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西省豐城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整潔美麗、和諧宜居”的工作要求,探索“一戶一宅”農村宅基地管理模式,有效推進了秀美鄉村建設,加快了鄉村振興步伐。
一、主要做法
多方聯動,提供組織保障。農村宅基地管理是引發農村諸多矛盾糾紛的“導火索”。豐城市充分發揮各級組織的作用,積極推進農村宅基地管理工作。一是市委、市政府總牽頭。成立了由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副組長、相關單位部門和各鄉鎮(街道)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在工作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上全力支持,為工作推動提供保障。二是鄉鎮統籌齊推進。鄉級政府成立由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領導小組,指導協助村莊進行宅基地管理工作,同時抽調精干力量組建駐村工作隊,主要在宣傳發動、可行方案、后期安置、推進保障上下功夫。三是基層黨組織顯作用。強化以村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作用,發揮村“兩委”班子的戰斗力和服務能力,幫助村莊積極開展工作。四是村民自治細操作。按照“民事、民辦、民議”的原則,各村成立民情理事會,理事會成員由群眾自主推選公認度高、公信力好、公益心強的村民組成,負責宅基地分配、村莊規劃、監督管理等各項群眾關注的事務管理。
政策支撐,增強干事信心。為增強各級干部和村民干事的信心,對開展宅基地管理的村莊在項目安排和資金支持等方面予以支持和傾斜。一是涉農政策扶持優先。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哪里推進項目資金就跟到那里。同時,積極鼓勵市直單位大力支持村莊工作建設,在項目傾斜、強化指導的基礎上,注重幫助解決資金難題。二是秀美鄉村定點優先。把新農村秀美鄉村建設與宅基地管理捆綁,把宅基地管理作為新農村秀美鄉村建設的前提。同時,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打破新農村定額補助的標準,2017年村莊基礎設施總投資按照市財政獎補80%、農村自籌20%(含投工投勞)的比例進行統籌,極大調動了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如尚莊街道伏坪崗村,嚴格執行“一戶一宅”制度,已拆除正附房173幢,退出宅基地面積6356㎡。現全村村民都能喝上干凈水、用上衛生廁、走上平坦路,并對村內建筑物進行了立面改造,還增設了籃球場、休閑廣場、污水處理站等,村容村貌更加靚麗。三是項目招商選點優先。在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旅游農業、體驗農業等項目選點上優先支持,增加村莊集體收入和農民收入。董家鎮蘭塘村席家組,作為“豐城市全面小康美麗鄉村示范區”的示范村莊之一,堅持推行宅基地管理,共拆除房屋59幢,拆除面積2900㎡,同時結合村莊綠蔭環繞和溫泉特色,已爭取到企業注資打造溫泉度假村項目。
觀念轉化,凝聚群眾力量。在加強宅基地管理工作過程中,極力打破陳舊觀念,轉化群眾“老思想”。一是學習交流,實地感受。組織鄉鎮班子成員、村支部書記、理事會成員、群眾代表先后赴橫峰、余江、萬載等地學習交流,親身體會其他地方農村通過宅基地管理工作帶來的新風貌。二是挖掘典型,言傳身教。市、鄉兩級均組建有農民講師團,用通俗的語言、鮮活的事例、親身的感受向廣大農民群眾宣傳宅基地管理和秀美鄉村建設的重要意義和帶來的成果。三是定案立規,群眾認可。各鄉鎮、村都依據村莊現有人口、住房情況等,在村莊規劃、分戶認定、標準面積、有償使用標準、資金收益使用、村莊后續建房需求等方面都制定了詳細的工作方案。民情理事會也充分征求群眾意見,在符合上級要求、得到群眾認可的情況下制定村規民約。
先易后難,穩步推進工作。農村宅基地關乎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且涉及面域廣泛,情況錯綜復雜,需把工作做微做細,確保穩妥有序。一是“三個帶頭”,增加群眾認知感。注重領導干部帶頭、黨員干部帶頭、知名人士帶頭,一把尺子量到底。如小港鎮沙埂村原黨支部書記周浩然第一個簽字拆除自家200多平方米的老宅,得到村民支持。二是改善村貌,增加群眾獲得感。如拖船鎮塘圩村圭湖組,把宅基地管理與雜草清除、修通村內道路、完善排水系統、整治池塘溝渠等緊密結合,切實改善農村生活環境,使得群眾感受到村莊變化,主動申請拆除自己多占房屋。三是模式自主,增加群眾認同感。堅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民意,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由各村自主選擇適合的管理方式。
二、實現效果
盤活了閑置土地,有效保護了耕地。實行“一戶一宅”,土地有序退出、有償使用,最明顯、最直接的成效就是極大保護了土地資源,盤活了閑置土地。尤其是對一些閑置廢棄的廁所、禽畜舍、老隊屋及無合法權屬來源的建筑物,實行無償退出,然后將閑置土地納入總體規劃,大量閑置宅基地得到釋放。僅小港鎮沙梗村就在老村拆除舊房400多棟、附屬房近200棟,騰出宅基地6萬多平方米,完全可滿足全村今后20年農戶建房的剛性需求,確保建房不再占用一寸耕地。
彰顯了生態宜居,推進了新村建設。“空心村”多為“舊、破、亂”的磚木老房,隨著這些舊房的拆除,一是徹底消除了消防安全隱患,再也不用為火災和倒塌而造成的安全事故提心吊膽。二是讓一大批破舊的危房、欄舍紛紛“退位”,騰出來的宅基地重新科學規劃,有力地改觀了村容村貌。三是結合秀美鄉村建設,“七改三網”(改路、改水、改廁、改房、改溝、改塘、改環境,電網建設、廣電網絡建設、電信網絡建設)積極跟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和提升,讓農戶實現了“住一幢舒適房,走一條平坦路,喝一口干凈水,有一道靚麗房”。
體現了公平正義,促進了鄉風文明。實行“一戶一宅”,統一規劃、統一層高、統一面積、統一朝向,收繳費用、競價擇位、規劃建設等都體現公平公正公開。一是廣大農戶心平氣順。鄰里和睦,再也不因為面積大小、房屋高矮、通風采光等問題產生矛盾,發生糾紛。二是文明建房蔚然成風。在擇地建房過程中,農民嚴格按照村里的規劃和要求施工,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建房攀比風。洛市鎮上堆村有兩戶經濟條件較好的村民,原本準備投資百萬建房,后來按村里標準,建房款不到30萬元。三是增強了法制和衛生意識。通過組織廣大干部群眾學習《土地管理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私下交易宅基地、非法占用耕地等行為得到有效遏制;隨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廣大村民講文明、樹新風的多了,亂堆亂放、亂搭亂建的少了,村容村貌根本改觀,村風民風明顯好轉。
加強了村民自治,推動了各項工作。通過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基層民主自治得到進一步加強,真正有人管事、有人做事、有章可循。民情理事會全程參與宣傳教育動員、拆遷規劃擇地等工作,這種“讓群眾去做群眾工作”的辦法,增強了村民的集體觀念和主人翁意識。小港鎮沙埂村是個有6000多人口的典型大村莊,由40名村民組成四個理事會,不但在“一戶一宅”管理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還集體研究制定村規民約,充當了民事調解、幫困扶貧、紅白喜事操辦等多方面管理的編外“村干部”,有力地推動了各項中心工作,沙埂村的新村建設、農業生產、環境治理、精準扶貧等均列小港鎮乃至全市前茅。
(供稿單位:江西省豐城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