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重慶市沙坪壩區回龍壩鎮的原住村民紛紛進入安置小區,經歷了鄉村變社區、村民變市民的深刻社會變革。由于安置小區的住戶來自回龍壩鎮的各個鄉村,涉及農戶4800余戶,農轉非人口13800余人,自然少不了產生鄰里糾紛矛盾,因此社會治理難度很大。為此,沙坪壩區回龍壩鎮黨委政府在安置小區精心打造了“和順茶館”,這一“自治、德治、法制、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平臺,通過有效的治理手段和措施,從源頭上減少了矛盾糾紛,為創新鄉村治理模式提供了有益的經驗探索。
“和順茶館”:鄉村治理的創新探索
“和順茶館”位于回龍壩鎮聚龍城安置小區,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2平方米。外設廣場、回廊,內設喝茶聊天大廳、調解室、圖書閱覽區、兒童游樂區、宣傳區、小舞臺等區域。以廣場、墻面、屋梁、臺階等為載體,宣傳弘揚“和則順”文化理念,原創打造了《和順茶館賦》《和順歌》以及和順文化楹聯,還有“和合”文化墻,創辦了“和順講堂”“和順舞臺”“和順好人榜”…… 在和順茶館運營過程中,構建起了“政府扶持、社會共建、社區運營、群眾共享”的模式,區法院、區檢察院、派出所、醫療服務等各級部門和社會組織以和順茶館為平臺,“一站式”化解大小矛盾,提升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讓問題解決在基層,讓矛盾化解在基層。
十八道“茶點”成就招牌服務
“和順茶館”定期推出服務群眾的十八道“茶點”:初心課堂、和順講堂、百姓議事會、民意收集站、調解“解疙瘩”、調解“解疙瘩”、干部“面對面”、法官“送法”、莎姐“講法”、民警“說法”、律師“普法”、法律援助服務站、公證服務站、社工服務站、志愿者服務站、健康驛站、文體樂園、便民服務、教育咨詢。十八道“茶點”涵蓋矛盾化解、民意溝通、法治宣傳、法律服務、心理疏導、公益服務、文化生活等七大功能:
一是矛盾化解:領導接訪、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專業調解、鄉賢調解。二是民意溝通:干部下訪、代表走訪、民意收集、議事協商、輿情分析。三是法治宣傳:普法教育、以案說法、送法下鄉、政策宣講、巡回審判。四是法律服務:法律咨詢、法律援助、公益性法律顧問、司法公證。五是心理疏導:心理咨詢、心理干預、心理測試、精神慰藉。六是公益服務:公益品茗、義診活動、志愿者服務、便民服務、慈善義賣。七是文化生活:文化講堂、文藝演出、興趣活動、才藝展示、手工展覽。
通過這十八道招牌服務,“和順茶館”成了“三治融合的陣地、七位一體的平臺”。把傳統的“填鴨式”宣講變成“互動式”學法,通過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形式,把專業的法律知識講活、講明、講透,符合群眾“胃口”。如今的和順茶館成了小區居民每天的“打卡”地,是放松自己自娛自樂的場所,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鄉村治理見成效
搭起黨群“連心橋”,夯實黨的執政根基。“和順茶館”定期開設“百姓議事會”和“民意收集站”針對居民關心的熱點問題,邀請社區黨員、群眾、鄉賢、社工等各界人士共商共議共解并收集反饋,讓社區居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大家的事情大家辦好”。社區居民通過“百姓議事會”“民意收集站”提出“小區門口兩旁停滿車輛,會車困難,經常擁堵。”社區有關部門立即組織兩個小區物業對小區內實行規范劃線停車,同時加強了法制宣傳,建立社區物業考評管理制度等,讓居民關切真正得到關注和落實。2019年9月至12月,回龍壩鎮黨委、政府通過“和順茶館”共收集到民情民意36條,解決群眾身邊事12件,舉辦百姓議事會9場,切實踐行了聽民聲、知民心、解民困。為社區居民們提供了上傳下達的橋梁和溝通交流的陣地,夯實黨在基層的執政根基。
整合利用多方資源,“一站式”化解矛盾糾紛。面對當地高速發展的城市化背景下,回龍壩鎮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面對的矛盾糾紛呈現出主體多元化、利益訴求復雜化、糾紛類型多樣化的特點。“和順茶館”建立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組建30余人和順調解員隊伍。在化解矛盾糾紛同時,回龍壩還建立健全定期排查、分流指派、聯動聯調、應急處置、定期回訪等機制,切實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納入法治化軌道。調解員官印華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前期的排查不僅能提前發現矛盾糾紛隱患、收集群眾意見建議,后期的會商更讓調解專業化,讓居民信服。”2019年9月至12月,“和順茶館”調解“疙瘩”10余起,排查矛盾糾紛隱患59起,通過輕松、平等、和諧的溝通方式,使矛盾糾紛化解不再顯得“硬邦邦、冷冰冰”。
緊貼群眾法治需求,開展“精準式”普法宣傳。“和順茶館”以服務群眾法治需求為導向,通過社區干部和司法工作者走訪、座談、發放調查問卷等多種形式,了解掌握居民生產生活中經常面對的法律問題和存在欠缺的法律知識,結合每月法官“送法”、民警“說法”、每周律師“普法”等活動,每期確定普法主題,開展“精準式”法治宣傳教育和法律服務。社區居民可以在活動中咨詢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法律問題,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幫助。2019年9月至12月,“和順茶館”已開展法律講堂5場,接受法律咨詢130余人,群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意識進一步增強,表達訴求的方式也日趨理性。
(作者單位:重慶市沙坪壩區農業農村委農經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