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三水區作為廣東省唯一的縣級鄉村振興戰略綜合改革試點,高度重視鄉風文明建設,并從細微處入手,全方位提升鄉村文化文明水平,形成了一系列寶貴經驗,為鄉村產業、生態和生活的持久改善奠定了扎實基礎,更為鄉村善治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
浸潤式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全方位融合各類媒體資源,浸潤式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是加強主流媒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針對農村特點改進提升宣傳報道方式。二是在重視農村黨報黨刊發行工作的同時,加強基層廣播電視站建設,制作刊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欄目。三是推動農村地區融媒體發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村居環境。在行政村的村(居)委會及綜合服務中心、中心公園、出入村主干道、主要游覽區進行顯著的核心價值觀宣傳;挖掘本地歷史、名人、典故、諺語、民俗等資源,使核心價值觀得到通俗化、本地化、口語化的表達。
全方位融入各類生活場景,浸潤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是融入村規民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依法依規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群眾日用而不覺的行為規范,真正做到把文明要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融入群眾文化生活。充分利用“五一、七一、十一”等重要節點,以節日節慶、本地民俗和文體活動為載體,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設計活動內容,注入文明風尚的元素,在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的同時,加強對群眾的宣傳、教育和引導。
以崇德、好學、孝義、樂善為鄉風文明行動著力點,升級農村民風民俗
建設崇德鄉村。一是開展村民文明禮儀教育。加強農村文明禮儀教育,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組織村民學習和了解文明行為規范和禮儀,改變不文明陋習。二是推動農村移風易俗。推動農村禮俗改革,在婚喪嫁娶、慶生賀壽、建房喬遷、節慶禮俗中大力提倡文明、節儉、健康,提倡厚養薄葬,喪事簡辦、喜事新辦,努力消除大操大辦、攀比斗富等不良風氣。三是成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群眾組織,運用民間輿論、群眾評價的力量褒揚鄉村新風、反對不良行為,引導農民向上向善;成立禁毒禁賭會,監督賭博、吸毒等危害行為,發動群眾積極參與凈化毒、賭活動。
建設好學鄉村。一是推動農村閱讀空間建設。提升農家書屋建設質量,優化書屋設施和環境、豐富書籍品種、拓展書屋功能,提升書屋對群眾吸引力。二是加強農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融入師生工作、學習、生活各方面,提高師生公民道德、個人品德修養和民主法治觀念,使講文明、踐禮儀、守道德在學校蔚然成風。
建設孝義鄉村。一是推動農村家庭文明建設。貫徹落實“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要求,在廣大農村家庭大力倡導愛國守法、孝老愛親、勤儉節約、鄰里和睦的家庭美德,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社會的好風氣。以尋找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活動為切入點,引導廣大農民爭當“星級文明戶”“文明信用戶”和“好兒女”“好婆婆”“好夫妻”等。二是建設家訓家風文化祠堂。加強農村祠堂的保護修復和活化利用,展示族規家訓,組織開筆禮、成人禮、團圓及祭祖等活動,使祠堂成為傳承優秀家風家訓的好載體。開展優秀家風家訓宣傳活動。以“傳家規、立家訓、揚家風”為主題,弘揚優良家風家訓,收集整理鄉村家訓、家風資料,組織開展優秀家訓進家庭的活動,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家訓館和好家風文化墻等。
建設樂善鄉村。一是推動農村志愿服務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在農村倡導仁愛樂善、助人為樂、扶危濟困、服務社會的美德,以農村學雷鋒志愿服務提升農村群眾的社會責任意識,助力社會治理創新。二是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將社會志愿服務向農村延伸,開展“鄰里守望”等志愿服務活動,定期在農村開展關愛困境青少年、孤寡老人、殘疾人等志愿服務,并加強對志愿服務的宣傳。
高效利用現有資源和先進技術,提高思想傳播效率
提升文化設施的可及性及智能化水平。一是合理規劃,提升文化設施可及性。三水結合特色小鎮、古村落活化、鄉村旅游、特色文化街、文旅街建設等項目,吸引社會資源打造一批具有濃厚文化氣息的書院、茶館、咖啡屋,使之成為農村新型閱讀空間。這既提升了經濟項目的文化內涵,又提高了文化設施的可及性。二是政策傾斜,提升文化設施智能化水平。在推動農村閱讀空間建設時,三水在白坭鎮文化中心首創的“智能文化家”建設基礎上,大力支持和鼓勵村居建設智能圖書館,以便利的圖書借閱服務推動村居群眾養成常閱讀、愛閱讀的好習慣。
重視祠堂的文化屬性及教化功能。祠堂是特殊的文化設施,在敦化民風方面可以補充法律的不足,擴展教化范圍,發揮重要的社會作用。同時,祠堂還在某種程度上是村落的文化中心,是村民寄托感情的場所。三水區在祠堂的合理利用上做文章,加強管理,充實內涵,引入更多的健康文化,使之成為傳承優秀文化、弘揚良風美俗的重要場所。三水按照“一祠堂一品牌”、采取“1+4+N”建設模式(“1”代表1個陣地即祠堂;“4”指4個硬指標,即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場所、村史館、民俗文化活動和文藝隊;“N”包括圖書閱覽室、文化室、文化服務人員、文化志愿服務隊、公益電影播放、數字服務能力等。)開展祠堂建設工作,并結合鄉村振興及“博物館之城”的建設,深挖祠堂文化蘊含的優秀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和鄉賢文化,反映本土鄉風民俗、祖訓傳承及建筑特色,賦予了祠堂新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內涵,把祠堂打造成為了優秀文化的集散陣地和傳播陣地。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