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村穩定發展的根本要求。如何創新農村基層治理機制,探索新路徑、新方式,實現鄉村有效治理,成為新時期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任務。近年來,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積極探索基層治理新模式,從體制機制上著手,狠抓隊伍建設、制度建設、民主建設、規范建設、網絡建設、責任追究,強化了農村“三資”管理,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2018年全區赴京訪同比下降65.5%, 2019年同比再下降30.8%。2018年赴中紀委上訪同比下降90.9%,2019年同比再下降67%,有力推進了鄉村有效治理。
抓隊伍建設,筑牢“壓艙石”。堅持抓好農經體系建設,做到有人辦事。針對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與服務不分,農經、財政多頭管理,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職責不明,效率低下的問題,贛榆區從鎮農經中心剝離部分人員,在全市率先組建15個鎮“三資”代理服務中心,實現監管與服務徹底分離,同時定崗、定責、定人、定制度,配備代理人員151人,其中,代理會計79人、交易平臺操作員20人、交易員17人、會計15人、出納14人、其他6人。在代理人員中,由農經中心轉入103人,選調村會計43人,其他站所調入5人。同時,對優秀代理會計、村會計進行表彰獎勵,激發了人員的積極性,建設了一支懂經營、會管理農經隊伍,筑牢了農村經營管理的“壓艙石”。
抓制度建設,砌好“防火墻”。針對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突出加強制度創新,立規矩,定方圓。制定下發了《關于推行村干部財務收支期末承諾制的意見》《關于全面推行非現金結算工作的意見》《贛榆區農村集體資產監管責任追究暫行辦法》《關于開展鎮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印發贛榆區推進村務卡結算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關于印發贛榆區村務卡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形成期末承諾制度、非現金結算制度、集體資產監管責任追究制度,農村產權交易制度、村務卡管理制度。同時對原有的集體資產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形成完備的制度體系,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砌起一道“三資”監管的“防火墻”。
抓民主建設,架起“連心橋”。堅持以村民自治為途徑,堅持民事民辦、民管、民決策。一是實行民主決策。推行以村黨組織為領導核心,村民議事會為議事主體、村民委員會為執行主體、村務監督委員會為監督主體的“一委三會”村級治理模式。強化自治,保障民權。凡屬村級重大決策事項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重要問題,都要經村黨組織提議后,提交村民議事會討論表決,村民委員會具體負責落實,并接受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二是堅持民主監督。在利用公開欄等傳統公開形式的同時,一方面推行以“e陽光”作為品牌標識,以“互聯網”為手段,以民主公開為途徑,以公開推送、公開交易、公開操作為主要內容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陽光行動”手機APP公開。定制軟件,率先在宋莊、塔山、海頭、黑林等鎮搞好試點,積累經驗。目前手機APP已實現鎮村全覆蓋,用戶達16872戶。另一方面實行電子觸摸屏公開。搞好軟件定制,在宋莊鎮沙口村、四新、宋莊三個村進行試點,借助成功經驗適時全區推開,在強化傳統公開形式的同時,充分運用現代互聯網手段,拓展公開路徑,提高公開效果,在干群之間架起了一座“連心橋”。
抓規范建設,打通“陽關道”。重抓操作流程措施規范。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杜絕小金庫、防止漏收現象發生。推行村務卡,實行非現金結算。全區共辦理村務卡743張,實現村級全覆蓋。布放POS機2854臺、“收銀二維碼”3820戶。截至2019年底,全區村務卡共交易15842筆,交易金額1302萬元。村務卡主要用于村級電費、水費等日常辦公費用,零星采購及服務費用的結算,解決了村級非現金結算的“最后一公里”,形成村級工程款項直接支付施工單位賬戶、與農戶資金往來通過銀行“一折通”平臺打卡支付、村級日常零星支出村務卡支付的非現金結算模式。把住資金出口,強化了集體資金監管。推行村干部財務收支期末承諾,杜絕賬外收支,督促各村及時結算,防止“包包賬”出現。加強票據管理,規范票據領取使用。規范資產資源管理,發揮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功能,以產權交易平臺為載體,規范資產資源交易行為。堅持“公開、規范、高效、便民”的服務宗旨,經村民主議事程序后,資產處置、資源及工程項目發包,做到應進必進,一律通過產權交易市場公開交易,陽光操作,實現集體利益最大化,堵住“旁門左道”,暢通“三資”運營的“陽關大道”。
抓網絡建設,織密“智慧網”。完善設施,網絡監管。堅持以互聯網為手段,提升管理水平。著力推進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投資51.3萬元,按單一來源采購做好信息平臺軟件及配套服務器訂制工作,著力打造融“三資”監管、產權交易、合作社財務管理、農村集體資產股權改革、財務公開于一體的農經綜合服務信息平臺,實時監控農村集體“三資”運行情況、產權交易情況、財務公開情況,最終實現農經管理服務工作“一網通”。依托贛榆區“三資”監管平臺實現會計核算電算化;完善預警系統,資產資源承包合同到期自動提醒,每月及時更新,實現無縫隙管理;同時借助手機APP、電子觸摸屏公開,網頁、平臺公開,充分利用現代互聯網手段,推動網上財務公開、網上發布、網上查詢、網上辦事等功能的開發與利用,從而在技術上整合農經系統工作職能,切實提升農村集體資產監管水平。通過網銀支付系統和村務卡管理系統實現網上支付、非現金結算,堵塞管理漏洞,保證集體資金安全完整,織密了一張“三資”監管的“智慧網”。
抓責任追究,鑄就“達摩劍”。依據《贛榆區農村集體資產監管責任追究辦法》,明確責任追究對象、責任追究方式及適用、責任追究清單、責任追究權限及程序,嚴明政策,加大問責力度,以問責促制度執行、工作落實,從而提高了基層干部抓好管理、執行財務規章制度的自覺性和責任心,促使資產管理各項制度落到實處。圍繞“起底線索,重點查處,嚴格追責,及時通報”的工作思路,區紀委組織5個督責檢查組,分片督促各鎮落實集體資產監管責任,下發《監督意見書》3份,印發農村產權交易海報3000份,宣傳手冊20000份,把“即查即辦”信號傳遞到鎮到村。聚焦群眾反映強烈問題進行重點整治,對43人進行責任追究,編發案例通報15期,點名道姓通報曝光49起,以追責促監管,鑄就農村集體監管的“達摩劍”。
通過實施“六大工程”,全區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水平顯著提升,夯實了鄉村治理的基礎。農村資產管理日趨制度化、民主化、規范化、信息化。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海頭鎮農經中心、贛榆區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