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鄉村振興的動力引擎
時間: 來源:農村經營管理-中國農村網 作者:徐 明 付 姓 陳 娜 鄒承東 字號:【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這五年,是奮進的五年,也是輝煌的五年。

  五年來,農村改革踏石留印、蹄疾步穩,不僅為農業農村發展不斷積聚著動力、創造著活力,其源源不斷釋放出的紅利,也為經濟社會改革發展全局夯實了基礎、增添了動能。

  我們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十三五”規劃確定的農業農村發展各項目標任務勝利完成,一曲慷慨激昂的改革贊歌正在神州大地奏響……

  穩中有進:

  農村土地的“長久不變”與“三權分置”

  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始終是農村改革的主線。而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是梳理“十三五”農村改革成就難以繞開的話題。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宣布,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會場內,代表掌聲經久不息;會場外,農民臉上掛滿笑容。

  江西省井岡山市茅坪鄉神山村村民彭夏英說:“這是黨中央實實在在地為我們農民的切身利益著想,我們感到吃了定心丸,相信往后的日子會越來越好!”這顆“定心丸”,既管當前又管長遠,不僅穩定了農民在自己土地上深耕的心,也穩定了農民安心外出務工的心,開啟了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新征程。

  治國憑圭臬,安邦靠準繩。2019年1月1日,新修改的《農村土地承包法》正式實施,新法通過將承包地“三權分置”、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等實踐探索和中央精神轉化為法律規范,為土地制度的改革實踐和接下來的創新探索夯實了法治根基。

  地處江淮丘陵的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過去戶戶包田、零碎分散的“巴掌田”,變成了人人持股、連片成方的整塊大田;雜亂無章的田埂、溝壟變成了縱橫交錯的排水溝、機耕道,繪就了一副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農業生產圖景。

  從謹慎擔心到主動流轉,變化得益于村民口中的“小紅本”。2015年,安徽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首批頒證啟動儀式在小崗村舉行,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等人領到了第一批《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嚴金昌說,“拿到這個‘紅本本’,流轉更放心了。”截至目前,小崗村共流轉土地8885.6畝,占全村耕地面積的61.2%。

  通過“確實權、頒鐵證”,在全國2838個縣55萬多個行政村,2億農戶領到了自己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頒證率超過96%。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讓億萬農民吃下“定心丸”,為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農業農村發展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進城,相當一部分農戶將土地流轉給他人經營。順應了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愿,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這一重大制度安排應運而生。2016年10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對經營權內涵、權能以及流轉形式作出了規定,目的就是保證經營權的實現,穩定經營者預期。

  承包地“三權分置”讓農民放心,讓經營主體安心。江西省南城縣徐家鎮種糧大戶程小平感慨:“土地確權給發了證,村里出去打工的就更加放心把地租給我,有了土地經營權,這樣我也敢在地上做長遠打算。”銅鼓縣帶溪鄉西村村返鄉創業的劉明豐也深有同感,他流轉耕地50畝,建立蔬菜大棚30個,種植四季豆、辣椒、茄子等有機農產品,因資金周轉困難急需貸款,通過經營權抵押,取得了一筆10萬元的貸款,“真沒想到貸款手續簡單、速度快,真是解了燃眉之急”。“十三五”以來,全國已有1239個縣(市、區)、18731個鄉鎮建立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中心,全國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超過5.55億畝。

  回顧“十三五”,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順利完成,承包地“三權分置”體系初步確立,《農村土地承包法》完成修訂并正式實施;黨中央宣布了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已經組織16個省份20個縣市開展第一批試點;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已經印發,新一輪的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蓄勢待發。緊扣“農民與土地”關系這條主線,堅持把依法維護農民權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制不動搖,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性地位不動搖,新時代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將不斷深入推進。

  賦能活權:

  農村集體資產的“清查”與“量化”

  “我家有十來多畝地,去年參加了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沒想到今年真的能如期拿到分紅。”迎著初冬略帶寒意的微風,河南省西華縣紅花集鎮護擋城村村民王國營從鎮干部手里領到集體資產分紅后,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

  2018年以來,護擋城村積極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大力推進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促進農民增收。據了解,護擋城村此次大會共發放股金分紅210300元,人均分紅100元,共有430戶2103位股民共享村集體經濟發展成果。護擋城村的這次分紅是“十三五”時期我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一個縮影。

  據日前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消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我國有43.8萬個村完成了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6億多人。

  從2015年確定全國29個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縣(市、區),到2016年《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發布,改革時間表、路線圖一一明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正式拉開了改革序幕。

  清產核資是邁出的第一步。從2017年開始,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了全國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歷時3年,全國農村集體的家底清晰呈現在眼前。據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19年底,全國擁有農村集體資產的5695個鄉鎮、60.2萬個村、238.5萬個組,共計299.2萬個單位,共清查核實賬面資產6.5萬億元,土地資源總面積65.5億畝。

  家底摸清了,量化給誰?確股量化成了改革的關鍵一環。各地情況復雜,歷史遺留問題多,不可能“齊步走”﹑“一刀切”、一套方案包打天下。守住防止集體資產被侵蝕和農民利益受損害的底線不動搖,民主協商是各地在實踐中探索出的一大法寶。空掛戶、外嫁及離婚女性、新生兒、回鄉退養人員、農轉非人員等多種特殊情形和難點問題都通過大大小小的協商會得以妥善解決。股份怎么設置、每類人占比多少等具體操作,雖然各地不同,但也都是農民群眾協商說了算。

  隨著改革的推進,登記賦碼迫在眉睫。2018年,農業農村部、中央農辦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聯合人民銀行、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制定了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工作的文件,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成立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放登記證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從此有了“身份證”。

  改革的最終目的是發展。為發展集體經濟,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主要從開展扶持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支持貧困地區薄弱村發展提升、完善集體經濟發展扶持政策等三方面發力。2016年以來,中央財政通過以獎代補形式,支持28個省份和4個計劃單列市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2018年,中央組織部、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關于堅持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通知》,明確計劃到2022年在全國范圍內扶持10萬個左右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政策的強力推動促使集體經濟實現“強體壯身”。據調查,許多村將近年來財政項目投入到集體經濟組織形成的固定資產納入賬內管理,清理了一批有失公允的經濟合同,核銷了一批債權債務,盤活了一批閑置資產,豐富了集體經濟發展路徑。集體資產實現了從過去農民群眾“看得到、算不清、管不了”到“既當家、又監管、還分紅”的轉變。

  試點先行為改革順利推行破難、排雷。據8月在山西召開的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會議消息,五年來,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會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先后組織開展了五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共有28個省份、89個地市、442個縣整建制開展試點,今年已在全國全面推開。

  “十三五”時期,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蹄疾步穩,取得了階段性重要成效。農民手里的“紅本本”隨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紅票票”,越來越多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逐步變成現實。

  抱團聚力:

  農業經營主體的“增長”與“提升”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極大地解放農業生產力的同時,也存在著單個農戶生產經營規模小、農業收益低、與大市場對接困難等問題。隨著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的深入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快速發展,各類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大量涌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農業多功能逐漸得到彰顯。

  “一家一戶種,質量保證不了,散戶也賣不上價。有了合作社,讓土地流轉起來,統一使用有機肥,統一耕種,統一打造品牌。”介紹起村里生產的豆油、高粱酒,吉林省舒蘭市天德鄉三梁村黨支部書記李林森一臉驕傲。2013年剛上任時,他決定成立“三稻粱”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如今,經過幾年發展,合作社固定資產達到1500萬元,2019年成員分紅63萬元。

  “十三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民合作社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突出抓好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截至今年5月,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222.5萬家,是2015年底的1.5倍。農民合作社成員以農民為主體,輻射帶動全國近一半的農戶,普通農戶成員占比達95.4%。

  不僅數量上有增長,質量上也在不斷提升。“十三五”期間,農民合作社從注重數量增長到更加注重質量提升。農業農村部扎實推進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各項任務舉措,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范圍擴大到全國158個縣(區、市)。農民合作社業務范圍覆蓋農林牧漁各業,并向休閑農業、觀光旅游、民間工藝制作等方面延伸,超半數的農民合作社提供產加銷一體化服務。10.6萬家農民合作社擁有注冊商標,5萬家農民合作社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分別比2015年底增長41.4%和24.3%。

  農民合作社法律制度體系進一步得到完善。新修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自2018年7月1日起施行,突出規范農民合作社組織行為的立法導向,依法維護農民合作社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

  正如農民合作社一樣,家庭農場也是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十三五”期間,各地區各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積極引導扶持農林牧漁等各類家庭農場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今年4月底,全國家庭農場名錄系統填報數量超過87萬家,經營土地1.6億畝,越來越多的家庭農場在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推進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城里人愛吃什么,就種什么”。在安徽省巢湖市柘皋鎮三星村松海家庭農場,紅椒、萵筍、白菜3月上市,早早就被商超預訂光了。這個農場的大棚蔬菜基地共有70多畝,100多個大棚,主要栽種白菜、紅椒、萵筍。由于今年氣候條件比較適宜蔬菜生長,因此蔬菜產量較往年大幅度增加,春節過后每天銷量都在2000多公斤蔬菜。

  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經營方式,“十三五”期間,新型農業服務主體也呈快速發展之勢。截至去年底,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總量達到89.3萬個,生產托管服務面積超過15億畝次,其中服務糧食作物面積達8.6億畝次。服務帶動小農戶超6000萬戶,占全國農業經營戶的30%,有力推動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據統計,2013年-2020年,中央財政農業生產發展專項中共安排資金190億元,用于支持小農戶開展農業生產托管等農業社會化服務。2019年,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在22個省(市)632個試點縣實施,完成補助面積2813萬畝,示范帶動全國農業生產托管面積超過15億畝次。2020年,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資金增加到45億元,項目實施省份達到29個。

  改革不停歇,創新不止步。“接力探索,接續奮斗,堅定不移將改革推向前進。”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繼續推進新時代改革事業作出的新部署。過去的五年,農村改革大有作為,新征程上,深化農村改革仍大有可為。進入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答卷即將書寫。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