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省遂寧市將保障糧食安全作為做好“六穩”“六保”的基礎和前提,針對近幾年來土地撂荒突出問題,分析耕地撂荒原因,抓實動員引導、項目激勵、優選業主、利益聯結、農事服務等關鍵環節,通過推行撂荒地龍頭企業連片復墾聯農代耕、村集體經濟組織集體寄耕、農戶鄰里幫耕“三方共耕”模式,有效破解勞動力缺乏、復耕成本高等難題,全域推進撂荒地復耕,有力保障糧食擴面增產。2020年全市整治復耕撂荒地13.9萬畝,占撂荒地的64.9%,復種糧油作物11.3萬畝,為保障糧食安全、“農業多貢獻”夯實了基礎。
引進業主聯農“代耕”。對于常年撂荒地較集中的村,引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連片復墾聯農“代耕”。一是摸清底數,建立項目庫。全市開展撂荒地大排查專項行動,摸清耕地撂荒底數,分析撂荒的原因,建立撂荒地招商項目庫,集中向意向投資者推介招商,有效解決了想種地的業主找不到流轉土地、不想種地的農戶找不到租地業主的問題。全市共招引農業項目業主350余家,復耕連片撂荒地6.1萬畝。二是規范管理,引導流轉。鼓勵和引導撂荒農戶通過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經營權,大力發展土地流轉合作社,通過土地平整和互換并地等方式,讓“小田變大田”,方便農民耕種和土地流轉,推動農業規模化、股份化、產業化經營。全市建立農村土地流轉合作社241家,集中連片統一流轉農戶承包地26萬畝。三是整合投入,降低成本。大力實施撂荒地綜合整治、農田灌排渠系、機耕道路和耕地質量提升等工程建設,倡導土地流轉租金或土地入股分紅“三免兩減半”,有效緩解撂荒地復墾成本高、種地效益低的問題。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全市整合財政項目資金0.6億元,注入鄉村振興農業產業發展貸款風險補償金1.72億元,發放農業產業發展貸款6.51億元。優化政策性農業保險,根據經營業主需求開發農業天氣指數保險等特色農業保險,有效降低了農業生產經營風險。
集體牽頭組織“寄耕”。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引領作用,對不愿放棄土地承包經營權,但又無力耕種、土地撂荒的農戶,由村集體經濟組織集體“寄耕”。一是突出集體引領,開展統一經營。推行村黨支部書記“一肩挑”,將發展村集體經濟增收項目和治理撂荒地工作納入村黨支部書記工作業績考核內容;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村集體經濟負責人、村集體、村民按照一定比例收益分成。全市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復耕撂荒地3.4萬畝,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360萬元,農戶畝均增收250元。二是回引優秀人才,開展合作經營。實施“人才回引”工程,近兩年回引優秀農民工、農業專業大學生、經營人才1000余名參與村集體經濟管理。開展鄉村人才振興“百村千戶”評選活動,鼓勵鄉村振興示范人才建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加強與農事服務組織的合作,吸納土專家、田秀才為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開展農技服務,實現農業機械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經營收益按比例分紅。三是強化集體組織,開展租賃經營。對于缺乏集體統一生產經營條件的村,引導農戶以分散的撂荒地入股,村集體利用集體經濟發展扶持資金對撂荒地進行治理連片,再出租給業主或農戶,村集體收取租金,村民參與分紅。落實財政激勵政策,全市各級財政投入0.8億元,用于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和組織復耕的以獎代補,撬動各方資金積極投入農業生產,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發動農戶鄰里“幫耕”。對于零星分散撂荒的,鼓勵農戶自主復耕、鄰里“幫耕”。一是引導農戶自主復耕。大力宣傳《農村土地承包法》,強化耕地地力保護意識;與撂荒地農戶簽訂《承包耕地不撂荒承諾書》15萬余份,明確撂荒2年以上取消耕地地力保護等補貼,增強其復耕或流轉的自覺性。支持農業經營主體與服務主體突破行政區域的界限,組建跨區域產業化聯合體,與農民簽訂購銷合同,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二是發展家庭農場擴耕。大力實施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提升行動,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提高經營生產能力,鼓勵有勞力農戶多復耕土地,擴大糧食生產規模;鼓勵適度規模的種養大戶領種更多撂荒地,興辦家庭農場,發展糧經復合、稻漁共生、農旅融合等新興產業。做實做細群眾工作,引導撂荒戶向有耕種能力的鄰里免租金流轉撂荒地,保持承包土地的糧食生產能力。三是做優農事服務助耕。加快完善綜合性農業服務體系,鼓勵分散的農業服務主體通過多形式聯合擴大服務的區域范圍。在中央農機購置補貼基礎上,市級財政對17種農機進行30%—50%的累加補貼,鼓勵支持農事服務組織158個,組織無力耕種的農戶購買農資代購、農機代耕、田間代管等農事服務,恢復糧食生產。特別是針對無勞力困難群眾,通過幫扶單位和幫扶干部代購農事服務,免費提供種子、農肥等生產資料和農機作業服務,協調金融部門提供小額貸款,組織“黨員助耕隊”“支部助耕隊”,幫助撂荒農戶恢復生產,增加困難群眾收入。
(作者單位:四川省遂寧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