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我國農業生產的重要力量。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他們在春耕生產中遇到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如生產用工難、資金周轉難、農技推廣難、農資下鄉難、產品上市難等。要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疫情防控和農業生產“兩手抓”“兩不誤”,需要各有關部門對當前疫情的影響作充分估計、準確研判,精準掌握新型經營主體的實際困難和現實需求,積極采取管用有效措施,不誤農時抓好春季農業生產,努力減輕疫情對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的沖擊。
一解用工渴。疫情發生后,各地立即啟動不同級別的疫情防控應急響應,采取嚴格的道路交通管控措施,再加之流入地限制開工以及戶籍排查、居家隔離等舉措,大批從事農業產業的人員無法正常返工返崗,難以滿足春耕備耕期農資供應、田間管理等用工需求。針對當前新型經營主體用工難的問題,組織當地農民和返鄉人員就近就地參與農業生產,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互助合作、互換用工,發揮移動互聯網優勢,借助各類信息傳播平臺,對農業生產者進行在線輔導,提升他們的技術水平,是立竿見影、行之有效的良策。
二解資金渴。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老大難”問題,此次疫情的發生,對其發展無疑是雪上加霜。為確保新型經營主體正常運轉,各地應積極協調金融、稅收部門,從貸款、保險、補貼、稅費等方面發力,如開辟融資綠色審批通道,加大貸款投放,對到期還款有困難的,給予展期或續貸;免除政策性農業保險中需要經營主體承擔的保險費;給予一些農業企業享受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優惠;對新增、續保項目,下調擔保費率,免收受困客戶展期擔保費等,幫助受疫情影響經營困難的經營主體,平穩渡過疫情“寒冬”。
三解農資渴。疫情期間各地采取的封村、封路等硬核措施,對疫情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導致春耕生產所需種子、化肥、農藥等難以及時運送下鄉,畜禽養殖行業面臨飼料供應中斷、種苗無法補欄的風險,必須高度重視。對此,需要各級部門暢通農資運輸通道,加強農資供需情況監測調度和調劑調運,不誤農時,保障各類農資供應運輸。鼓勵農資企業和經銷商開展“點對點”生產、配送,確保農民有農資可用。同時,還要加強農資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讓農民用上放心農資。
四解技術渴。每年的春耕春管時節都是農技服務需求旺盛期,今年因疫情防控需要,農技服務不僅要跟得上,還要創新服務方式,保障全年生產有序開展。組織專家制定分區域、分作物技術指導意見,鼓勵農技推廣人員利用廣播電視、電話、網絡、微信等手段,為經營主體開展在線培訓、在線指導、在線答疑。有條件的地方可探索推行包村聯戶服務,以農技人員聯系扶持科技示范戶、示范戶再輻射帶動農民方式,發揮“土專家”“田秀才”作用,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
五解銷售渴。嚴抓疫情防控形勢下,一邊是流通環節不暢,農產品無法運出而出現供需不匹配、短缺與滯銷并存現象,一邊是大量消費需求從線下轉移到線上,農產品銷售模式和渠道也亟待適應新變化。如何確保農產品出得了村、進得了城、賣得上價,是經營主體最為關切的問題。各地可利用現有平臺組織發布農產品供求信息,推動產銷對接。鼓勵合作社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防疫保供新模式,促進農產品實現線上直供,打通銷售渠道腸梗阻。聯合各大電商平臺和互聯網公司,借助他們的供應鏈優勢,開展扶農助銷,化解農產品滯銷困境。
疫情面前,考驗的不僅是政府部門的智慧和魄力,也檢視著新型經營主體的自強自立和風險應對能力。應當看到,許多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在這場疫情大考中勇擔當,敢創新,在疫情防控、穩產保供中表現相當亮眼。隨著疫情形勢日趨轉好,政策“解渴”甘霖及時傾注,經營主體必能繼續迎難而上,迎來美好春天。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