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較小。農業生產主要是在田間分散作業,基本不存在復工問題,由于官方多次提出不能耽誤春耕,針對疫情期間農業生產資料運輸遇阻的問題,及時出臺各項措施,很快就消除了疫情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而且,中國農業經營體系逐漸健全也是保持農業穩定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已經形成了眾多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這些組織需要流轉土地生產,這一季不生產將面臨成本壓力以及歉收的巨大損失,新型經營主體相對于小農戶還有更強的獲取農業生產資料、銷售渠道和金融服務的能力,因此新型經營主體的發育對恢復農業生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孔祥智近日接受中國新聞社記者采訪時表示。
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能否實現有效銜接,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局,判斷二者銜接是否有效,可參照以下幾個評價標準:一是全面脫貧成果進一步鞏固,脫貧質量全面提升,已脫貧人口穩定脫貧,返貧現象和新增貧困人口得到有效防止;二是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順利實現平穩轉型;三是新的減貧戰略和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并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和相關政策之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4月3日在《光明日報》撰文《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指出。
與拔根就走、徹底了斷、無牽無掛的西方農民進城落戶不同,中國農民在鄉村的根扎得既深又廣,且根系發達,千絲萬縷,源遠流長,既有物質層面的聯系,又有精神層面的寄托。這種獨特現象決定了中國不能簡單照搬西方城市化的模式,而應采用集成改革的方式解決中國城市化問題。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劉奇在《中國發展觀察》2020年第5—6期合刊撰文《進城落戶:難以了斷的五條根脈》提出。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