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青海西藏農村集體產權改革調查
時間: 來源:農村經營管理-中國農村網 作者:余 葵 楊長營 李佳文 字號:【

  青海、西藏兩省(區)是少數民族聚居的高海拔地區,村莊分散,人口密度小,管理半徑長,工作難度大。兩省(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出臺多項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深化改革,各項改革任務進展順利、成效明顯。

  一、兩省區推進改革的組織保障得力

  (一)強化工作部署。兩省(區)一把手親自抓改革,青海省委書記主持召開深改組會議,專題研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對產權制度改革作出批示,要求“結合全區實際,注重群眾思想工作,以點帶面,積極穩慎,各地市、縣、鄉書記要親自管”。兩省(區)均召開省委常委、副省長(主席)出席的全省產權制度改革暨清產核資推進會,對改革進行再部署、再安排。建立完善的領導體制,省(區)、地市、縣、鄉、村均成立黨組織書記任組長的領導體制,形成“五級書記”抓改革的局面。

  (二)建立工作機制。兩省(區)及時組建工作機構,產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農業農村廳,負責改革實施。各級均建立由農業農村、財政、發改、自然資源等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制度,增強工作合力。省(區)與各地市、地市與縣、縣與鄉鎮層層簽訂責任書,明確改革目標任務和責任主體,壓實工作責任。青海省各級共抽調368名業務人員集中辦公,省級層面抽調8人組成工作專班,制定考核評估和督查指導方案,加強督查指導,確保工作落到實處。西藏自治區各級共組建改革領導小組62個,成立專班62個,確保事有人管。

  (三)規范改革程序。兩省(區)深入研究學習中央一系列改革文件精神,及時將中央政策轉化為可操作的具體措施,細化改革程序。青海省將改革程序細化為“組織準備、清產核資、清人分類、折股量化、組建機構建立制度”五個階段22個步驟,統一成員身份確認3張表格,規范確認程序。互助縣制定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指導手冊和操作規程,規范改革程序。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區在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等各個環節出臺指導意見,邀請會計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對指導意見進行修改完善,確保改革程序依法、規范、可行。

  (四)加強宣傳培訓。兩省(區)加強政策宣傳力度,利用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全方位、多層次的宣傳,通過發放宣傳資料、畫冊,懸掛橫幅,繪制宣傳板報、發放一封信、入戶走訪等形式,努力營造良好改革氛圍,實現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家喻戶曉。青海省累計發放產權制度改革各類宣傳資料430萬份,制作宣傳專欄1960個;西藏自治區級累計發放改革文件匯編1.4萬冊,致農牧民一封信1萬份,宣傳海報2000份。多層次開展專題培訓,青海省各級共召開專題會議和培訓341次,累計培訓2.45萬人次。西藏自治區制定產權制度改革3年輪訓方案,通過“請進來、走出去、樹典型”的方式,邀請四川、吉林、遼寧等外地專家進藏授課,前往江蘇、海南、上海等先進地區學習,充分發揮曲水縣第一批中央試點單位的典型示范效應,進行現場教學和培訓,自治區級累計舉辦培訓18次,培訓人員1000余人次。

  二、兩省區清產核資工作全力開展

  (一)基礎工作扎實有效。兩省(區)指導村級成立了由村“兩委”干部、村務監督委員會、駐村干部、包村領導和第三方會計機構等相關人員組成的清產核資工作小組,有序開展清查工作。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深入基層加強指導,縣鄉干部直接參與村級清產核資具體工作,深入現場認真盤點核實,規范數據填報。青海省祁連縣白石崖村扎實開展清產核資工作,賬面資產94.16萬元,核實資產202.52萬元,資產盤盈率達215%;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區采取以賬找物、以物對賬、賬實相符的辦法,仔細盤點,建立各類資產臺賬。青海省門源縣委托海北州財政性投資審核中心對財政投入村集體形成的資產進行審核出具報告,縣發改、農業農村、教育等部門依據報告填寫固定資產調撥單后,移交給村集體;西藏自治區波密縣財政、教育、民政等部門,為村集體提供財政資金投入形成的資產歸集體所有的情況說明。

  (二)工作流程規范有序。青海省嚴格按照“清查核實、公示確認、建立臺賬、審核備案、匯總上報、錄入系統”六步工作程序全面開展清產核資,西藏自治區要求按照村級重大事項有關要求,將“四議兩公開”程序貫穿清產核資始終,清產核資過程和結果以召開全體村民(代表)大會的形式向集體成員公開。西藏自治區采用漢藏雙語對清產核資過程和結果相關材料進行公開公示,確保藏族牧民看得懂、聽得明。兩省(區)均對清查結果進行三榜公示,確保數據準確。青海省祁連縣白石崖村充分發揚民主,召開三次村民(代表)會議,將調查摸底、盤盈估價、盤虧核銷等重要事項交村民充分討論商議,確認最終結果;西藏自治區波密縣貢仲村邀請村民積極參與清查,并對過程底稿公開。

  (三)借助外力事半功倍。兩省(區)針對縣鄉經管體系不健全、財務會計人才短缺的實際,各級均聘請第三方會計機構全程參與清產核資。2017年7月,青海省門源縣實行“村財縣代管”,以每村每年6200元招標兩家會計代理公司,承擔全縣12個鄉鎮109個村的財務核算,2018年又以每村5000元委托其開展本次清產核資工作。會計代理公司進村入戶詳細核對固定資產購建時間、位置等信息,對盤盈資產提出估價參考;核對債權債務關系,對一些長達20多年的“三提五統”等提出核銷建議,經村民大會表決、公示,清產核資小組確認,報鎮改革辦審批后,辦理資產入賬、債權核銷手續。西藏自治區聘請四川省農科院參與清產核資工作,山南市乃東區抽調專人、聘用7名會計專業大學生,組建7個工作督導組加強指導;林芝市多輪開展自查自改,核實清產核資數據。

  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扎實推進

  (一)加強政策引導。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提前介入,加強引導,確保集體成員身份確認合法合規。各縣依據法律法規,結合本地實際,研究制定成員身份確認指導意見,對確認的原則、程序和政策底線作出一般性規定,特別是對新型城鎮化改革、五保供養、扶貧異地搬遷等特殊群體的身份確認進行明確。青海省剛察縣沙柳河鎮對下轄7個村的成員身份確認標準進行逐一審核把關,確認結果得到群眾認可,切實保障農牧民的權益。西藏自治區曲水縣制定成員身份確認指導意見,明確2015年后因扶貧易地搬遷,無論戶口是否遷出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均確認為成員。

  (二)依靠民主決策。兩省(區)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家的事情由大家商量。青海省祁連縣制定成員身份確認指導意見,對有爭議的僧侶、出嫁女等群體要求提交村民(代表)大會,民主表決。剛察縣河東村成員身份確認時,有29人提出異議,該村充分發揚民主,把主動權交給群眾,通過摸底調查、三次會議、兩次公示,采用“戶決制”投票的方式妥善化解矛盾。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社區尊重群眾主體地位,充分發揮群眾智慧, 成員身份確認過程中遇到的無法律法規政策依據的問題,交由群眾民主協商解決,既堅持少數服從多數,又保護少數人利益,防止多數人侵犯少數人的合法權益。

  (三)堅持應確盡確。成員身份確認涉及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兩省(區)堅持從寬確認、應確盡確的原則,保障農民權益維護農村社會穩定。青海省互助縣制定指導意見,明確成員身份確認從寬確認、不得遺漏,保障爭議群體的合理利益訴求。卓扎灘村將8名有爭議的外嫁女及其2個子女,確認為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保障了婦女權益。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社區堅持同類人員標準一致,村組兩級集體成員身份確認辦法一致,取得組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的人員同時取得村(居)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

  四、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穩步推進

  (一)折股量化的資產涉及土地資源。青海、西藏兩省(區)村級經營性資產較少、資源性資產較多,將集體資源也列入折股量化范圍。青海省互助縣明確將經營性資產一次性全部折股量化到人,除承包地外的土地資源面積記錄在股權中,獲得收益后按股分紅。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社區考慮其城中村征地較多的現實,設個人股和失地安置股,不設集體股,對失地成員按一畝一股的方式補償股份,切實保障失地農民權益。

  (二)股權管理大多實行靜態管理。各地在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的基礎上,將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人、確權到戶、靜態管理。青海互助縣制定股權管理指導意見,明確股權實行“生不增、死不減”的靜態管理,制定統一格式的股權證書,以戶為單位發放股權證書9.3萬本,卓扎灘村將160.5萬元的經營性資產量化為1605股,對467戶發放股權證書,載明成員、股本等相關信息,對股權實行靜態管理,把1841名集體成員權益落到實處。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社區對1976名成員量化股權6676股,折股量化后采取不再對股權調整的靜態方式管理。

  (三)建立健全集體經濟組織。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村集體經濟組織召開成員(代表)大會,掛牌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為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的真正主體。青海省以產權制度改革后的股份經濟合作社為主體,將財政扶持資金投入股份經濟合作,深入實施集體經濟“破零”工程。截至目前,青海、西藏分別完成1872個、152個村組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并分別為1451個、152個集體經濟組織頒發登記證書,其中門源縣109個村全部成立集體經濟組織。

  (四)多種形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兩省(區)以改革促發展,多措并舉發展集體經濟。青海省利用扶貧產業、生態畜牧業等項目工程,加大財政投入,發展集體經濟。青海省定貧困村門源縣邊麻掌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通過出租農機具和兩處扶貧商鋪、扶持養殖大戶、成立眉戶戲劇團、建設光伏發電站等項目,2019年村集體實現經濟收入19.9萬元。互助縣卓扎灘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出資160余萬元,于2018年成立旅游公司發展服務經濟,當年實現經營性收入150余萬元,2019年實現經營性收入800余萬元;該村利用集體股收益建設幸福院,為全村169位60歲以上老人免費提供午餐和娛樂休閑場地,讓集體成員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