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的農村集體經濟起步早、發展快、總量大。截至2018年底,江蘇全省農村集體經營性收入325億元,村均184萬元,都位居全國前列。如何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江蘇省進行了許多探索,可總結為三大做法:資源資產增量提質、因村制宜拓展業態和創新合作經營方式。
一、強內治:集體資源資產增量提質
一是綜合治理“做多”集體資源。主要做法是:(1)推進集中居住節約土地。如睢寧縣將2800多個自然村組調整為138個集中居住點,農戶住宅戶均占地由分散居住時的1—1.3畝下降到集中居住后的0.3畝,每個集中居住區平均新增耕地900—1000畝。(2)探索農戶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宅基地復墾后納入村集體資產。如盱眙縣霍山村650戶農戶自愿有償退出宅基地,復墾耕地1100畝,每年土地租賃收入70萬元以上。(3)規范村集體資源發包。清查資源承包合同,取消不規范或低價交易合同,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進行公開透明化交易,實現資源溢價。如灌南縣堆溝港鎮五隊社區公開發包村集體資源,溢價增收28.8萬元。(4)連片流轉農戶承包地。村集體統一流轉整理農戶的承包地,將田埂、機耕路、小型灌溉溝渠等改造成耕地,新增耕地作為集體資源,一般可溢出土地5%—10%。(5)治理公共空間盤活荒地。結合村莊環境整治,重點盤活河道、道路控制區和“四旁四荒”地。如邳州市治理公共空間共梳理出集體土地18萬畝,各村集體年均可增收18.1萬元。
二是高效利用集體資源資產。主要做法是:(1)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村集體統一經營新增土地、統一運營配套生產設施、統一管理項目補助資金,全方位拓寬增收渠道。2016—2019年,南通市的土地租金畝均增加150元,農業生產設施出租等資產性收入增加1065萬元,各村年穩定增收20萬元以上。(2)升級改造存量資產。如豐縣中陽里匯豐社區2018年投入200余萬元升級改造集體所有的美食城,建成面積1500平方米的蔬菜交易市場,帶動200多人就業,預計每年增加集體收入40多萬元。(3)招商引資活化廢舊廠房場地。如南京市江寧區牛首社區將58畝廢舊廠區出租給浙江大學網新公司,打造秣陵九車間文化創意園,已入駐6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社區集體每年固定獲得800萬元租金。
三是多種方式新增集體資產。通過本地新建、收購或發展飛地經濟的方式增加集體資產。主要做法是:(1)支持村集體購買經營性資產。2016—2018年,宿遷市市級以上專項扶貧資金中有3.07億元用于支持省定經濟薄弱村購買或建設門面房、廠房等,村均增加固定資產約163.5萬元。(2)為集中居住區配套集體資產。在集中居住區規劃配套商業街、標準廠房、專業市場等,由村集體統一經營或租賃經營,增加村集體經營性收入。(3)發展“飛地經濟”破瓶頸。蘇州市吳中區高新區的25個村(社區)參與“抱團飛地”項目,跨出高新區范圍收購優質資產53萬多平方米、811畝土地,物業載體面積達77.7萬平方米,預計每年帶來1.49億元租金收入。
二、展業態:因村制宜發展多種業態
一是發展資源資產租賃產業。有的村(社區)對外發包未承包到戶的集體土地、四荒地、山林等資源,或者受農戶委托流轉土地賺取服務費。如南京市浦口區后圩村發包養殖水面和農戶委托流轉土地超過1萬畝,村級發包收入約561萬元,占村級總收入的82%。有的村(社區)投資建設或購買后出租標準廠房、商鋪、辦公樓宇等,發展樓宇經濟物業經濟。如南京市江寧區駱村社區有工業園、經濟樓宇及門面房等8萬平方米,集體資產達3.3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2.84億元。城郊型村莊發展樓宇經濟物業經濟的比較優勢明顯。
二是發展鄉村休閑產業。有的村(社區)把農戶的承包地流轉到村集體,統一經營發展高效特色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等。例如南京市江北新區落橋社區發展葡萄產業,江寧區石塘社區、彭福社區發展“金花村”休閑旅游產業,浦口區前陳莊村發展溫泉民宿,溧水區傅家邊社區發展草莓藍莓采摘產業等。
三是發展服務輸出產業。有的村(社區)利用靠近開發區、農業園區、大型居住區的優勢,成立服務團隊或公司,為企業、園區、居民小區提供各種生產生活有償服務。例如南京市江寧區泉水社區組建拆遷公司服務園區,六合區竹墩社區成立專業綠化養護團隊承接政府和企業的綠化養護業務,溧水區石湫鎮社東村組建勞務公司服務園區企業,高淳區椏溪鎮瑤宕社區組建勞務公司服務國際慢城等。
四是發展集團化綜合產業。有的大村強村采取集團化經營方式發展集體經濟,將集體收入和集團效益掛鉤,推動村莊向中小型城鎮演進。如南京市高淳區古柏鎮武家嘴村由村集體出資成立南京武家嘴集團,集團經營范圍覆蓋內河沿海運輸、船舶制造與維修、生態休閑農業、地產商貿、酒店金融、文化教育、養老醫療、油氣經營等多個領域,2019年村級總收入6424萬元。
三、重合作:探索創新合作經營方式
一是開展農地股份合作。該經營方式可緩解“誰來種地”困境,實現農民土地財產權益和增加村集體經營性收入。例如泗陽縣鼓勵村集體以集體機動地或資金入股領辦村級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戶以承包地入股,探索聘請職業經理人經營、委托大戶經營、村干部分包經營模式,累計建成土地股份合作社47家,村居覆蓋率達40%。該種合作經營方式多適用于農業型村莊。
二是開展全產業鏈服務。有的村(社區)將服務內容向農業生產的前端和后端延伸,提供農業全產業鏈服務而增加集體收入。例如淮安市淮安區豐年村在依托合作社開展農業規模經營外,還建設糧食烘干中心、高標準工廠化育秧中心等服務中心,增加現代農業服務收入。蘇州市南豐鎮永聯村除建設現代農場、農耕文化園外,還興建糧食加工廠,合資組建物流配送公司,將糧食和蔬菜等配送給周邊工廠、學校、餐館,延長產業鏈服務環節實現經營收益內部化。
三是生產要素入股分紅。有的村(社區)整合土地、資金、廠房設備等要素,對外投資入股獲取穩定收益。例如銅山區張集鎮孫灣村盤活集體預留地、四荒地和失去耕種價值的廢地,以土地作價入股企業,村集體每年獲得分紅收入30多萬元。還有一些村(社區)將財政幫扶資金入股企業獲取分紅收益。
四是眾村抱團聯合經營。為打破資源、空間發展瓶頸,區鎮范圍內的村(社區)探索出抱團發展集體經濟的新路子,主要包括突破村域界限配置共享優質資源、眾村聯合興建物業載體和興辦集體股份制企業等形式。較典型的如昆山市張浦鎮22個村社共同投資成立昆山市樂浦強村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采取“強村公司+德國工業園”發展模式,投資運作商業資產和開發運作工業資產,各村社投資但不參與經營,入股資金的年均分紅率不低于8%。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