村“兩委”研究,簡單高效實現了“人在網中走、事在網中辦”“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使全要素網格化建設真正成為“為民、惠民、便民”的服務工程。
網格化管理精準化,讓“每一片土地有人精準聽事,每一戶人家有人貼心服務”的目標正在成為現實。峰峰礦區大力推進“多員合一、一員多能”,培養“全科醫生”式的“全能網格員”,網格員“居住在網格、奉獻在網格、服務在網格”,提戶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每個網格都配備一名有威望、人緣好、常在家、熱心管“閑事”的黨員或村民代表擔任調解員,與網格員共同對排查出來的各類矛盾糾紛、信訪隱患、治安隱患第一時間組織進行化解和處置,有效推動了基層“微治理”。
“以前,村里的大小事務,村民全都找我,從早忙到晚還做不完。全要素網格化實行后,村民有問題直接找網格長、網格員就可以解決了,遇到重大、難以決策的事情我再處理,現在我有更多精力去規劃整村的發展。”大峪鎮新立村黨支部書記李宗朝這樣評價道。
權力清單讓監督與規范同行
“現在村里有規矩,啥事都透明了,村里大事大伙兒說了算,跟以前大不一樣……”在西固義鄉谷駝村,村民們對村務公開帶來的新變化贊不絕口。村支部書記房學軍說:“以前即使事事出于公心、按制度去辦,群眾也會產生懷疑、不買賬,現在村里有啥大事都公開,老百姓心里亮堂了,村干部也不落埋怨了。”
早在2014年,峰峰礦區緊盯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薄弱環節,積極探索開展“兩延伸兩提高”工作,建立起“民主議政議廉日”制度,為小微權力編織了更為堅實、致密、合體的“制度籠子”。峰峰礦區正式推行農村小微權力規范化運作后,每個村的村委會都有一本《農村小微權力清單》,清單明權、流程明限、公開明義、監督明責,進一步規范了農村小微權力運行。“小微權力清單既是村民的‘明白卡’,又是村干部的‘護身符’,有了它,好多事都好辦了。”房學軍說。
為了管住“微權力”,杜絕“微腐敗”,峰峰礦區重點把握承諾、公開、監督、問責四個環節。在監督環節,峰峰礦區整合各方面力量,創造性地組建完善了黨風廉政監督員和紀檢委員兩支隊伍,建立起“民主議政議廉日”制度,每半年一次對村里的主要事項“過篩子”。峰峰礦區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秦運嶺深有感觸地說,“通過這個制度,群眾對自己關心的事有了發言權和參與感,對干部手中的權力有了約束機制,也就能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干部一個清白。”
峰峰礦區各村在棚戶區改造、土地流轉等重大事項推進中,從工程立項到驗收,均嚴格民主決策和監督程序,杜絕暗箱操作。老百姓辦事也逐漸習慣按照流程來,哪個環節卡住了,都有對應的監督問責措施;哪里出現不正之風,都可以及時通過紀檢委員、監督員或者微信平臺及時反映,及時糾正。“過去,村干部有好處搶著干,沒有好處懶得干。現在村干部責任感強了,有啥事兒主動干在前頭,把村里人的煩心事都給解決了。”臨水鎮的一位村民由衷感嘆。
村規民約讓民俗與新風共揚
本村閨女出嫁不收彩禮,辦事禮金不得高于10元錢,煙酒不得高于15元……“你錢再多也要按村里的規矩來,你錢再少也讓你體面辦了事”,這是臨水鎮東清流村人人耳熟能詳的紅白喜事規則。東清流村黨支部專門在村黨群服務中心建設了“新風尚宴會廳”,村內所有紅白喜事一律在村辦理,飯菜統一標準都是大鍋菜,煙酒、飯菜等嚴格按標準執行,婚禮既節儉又體面。
“其實,這離不開新‘村規民約’的功勞。”東清流村黨支部書記李照亮表示,隨著東清流村的不斷發展,“村規民約”屢經修改完善,近兩年加入了婚喪嫁娶指導標準、移風易俗、違反村規民約的處理原則等內容,引導群眾自覺抵制講排場、比闊氣、大操大辦等不良風氣。
“村規民約”凝聚著全體村民對新生活新風尚的共識。峰峰礦區以《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制定(修訂)為切入點,嚴抓制定(修訂)、審核、宣傳、公布各個環節。各村制定了符合本地風土人情、簡單易懂的“四字成語”式、“五字順口溜”式、“七字順口溜”等形式多樣、朗朗上口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推行文明守禮之風,提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意識。
村規民約上墻,紅白喜事“瘦身”,像東清流村一樣,峰峰礦區的行政村逐漸形成了紅白喜事新風尚。如今,峰峰礦區147個村都根據實際情況,一手抓“破”,一手抓“立”,制定村規民約,成立了紅白理事會,簽訂了《移風易俗承諾書》,確保紅白事辦理不碰線、不越界,勾畫出移風易俗的清晰“輪廓”,文明之風吹遍大街小巷。
風正好發力,惠農正當時。如今的峰峰礦區,處處盛開著鄉村善治之花,映襯出一派欣欣向榮的鄉村振興美景,正為越來越多的農民帶來穩穩的幸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