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漕河鎮管家口村地處濟寧、泰安兩市交界處,不臨城靠廠,不靠交通要道,無其他資源,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傳統村落。全村有耕地1800畝,農戶389戶。2014年以來,新一屆管家口村黨支部班子從加強組織建設、推進土地流轉、盤活集體資產入手,創新發展理念,做活土地文章,走出了一條支部引領、創辦公司、壯大集體經濟,助推鄉村振興的成功路徑。短短4年時間,村集體收入從零資產+債務,增加到2018年的70萬元。
五招奕活集體經濟
化解矛盾,理順心氣,夯實鄉村治理的基礎。2014年黨支部書記王法義剛接手村里工作時,面臨一大堆矛盾和問題,而最突出、最棘手的是村養雞場承包費不合理和經營虧損、村組之間承包地不均衡、小組長管理不善等諸多問題。由于群眾關心的問題多年沒能得到解決,村民對村“兩委”班子意見很大,一度出現集體上訪。找到問題癥結后,村“兩委”首先從解決養雞場承包問題入手,于2016年成功將養雞場收歸村集體使用。同時,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將原來村組事務只由小組長一人說了算,改為每10戶推選1名村民代表,并由村民代表和黨員進行共同管理,由過去村組管理方式轉變為以胡同為單元新的治理模式;8個村民小組的賬務由原來各組自行記賬改變為由村代管。一系列焦點難點問題的圓滿解決,讓干部群眾心齊了、氣順了,村里各項工作從此打開了新局面,形成鄉村治理新格局。
清理資產,盤活資源,確保集體資產資源保值增值。一系列矛盾解決后,王法義開始思考集體經濟發展問題。但當時村集體除擁有一處年年虧損的養雞場外,沒有任何收入來源,而且欠債200多萬元。要想發展集體經濟,只有先從清理集體資產和盤活集體資源入手。2015年,村里抓住原承包戶承包的1200米河堤到期的機遇,在深入調查、充分論證、細致工作的基礎上,對承包標的進行重新估算,并實行公開招標拍賣,最終將1200米河堤以每米38元的價格發包出去,為村集體一次性增加了12萬元收入,成了管家口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第一桶金。接著村集體又陸續收回村民長期占據的坑塘、路邊、溝邊等邊角地塊,購買樹苗全部種上綠化樹。2017年,在引導土地流轉和整理土地過程中,又溢出了60畝耕地,經營、收益權歸集體所有,并于當年種下了葡萄。經第三方評估,當時種下的4萬棵樹苗,加上村集體擁有的60畝耕地和養雞場等,總價值超過了300萬元,資產總值比2014年增加了150多倍,并以此資產作為村集體對外合作的擔保條件。
領辦公司,聯戶發展,成功探索集體經濟發展有效路徑。為推進土地流轉和發展高效農業,2017年由村黨支部牽頭,注冊成立了村里第一家股份制企業——濟寧春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村黨支部以村集體資產和農業基礎設施入股,占比60%,村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占比40%。村支書任董事長,村監委會主任擔任監事會主任。村民承包地流轉到公司后,每畝地可獲得925元的保底分紅,另外,根據收益分配方案,公司純收入的60%用于村級公共事務開支,20%用于流轉土地農民的二次分紅,10%用于貧困戶幫扶等公益事業,剩余10%作為黨員群眾創業帶富扶助基金。為保障村民收益,土地流轉后公司提前一年支付村民保底金,讓流轉土地的村民吃下了“定心丸”。目前全村以組級為單位共流轉土地1300畝,流轉后的土地由春粟公司統一經營,根據訂單情況和市場行情,穩步調整種植作物品種和面積,增加集體收入近34.5萬元。村集體還與礪耕農業公司合作,在流轉的1100畝耕地上種植優質小麥、高油大豆、高蛋白大豆等,礪耕農業公司提供部分土地的租金、農資、技術、銷售平臺,村集體拿出部分資金,盈利后村集體可分得整體盈利的30%。
多方合作,市場運作,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發展現代農業,光靠自身力量遠遠不夠,必須借助外力,跨界融合,共謀發展。一是引入社會資本建設葡萄產業園。2017年,管家口村通過向上爭取,獲得國家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項目專項資金100萬元,在土地流轉溢出的60畝土地上規劃建設葡萄園項目。為了解決資金不足問題,春粟公司與濟寧雙屹農業公司開展合作,成功引入社會資本100萬元,建成了葡萄園項目。村集體以試點項目100萬元、60畝土地入股,占52%股份,雙屹公司以100萬元資金入股,占48%股份,項目由春粟公司統一經營。2019年葡萄園總收入35萬元,集體股金收益18.2萬元。二是與山東果樹研究所合作,解決人才技術支撐問題。以春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主導,公司聘請國內葡萄種植的權威專家、山東果樹研究所的專業技術團隊,為公司運營提供技術指導、信息支持、技能培訓等全方位服務,形成鄉村振興的“外腦”。去年葡萄畝產達到了3000斤以上,每斤市場價格賣到了10元以上,僅葡萄種植一項產業,就為管家口村集體增加收入18.2萬元,農民獲得分紅5萬元。三是創辦春粟農業種植合作社,解決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問題。村集體創辦春粟農業種植合作社,開展土地全程托管服務,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增加了農民收入,戶均增收300元以上,而且實現了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解決了農戶種地后顧之憂。四是與天津惠聰薯業公司合作,解決農產品優質優價問題。利用惠聰公司的銷售渠道和技術優勢發展訂單農業,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去年通過種植紅薯,村集體獲利4.8萬元。五是與濟南一家水果、蔬菜銷售團隊聯合,解決產業融合發展問題。引進社會資本100萬元,成立了山東果佳家商貿有限公司,并在兗州和濟南設立了兩家農產品連鎖超市,專門銷售管家口村農產品。在提高本村農產品銷售價格同時,村集體每年從總盈利中獲得10%的經營收益。
強村富民、輻射帶動,實現集體村民雙增收。管家口村在實施鄉村振興過程中牢牢把握強村富民大方向,確保通過產業發展讓村集體和群眾“雙受益”。對于村民來說,土地流轉以前,在不算人工的情況下,除去收、播、耕、耙、種、農資外,每畝地收益只有800元。土地流轉之后,每畝地可獲得925元的保底分紅,還可以參與二次分紅。交由村集體托管的500畝土地,通過種植優質濟麥品種,每畝可增加300元收入。對于村集體來說,正是由于聯合與合作模式,管家口村擺脫了村集體經濟發展中一無資金、二無資源、三無技術、四無人才的困局,2018年村集體經濟收入70萬元,村民增收200萬元,可全面保障村級基礎設施后續建設和日常維護,也將極大增強村級服務能力。
幾點啟示
啟示之一:實現鄉村振興組織振興是基礎,關鍵是要有一個好帶頭人、一套好班子和一套好的管理制度。管家口村的成功,歸結于有一個好班子、有一支好隊伍。在強村富民過程中,只有發揮好村黨組織作用,才能更有利于將土地資源、人力資源、政策信息等發展要素融合,推動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市場化運營,實現村集體和村民“雙受益”。管家口村搞流轉、搞產業,注重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最大限度地釋放了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動能。
啟示之二:實現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依靠發展現代農業才能富民興村。管家口村的經驗證明,純農業村依靠傳統農業不能致富,必須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走規模經營和高質量發展的路子。純農業村的干部要摒棄依靠農業不能致富的舊觀念,堅定發展信心,立足土地做文章,從推進土地流轉、盤活資源資產入手,大力推進規模經營,推進社會化服務,不斷聚集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等發展要素,拓展延伸產業鏈條,努力挖掘農業增收潛力。
啟示之三:實現鄉村振興、推進富民興村,必須創新發展思路。要大力推廣管家口村“支部+”發展模式,通過黨支部領辦企業、領辦合作社和開展對外合作,搭建人才聚集平臺、產業發展平臺,建立健全支部、企業、合作社與農民的長效利益聯結機制,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這是實現鄉村產業振興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農村經濟經營服務中心、兗州區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