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于春,春耕生產直接決定著夏糧收成。作為糧食和農產品穩產保供的重要力量,在各地采取疫情防控措施的情況下,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春耕備耕有沒有受到影響?又是如何應對的?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深入跟蹤。
與時間賽跑,不誤農時備農資、修農機、忙復工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農時緊迫,容不得絲毫耽擱。盡管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但廣袤的田野,到處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緊張忙碌的身影。
翻地、除草等田間管理都已早早開始。“春水貴如油,我們經營的濤城鎮愛苗病蟲害防治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3300畝,必須抓緊,面對疫情,農時絕不能誤。”安徽省郎溪縣濤城鎮鳳河村種糧大戶關明和說,一開春,他就忙著油菜和小麥的田間管理,準備好農藥、農機具和水稻種子。而在江蘇如東,曹埠鎮上漫社區蘇新家庭農場的春耕從2月5日就開始了,這幾日,農場主顧艷新正忙著給麥田撒肥,據他介紹,目前除草作業已經全部完成,小麥施肥作業也已完成一半。
農資是春耕生產的前提和基礎,提前備好至關重要。在河北省玉田縣,為了給社員和周邊農戶提供優質的農資貨源,該縣集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對周邊42個村所需的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產品進行登記,摸清具體需求種類及數量,提前聯系上游農資供應廠家,并協助辦理運輸通行證件,如今終于備好了充足的農資。合作社理事長馮立田介紹說,農戶要想購買農資,只需要電話微信下單,就能實現點對點送貨上門。同樣對購買農資比較焦急的還有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利國鄉馬營四村種糧大戶王強,在村莊的道路恢復通行之后,他第一時間拿出手機聯系農資銷售商,讓他們把化肥送過來。“咱這邊手機訂購,他們送到地頭”。一件焦急的事完成了,王強長舒了一口氣。
立春過后,氣溫很快回暖,耕地、春灌等作業也要開始著手準備了,這時農機就該提前維修調試了。在山東省高青縣樂安村,種糧大戶張公路早已把家里的拖拉機、收割機、抽水泵等農機具調試和檢修完畢。“去冬今春降水充沛,連著下了兩三場小雪,麥苗喝足了水,長勢正旺。”他心里盤算著,盡管現在是疫情防控時期,但農時絕對耽誤不得,過幾天氣溫一升高,就開始投入春灌。
從自己干到買服務,“不見面”的社會化服務流行起來
氣溫逐漸回升,小麥陸續進入返青期,部分小麥種植區,田間的灌溉、農藥噴灑工作已經展開。這些工作都耗費時間長,如何減少農民聚集流動呢?不曾想,這次疫情期間給了社會化服務主體更多大顯身手的機會。
在產糧大縣安徽霍邱,為了減少人員出行和接觸,當地組建了400多支專業化服務隊來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每畝補貼10元,鼓勵農民線上預約。西湖鄉燎原農機合作社負責人陳國民高興地介紹說,他們現在訂單都滿滿的。“我們采取微信、QQ線上訂單、線下服務的模式。一架飛機要抵20個人工,農藥減少20%以上,大家都歡迎得很。”
在山東,一些農機合作社還推出春季管理“服務包”,農民可在線自主選擇耕、種、管、收、加、貯、銷等服務項目,這種組合式套餐服務平均每畝一年可為農戶節省作業支出260元。夏津縣新盛店鎮岳集村種糧大戶霍啟海訂購了當地植保農機服務合作社的“到田服務”,他的感覺就是省時省力。“手機上下單,合作社帶著農機和農資直接到地頭,耕地、起壟、澆水、植保一下子全解決了。”
由于疫情期間交通管制,很多種糧大戶不能及時返鄉,這時,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也當起了“代管家”,化解了不少“田地無人管而貽誤農時影響收成”的尷尬局面。
在浙江桐鄉,眼下正值春耕備耕關鍵時節,但還有100多戶種糧大戶未返回桐鄉,涉及種植作物2.43萬畝。于是,當地及時推廣了“代管家”“田保姆”等服務模式。即:號召因疫情影響無法及時開展春季糧油生產的農業主體,對接當地糧食專業合作社、合作聯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等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開展菜單式托管、全程托管、植保作業等社會化服務,抓好開溝、排水、施肥等田間生產管理。2月25日,還在安徽老家的種糧大戶丁曉宏,與桐鄉市大麻鎮永豐村龍圖糧油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沈月進行了視頻連線,看到了合作社為他80畝小麥地做的開溝排水、施肥等基礎性服務,心里的一塊石頭終于落地了。
從線下轉到線上,指尖上的備耕春耕更安全便捷
“出村不方便,農資店不開門,眼看就該春種了,買不到種子,愁啊!”河北省沙河市常莊村蔬菜種植大戶宋偉鵬說,當看到可以通過掃二維碼買農資的消息,他立刻在手機上下單,買了10畝左右的青菜等蔬菜種子,不到一天的時間,農資門市老板就把貨物配送到了村口。
正如宋偉鵬一樣,很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買農資、用農機都遇到了困難。但辦法總比困難多,疫情倒逼著線下交易轉移到了線上進行,動動手指,足不出戶就能買到春耕所需要的農資和服務,這讓他們對今年的收成充滿信心。
宋偉鵬所在的沙河市就推出了線上買農資、用農機、知農事等服務,他們成立由生產、肥料、農機等專家組成的農技服務線上專家組,通過微信24小時在線為農戶答疑解惑,并發動沙河市規模較大的5家農資門市,隨時為農戶配送農資到村口。
而在北京順義區趙全營鎮,興農鼎力種植專業合作社因為加入了三個微信群,而給春耕上了份保險。疫情發生后區鎮兩級就建了群,現在負責人陳領的微信上置頂著人員招聘、農資協調、運輸保障3個微信群。人員招聘群里,包括不少周邊村的干部,方便招聘本地農戶解決“用工荒”;農資協調群里,對接著種子、有機肥等多個供應商,確保農資供應不斷檔;運輸保障群里,物流公司負責人隨時在線,安排車輛保障“綠色通道”。如今合作社能日產銷3000斤綠色無公害和有機蔬菜,清早從大棚里摘下的西紅柿,經過包裝和運輸,最快中午就能到市民餐桌上。他說,生產銷售與往年相差不大,微信群功不可沒。
農戶需要農業社會化服務也可以網上訂購。但合作社和農機手要掛牌、換證怎么辦?不少農業農村部門為了讓他們甩開膀子放心干,也轉變了工作方式,推行了線上業務辦理模式。山東昌邑市現代農業發展中心組織30家重點農機合作社成立了“春耕農機線上服務中心”,微信公眾號開辟“線上春耕”專欄,推行“不見面”農機技術服務,為配套服務護航。平度也推行辦理業務新模式,自疫情防控以來,共遠程指導、辦理各合作社和農機手掛牌、換證、補貼業務咨詢等近200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