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為廣泛宣傳產業扶貧的做法和經驗,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本刊編輯部特聚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產業扶貧,組織刊登了一批稿件,既有一個主體的扶貧案例,也有一個地方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工作實踐,以供讀者借鑒。
“產業扶貧”,不管是在政府工作報告,還是在人大代表的議案和政協委員的提案中,都有涉及,成了全國“兩會”的一大熱詞。而想讓產業發展壯大、扶貧效果更好,離不開產業中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并將其與脫貧攻堅工作相融合,將更多的貧困戶“鑲嵌”在了產業鏈上,取得良好效果,形成了多種利益聯結方式和政策激勵做法,值得總結和推廣。對此,記者進行了深入跟蹤。
延伸鏈條通“經絡”,利益聯結更緊密
“一共342.5公斤……”湖南省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區涂家湖村貧困戶顏澤之在綠盛家庭農場現場交售菜薹,“我今年利用3畝冬閑田種植菜薹,綠盛家庭農場以0.3元/公斤的價格保底收購,我已經收入了6800元。”
在河南信陽市光山縣文殊鄉東岳村,脫貧后的四方景家庭農場主楊長太,在自己與云書網等電商平臺合作半年收入30多萬元之后,又帶動村里的養雞專業戶、蜜蜂養殖戶、種植專業戶等加入到他的農場銷售網絡,加上與東岳村電商精準扶貧服務中心合作,逐漸形成了“農場+貧困戶+電商”的銷售模式。
沒有種不出來的產品,只有賣不掉的產品。“一家一戶”的貧困戶發展產業難免會遇到銷售難題,像綠盛、四方景家庭農場一樣,很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都會通過訂單保底價收購、發展電商等方式來幫助銷售貧困戶的農產品。
除了拓寬銷路,幫助貧困戶銷售農產品促進增收外,一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還會在整個種養過程對貧困戶進行指導,通過“送種苗、送農資、送信息、送技術、送市場”等服務,幫助他們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從而實現賣得出、賣得高。
近年來,貴州省遵義市新蒲新區蝦子鎮在實施辣椒產業扶貧過程中,就緊緊抓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產業發展這個關鍵“牛鼻子”。在辣椒種植之前,合作社為農戶提供生產物資、技術培訓等方面的服務,貧困農戶以土地入股、折股分紅等形式融入辣椒產業發展體系,公司與村支“兩委”簽訂鮮椒收購協議,統一收購、集中加工后,“變身”為各種辣椒制品遠銷四海。今年公司將以每斤1.5元-至1.7元統一收購,共計10萬畝。
扶貧效果如何?蝦子鎮南坪村貧困戶張正奇感受最深,“以前蔬菜得病了,我著急,蔬菜長得好,賣不出去,我更著急?,F在好了,合作社早就找好了銷路,還有技術專家給我們作指導,再加上買了蔬菜保險,一年到頭都在賣菜,增收不少。”
一頭連著農戶,一頭連著市場,從種到銷全過程帶動貧困戶,南坪村的做法生動詮釋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帶動貧困椒農增收的優勢。正因為如此,“農業企業+貧困戶”“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特色產業+貧困戶”等多種扶貧經營模式在全國遍地開花,越來越多的貧困戶既成為產業鏈的參與者,又是產業鏈的受益者,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
此外,還有合作社通過吸納貧困戶的產業扶貧資金,既解決了自己的資金短缺問題,又解決了貧困戶手里有錢不知如何增收的問題。甘肅玉門市獨山子鄉金泉村98戶村民在當地政府的指導下,以98萬元到戶產業扶貧資金入股到村里的興隆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固定8%保底分紅和二次純利潤分紅的方式,帶動98戶貧困群眾發展肉羊養殖,2019年人均收入達到6883元,已全部脫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一步發展的資金解決了,貧困群眾也真正富在了產業鏈上。
發展產業送崗位,鼓起農民錢袋子
陽光燦爛,重慶市云陽縣高陽鎮金惠村粉葛基地里一片繁忙。正在基地里干活兒的貧困戶鄧開明向記者介紹說,他和老伴自2018年開始,就在基地打工,加上土地流轉費和分紅收益,每年收入超過2萬元。該村引進了專業公司發展粉葛等特色產業。截至2019年底,全村綜合貧困發生率由20.51%降低到0.1%。
在陜西,禾和公司獼猴桃產業基地流轉200戶貧困戶的土地,每年每畝流轉費700元,基地常年吸納貧困戶136戶近400余人就業,每人年務工收入近8000元,全部實現了脫貧。
……
可以看到,農業龍頭企業通過發展產業提供就業崗位,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辦法很有效。2015年1月, 中央提出的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中就重點強調了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脫貧。農業龍頭企業相較于其他經營主體,因為綜合實力強,除了能支付貧困戶土地流轉費、入股分紅外,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在發展產業時能延長產業鏈,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如,不僅可以在農作物種植管理環節提供就業崗位,有的企業還搞起了深加工,建起了“扶貧車間”,在加工這個環節又能吸納一批貧困戶。
甘肅省瓜州縣梁湖鄉陳家莊村一組建檔立卡戶李金,從2017年開始,到瓜州縣萬物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扶貧車間”打工,當年順利脫了貧。目前,瓜州縣引進多家農業龍頭企業推進枸杞全產業鏈發展,探索枸杞精深加工,形成了“企業+扶貧車間+貧困戶”就地就近就業脫貧模式,昔日的貧困戶變成如今的上班族,實現穩定脫貧。
類似于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在流轉土地的基礎上,也可以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據農業農村部統計,全國有385.1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了農民合作社。如,位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勐捧鎮勐哈村的金農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每年都根據實際勞作用工量,循環安排本村貧困戶用工,保證全鎮貧困戶全員覆蓋。
不管是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可以看出,對于有土地、有勞動力的貧困戶,流轉他們的土地,讓他們在基地或扶貧車間打工,可以為他們帶來至少兩份收入,一份是土地帶來的財產性收入,一份是辛勤勞動換來的工資性收入,有的還可以拿到分紅收入,實現一塊土地“2+N”收入。
獎勵政策來支持,幫扶帶動更緊密
農業本來就易受天氣、市場等因素影響,而讓扶貧產業中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夠持續穩定發展,并且還有動力帶動貧困戶脫貧,政府的激勵政策必不可少。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一項重大戰略,高度重視其發展,一系列專門針對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的政策措施陸續出臺。各級政府為發展產業打贏脫貧攻堅戰,也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與脫貧攻堅工作有機結合,出臺各種激勵政策,尤其是重點培育扶持能帶動貧困戶的主體,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大手”與貧困戶的“小手”握得更緊密。
如,甘肅省早就認識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產業扶貧中的積極作用。2015年就提出,到2017年底每個貧困村至少建立1個產業合作組織、每個具有勞動力的貧困戶至少加入1個合作組織。同時,保障人力物力優先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 目前,全省貧困村實現合作社全覆蓋。
為了提升新型經營主體自我成長能力,資金支持是很重要也是最常見的政策保障。陜西省西安市自2018年以來,全市每年投入5000萬元產業扶貧專項資金,重點扶持參與產業扶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金融扶貧能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除了直接給資金支持外,針對各類主體融資難問題,不少地方出臺貸款額度和貸款貼息優惠政策。如,湖南省郴州市提出,對于能切實幫助扶貧對象發展,與貧困戶簽訂幫扶增收脫貧合同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允許扶貧再貸款、支農再貸款,并予以相應貼息。
各種補貼政策,也讓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受煎熬的主體感受到了溫暖。2月24日,云南省出臺十條措施加強產業就業扶貧,對帶貧主體調運出省、出州(市)農產品,可按實際運費的一定比例給予補貼;對收購建檔立卡貧困村農產品的新型經營主體,可按收購價的一定比例實行價格補貼。福建省福州市提出當地企業、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和扶貧車間每吸納一個貧困人口穩定就業3-6個月的,在省級財政補助每人1500元基礎上,市級按每人1000元標準給予企業一次性獎勵補助。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離不開一個好的帶頭人。因此,為了更好地發揮致富帶頭人引領帶動貧困戶穩定脫貧作用,重慶市南川區還加大培育貧困農村扶貧創業致富帶頭人,提供系統化培訓。對起到帶動效果的致富帶頭人,區政府將給予相關配套扶持政策。比如,優先解決基地產業發展中的道路、飲水、灌溉、用電等基礎設施建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