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發布,對于推進各類農村產權改革、激活農村資源要素活力,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根本目的是通過盤活農業農村資源,實現全面小康和鄉村振興。近年來,各地都在緊密推進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集體林權改革,建設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有的地方也開始在宅基地改革方面探索試驗,各類農村產權改革熱潮迭起,目的在于激發農村各類資產資源的發展活力,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取得了很大成績,出現了許多好典型好經驗。但在實際工作中,有的地方由于缺乏對市場重要性的認識和把握,容易忽略市場規律,作用反而容易適得其反。發端于貴州六盤水娘娘山的“三變”改革,從脫貧攻堅長效機制入手,帶領貧困山區農民走上全面小康和鄉村振興道路,并迅速在六盤水全市、貴州全省乃至全國推開。六盤水“三變”改革一躍成為全國典型,近年來很多地方學習借鑒六盤水經驗,但實踐中有的地方政府過于主導,對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不夠重視,缺乏市場主體進入,導致農村資源得不到充分激活、活力得不到充分釋放、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全面小康和鄉村振興進程受到影響。
農村產權制度系列改革的手段是通過確權賦能,促進產業發展和城鄉融合,但容易缺乏政府和市場職能邊界的合理劃分與作用的協調貫通。近年來圍繞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各地不斷探索“確權賦能”“股份合作”,讓耕者“有其田”到“有其股”,通過“股”的合作促進“產”的融合實現“值”的提高、通過產業發展和城鄉融合實現農民財產性收入大幅增加等。無論是“確權賦能”還是“股份合作”,抑或是其他產權改革途徑,最關鍵還是要尊重市場規律,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動成為沖破壁壘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將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的組織者。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關鍵應該是市場運作、因地制宜以及重視市場體制機制創新和市場主體培育。新時代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目標是全面小康和鄉村振興,而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資源增值是產業興旺的關鍵,市場主體培育是資源增值的根本。那么,強調市場運作和市場主體培育,政府是不是就可以撒手不管了呢?恰恰不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發布,說明政府在主動調整和積極適應:貫徹《憲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精神,落實“放管服”農業農村領域改革,讓市場機制積極發揮作用;將重心放到市場本身無法發揮作用的市場體制機制建設、市場秩序維護、市場環境清理、交易平臺打造、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等領域。
各地推進農村產權制度系列改革,應從學習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提高認識、加強實踐:杜絕因改革而改革,加強市場體制機制建設,注重發揮市場在農業農村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搭建城與鄉、工與農、集體與農戶、財政與社會等多方資源高效融合貫通發展農業農村事業的渠道;從大國小農基本國情農情出發,重視聯合與合作,突出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與市場功能發揮,保障新型經營主體在帶領小農戶參與現代農業發展中實現共同成長;力避“照貓畫虎”,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和市場導向,打造區域品牌,完善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