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縣位于山東省臨沂市西北部,是農業大縣,總人口90萬人,其中農村人口占72%。2014年,該縣開展了縣級黨員領導干部“村村到、全覆蓋”調研活動,在全縣399個行政村(社區)征求到各類意見建議4772條,梳理了群眾反映迫切、要求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1316個,表現為“三難兩多兩少”:“三難”,即村級班子建設難、村集體經濟發展增收難、群眾辦事難;“兩多”,即村干部違法違紀多、村級矛盾糾紛多;“兩少”,即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投入少、農村困難群體保障少。為此,費縣從發展實際出發,堅持民生導向、問題導向,從解決影響農村發展穩定的源頭性、根本性、瓶頸性問題入手,探索實施“3+4”鄉村治理保障體系,推動鄉村治理向精細化、制度化、系統化轉變。
建立三項社會治理機制,構筑鄉村治理平臺
建立農村基層班子建設長效機制。緊緊抓住村級班子建設這個核心,制定了“三至五年攻堅”計劃,堅持一年一個主題,層層推進、逐項攻克。一是對村級班子實施分類施治、動態管理,一類班子常青創業,二類班子達標升級,三類班子動態整治,集中整頓后進班子。二是實施“四抓兩提升”工程,抓班子、抓隊伍、抓制度、抓保障投入,全面提升基層黨建工作水平和群眾滿意度,實行組織生活、決策、執行、財務、服務“五個統一”。三是建立履職紀實網絡化平臺,按照“全面進步、全面過硬”的要求,將農村黨員干部都納入考核紀實和群眾監督視野。四是建設“三諾兩考一平臺”,對全縣各級黨組織、全體黨員干部實行亮諾、踐諾、兌諾,實施日常紀實考評、定期紀實考評,建立黨員干部履職紀實平臺。五是實施村級班子評星定級,按照工作業績、群眾反映等10項指標,將全縣村級班子按照五星至一星的標準評定等次。六是開展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工作,排查確定20個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實行縣鄉領導幫包、選派干部駐村整治、縣級備案管理,開展為期兩年的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工作。
深化農村財務有效監管機制。實施“4321”農村財務有效監管工作機制。“四位一體”管理體系,全縣規范建立了村級報賬員報賬、農村委托代理會計記賬、鄉鎮經管站審計管理和縣農經監管檢查的管理體系。“三項監管措施”,強化民主監督、制度落實、責任追究三項監管措施。嚴格落實民主理財、財務公開、賬前會審和抽查審計制度,推行村級財務報賬制度,定期代管資金專項審計,夯實縣、鄉、村三級責任主體,嚴肅工作紀律。“兩個中心”,各鄉鎮依托經管站建立鄉鎮農村會計委托代理服務中心,代理村級賬務,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的規范化、制度化、民主化建設;建立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完善農村集體工程項目和資金管理,規范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監督。 “一個監管平臺”,完善農村三資綜合信息管理平臺,強化原始憑證上傳和預警功能,擴大平臺監管范圍和效果。
建立農村基層社會綜合治理機制。堅持重心下移,以加快推進基層矛盾有效調處化解、治安防控、綜治網格化管理為抓手,著力形成農村基層社會綜合治理新格局。一是構建基層矛盾有效調處化解機制。按照“4355”工作思路,健全鄉鎮、工作區、行政村居、自然村或村民小組4級社會矛盾排查化解工作網絡,搭建群眾訴求接待服務中心、民調工作站和民調工作室3大服務平臺,組建鄉鎮專職調解員、特邀調解員和村居法制指導員、調解志愿者、穩定信息員5支調解隊伍,健全完善定期排查、處理報告、會商研判、多調對接、評查聽證5項機制。二是構建治安防控機制。依托公安“天網工程”、綜合“雪亮工程”,建立1名民警、2民輔警、若干網格員的“1+2+N”城市社區警務模式和“一村一警務助理”農村社區警務模式,構建起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網絡。三是構建綜治網格化管理機制。全縣劃分鄉鎮、工作區和村居(城區單位小區)三級網格,設立1016個基礎網格,建立網格員、網格事項準入機制,探索推進“全科網格”建設,對重點信訪人員、社區矯正人員等重點維穩對象,全部按照實際居住地納入網格管理,確保敏感時期安保維穩形勢可控。
筑牢四條民生保障線,兜底農村群眾基本需求
農村基層班子運轉保障線。縣財政每年拿出當年公共財政預算的2%作為基層組織建設專項資金,鄉鎮按照不低于上年地方財政收入的5%設立村級組織建設工作專項經費,對年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下的薄弱村進行專項補助,保障村級班子有錢辦事、正常運轉。建立農村干部待遇正常增長機制,實行縣級統籌、按月發放。
城鄉環衛一體化保障線。縣財政逐年增加城鄉環衛一體化投入,到2018年提高到5000萬元,建立“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農村垃圾處理模式,扎實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探索建立公眾互動、實時監控、及時清潔的“環衛110”工作模式。
農村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保障線。自2014年開始,縣財政列支專項資金,鄉鎮配套20%,用于補助農村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采取“村級申請、鄉鎮(街道)初核、部門把關、領導小組審核”等方式,按照先急后緩的原則,重點扶持人畜飲水、公共農田水利、農村道路、公共服務設施和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村內道路硬化“戶戶通”等建設,扎實推進農村地區供暖試點工作。
重點民生實事保障線。實行村級群眾事務代辦。在縣、鄉設立村級群眾事務代辦中心,在村居設置便民服務代辦點,構建起縣鄉村三級便民服務體系;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從大學畢業生和基層后備干部中公開考選300名村級便民服務專職代辦員,每人服務1—2個行政村。實施特困群眾救助。在低保、醫保等常規救助的基礎上,對特困群眾進行兜底式救助;充分利用社會和市場的力量,成立縣慈善總會,籌集資金8200萬元;同時,通過縣財政列支、向上級爭取、公益機構贊助等多渠道籌集臨時救助資金。建立孝心養老基金。縣鄉兩級財政每年投入2000余萬元設立家庭養老孝心基金,在子女每月為老人繳納不少于100元的前提下,按照60—79歲、80—89歲、90—99歲三個年齡段分別給予每月20元、30元、50元的補助。
實現七個“更加”目標,鄉村治理成果初顯
2014年以來,費縣通過實施“3+4”鄉村治理保障體系,初步實現了七個“更加”的目標,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了鄉村治理。一是基層黨組織核心作用更加明顯。已有226名村干部納入“類公職化”管理范圍,建立了全縣后備人才資源庫,計劃在優秀退役士兵、便民服務專職代辦員等優秀群體中考選24名村黨組織書記。二是財務監管更加透明。全縣代管了村集體資金余額2.99億元,累計賬前會審54365村次,村級非生產性開支降低20.65%,被評為全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示范縣。三是社會關系更加和諧。各級人民調解組織共排查出各類社會矛盾糾紛9067件,調處率達到99.5%,到市級以上部門訪量起次和人次年均遞減32.41%、33.65%。四是班子運轉更加順暢。費縣充分調動了政府、市場、社會組織、民間力量等各方資源,推動治理主體從單一行政力量向多元力量轉變。五是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實施了農村水、電、路及城鄉環境整治等項目1100余項,“戶戶通”鄉村道路361.3萬平方米,被列為國家級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化試點縣。六是社會救助更加有力。累計救助了1.08萬人次,發放救助金3350余萬元,全縣每年用于特困救助的資金大約1000萬元。七是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實現了全縣行政村便民服務專職代辦員全覆蓋,已累計為群眾全程代辦事項39.7萬余件,解答各類咨詢64萬余件次,直接為群眾節省交通費、誤工費7500余萬元,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作者單位:山東省費縣農業農村局)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