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環抱,一河穿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鐵山街道楊家山里被鐵橛山、月季山、臥牛山環抱,山里河串起了黃泥巷、墩上、上溝、東南崖、墨城安、西北莊、大下莊、后石溝8個村莊,總面積23平方公里,現有村民982戶、3017人。曾是出名窮山溝的楊家山里積極發展文化休閑旅游產業,如今成為讓游客流連忘返的“網紅旅游景點”。吸引大家的不僅有民宿、農家宴和水果采摘活動,還有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住在城區的游客劉心怡說:“平時工作壓力太大了,到這兒看看青山綠水的,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心情都變好了。”
從“紅色堡壘”到“網紅巷”
“我們這個地方,楊姓是個大姓,老一輩人出山,別人問起來是哪里人,都會回答‘山里,楊家的’。”楊家山里大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楊福瑞把“楊家山里”叫法的由來細細道出。抗日戰爭時期,因為三山包圍,易守難攻的地勢加之當地良好的群眾基礎,楊家山里成為膠東地區的“紅色堡壘”之一。隨著和平年代的到來,閉塞的交通成為楊家山里人致富奔小康的阻擋。
當地村民種植櫻桃已有600多年歷史,周圍山上有2000多畝櫻桃樹。最初,楊家山里想靠這些櫻桃樹發展采摘農業,可好吃的鮮果卻吸引不來客人,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
“那幾年這個地方是個窮地方,說是‘拿著地瓜干換媳婦’,所以老人一聽著我要上這個地方來就不高興,就特別反對,當初結婚的時候娘家人都不太支持。”2010年,王黎沙嫁到了黃泥巷村。經歷了一年的外出打工后,她發現了“商機”:“俺們這里有山有水,櫻桃熟了的時候好多人來采摘,可是村里一直沒個正經吃飯的地兒。”兩口子一商量,回村開了個“老區農家飯店”。
然而情況沒有預想的好,王黎沙說:“當時周邊環境不行,上山采摘櫻桃沒有路線,停車也沒地方,河里垃圾多,村莊衛生也不好,游客來摘了櫻桃就走了。”
2014年,鐵山街道開始引入社會資本,在黃泥巷、上溝、墩上等多個村莊開展綜合環境整治,對馬路、河道、房屋等進行改造升級,讓百年老村大變樣:鄉間小路不再泥濘,整修后的小河有了“小橋流水”的美感,“修舊如舊”的村莊風貌遺風余韻十足。許多外地游客慕名前來打卡留念,黃泥巷一時成了“網紅巷”。
村子美了,王黎沙的老區農家飯店也跟著火了起來。“這幾年,客流量成倍增長,最多的時候一天接待三四百人,純利潤漲到了50萬元。”
從互相競爭到共同發展
就在這時,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青島西海岸新區鐵山街道上溝網格黨支部書記楊仕民說:“以前吃櫻桃主要到上溝村,規模形成后,附近村也開始過來爭搶客源,甚至降價惡意競爭,造成交通擁堵。”
針對這種情況,鐵山街道在8個村莊間進行“一路一河”建設,先后累計投入1.6億元。鐵山街道黨工委書記徐貞敏說:“我們現在在的位置,就位于上溝、墩上、黃泥巷三個村的北部,這條道路建成之后,不僅能極大緩解三個村的道路擁堵問題和停車難問題,還催生出更多的櫻桃園。”
如何吸引更多的返鄉創業青年?2019年,鐵山街道將山里的7個村莊與鄰近的后石溝村進行一體規劃,聘請浙江大學教授編制總體規劃,按照景區理念建設,打造三個核心區:以上溝、墩上、黃泥巷三村為核心區,主打“原山原水原生態、原汁原味原生活”;以東南崖村為核心區建設楊家山里紅色教育基地;以后石溝村為核心區建設鄉村影視基地。
“我舉雙手贊成!”回鄉創業已有15年的楊秀蘭聽到這個消息格外激動。由她創建的秀蘭山莊,目前已建設生態茶園、果園1000余畝,為周邊村民提供了150多個就業崗位,助力村民增收80多萬元。
“楊家山里具有獨特的土壤、氣候和水源條件,也是南茶北引最早的地方之一,這里出產的茶葉香氣高、滋味濃、耐沖泡,幾年前我就創立了‘楊家山里’茶葉品牌,片區化規劃讓我做茶葉產業鏈的信心更足了。”楊秀蘭說。
徐貞敏介紹說,為推動山里農產品“變現”,鐵山街道引進總投資800萬元的尚臻百果酒莊項目,收購山里的櫻桃、桑葚等綠色生態農產品進行深加工,目前已形成8個果酒品牌,年產值達400多萬元。
除了帶來產業資源的聚合,這里更看重對文旅資源的統籌。楊家山里20平方公里的面積,富集了齊長城文化、紅色文化、庫區移民文化、山居文化等文旅資源。
2019年7月1日,楊家山里紅色教育基地建成使用,至今已先后接待社會各界參觀學習400場次、1.4萬人次。革命老區成為紅色旅游熱土,紅色旅游的發展又加速了歷史、文化和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步伐,有效帶動了山里人脫貧致富。
上溝村基于600多年的歷史底蘊,建設村史館,打造山谷型生態文化休閑旅游鄉村綜合體;黃泥巷村秉持“原山原水原生態”理念,發展原汁原味的農家宴,為村莊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點;投資2.7億元的鄉村振興題材清新田園劇《溫暖的味道》于2019年9月在后石溝村開拍,講述后石溝村由一個負債村轉變為一個影視旅游特色村的故事。
近年來,楊家山里的多個村莊先后被評為“全國生態文化村”“山東省傳統村落”“山東省美麗鄉村示范村”“山東省美麗村居”“青島市美麗鄉村示范村”“青島市十大旅游名村”等,先后被學習強國、山東新聞聯播、人民日報手機客戶端等多家媒體專題報道。
如今,行走在楊家山里,看得見漫山遍野的果樹,聽得到清脆的蟬鳴。村民們的臉上都掛著幸福的微笑,每個人在走向屬于自己的小康生活。
(本文由記者陳娜整理編寫)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