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迅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中央決策部署,指導各地黨委農辦、農業農村部門和廣大農村基層組織立即投身疫情防控,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嚴格落實各項防控措施,打響群防群控的人民戰爭,有效阻止了疫情在農村地區蔓延擴散,檢驗了鄉村治理的成效。但疫情防控中也出現很多值得關注的問題,反映出我國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依然存在短板。認真總結這次農村地區疫情防控工作,深刻反思存在的問題,研究補齊短板的措施建議,有利于深入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一、農村地區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做法
疫情發生后,廣大農村地區按照上級部署和要求,迅速從日常治理轉化為應急治理,全力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戰,鄉村治理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此過程中,各地因地制宜,采取符合農村農民生產生活特點的防疫方式,提高群眾的接受度和參與度,取得了良好成效,積累了寶貴經驗。
(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村“兩委”第一時間研究疫情防控工作,及時采取應對措施,迅速投身疫情防控阻擊戰。據“騰訊為村”平臺9057個村的調查顯示,除極少數因身體原因外,99.85%的村把“兩委”干部作為疫情防控的主要力量,95.03%的村充分發揮了黨員的作用。駐村干部積極發揮作用、貢獻力量,全面參與研究制定方案、信息宣傳、摸底排查、重點篩查等工作。黨員主動亮明身份、沖鋒在前,遵守防控規定,示范帶動群眾不串門聚餐、注重衛生,發揮了黨員先鋒帶頭作用。
(二)發動群眾創建群防群控局面。疫情防控是一場人民戰爭。農村地區的工青婦組織發揮群眾團體優勢,密切聯系群眾,配合開展疫情宣傳教育,充實防控力量。村醫配合村“兩委”開展人員排查、宣傳防護知識,做好隔離人員的體溫監測。農村新鄉賢積極開展捐款捐物,老村干部、老黨員、老村醫、退伍軍人以及熱心公益的村民等人員積極參與到農村疫情防控志愿者隊伍。農民群眾主動配合疫情防控要求,佩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風,做好自身防護。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積極為疫情防控捐款捐物,為春耕備耕提供作業技術指導和機具。
(三)廣泛開展防控宣傳教育。各地農村用群眾語言,以快板、地方戲曲等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宣傳教育,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發揮了重要作用。廣大農村在主要場所張貼橫幅、海報,發放疫情防控倡議書、宣傳彩頁等材料入戶,派干部、村醫、網格員宣傳講解。很多地方村支書和宣傳員運用中國電信“村村享”平臺上的鄉村“大喇叭”一鍵喊話功能,實現即時喊話,加大宣傳頻次和覆蓋率。
(四)嚴格落實精準防控措施。各地切實落實防控責任,細化量化防控工作任務,分級分類對村莊進行管理,重點加強對有疫情村莊的管控,在村口、路口等主要交通節點設立檢查點,嚴控外來車輛和人員。運用網格化管理方案,對返鄉人員及時開展地毯式排查,對重點人群實施動態管理,嚴格落實居家隔離、定期連續監測體溫等措施。建立出入證管理制度,加強外來人員出入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杜絕群眾聚集,加強口罩廢棄物等管理。
(五)及時破解疫情防控中的生產生活難題。疫情發生初期,部分群眾正常生產生活受到影響。各地農村基層黨員干部為農民群眾開展代購便民服務,加強村內生活物資供給保障,及時整治抬高物價問題,保證了農村生活正常運轉。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大代耕代種、賒銷農資等服務力度,最大程度降低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六)投入信息設備和軟件協助防控。積極運用信息化手段加強疫情防控宣傳、出入管理、醫療與心理援助、復工管理等,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問卷調查顯示,“村民微信群”宣傳比例最高,占樣本總數的84.35%。中國電信“村村享”平臺覆蓋全國123個縣、3180個村,安裝3600多套“村村享”大喇叭。利用“騰訊為村”平臺覆蓋全國15000多個村莊的優勢,聯合微醫集團,上線了24小時免費在線問診服務,成為農村醫療需求的有效補充。
(七)營造農村良好防控氛圍。廣大農村地區黨員和志愿者耐心細致開展群眾工作,體現了愛心善意和責任擔當,傳遞了正能量。疫情發生初期,少數村民不重視,在黨員干部宣傳勸導下,村民轉變觀念,提高認識,積極響應政策宣傳。社會各界情系農村地區,關愛農民,為農村提供消毒和防護物資支援,不少村民主動為疫情阻擊戰捐款捐物,送上愛心,充分體現了農村地區齊心協力、共同抗疫的信心和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廣為弘揚。
二、疫情防控中呈現出的鄉村治理短板和問題
此次疫情集中顯露出農村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方面存在短板,也凸顯了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的問題及不足。
(一)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不足。長期以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應急物資儲備缺乏,公共管理的基本設備不齊全。疫情發生后,農村地區口罩、醫用酒精、消毒液等必要的防護用品短缺現象比較突出。同時,農村基層醫務、防疫隊伍弱,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少,醫療診治能力有待提高,應對公共突發事件的條件不足,公共服務管理能力難以滿足重大突發事件應急需求。
(二)農村基層應急體系和能力建設滯后。農村地區在流行病、自然災害防范等方面普遍缺乏監測預警體系,缺乏成熟的應對方案和流程支撐。防災減災能力弱,農民群眾應對突發事件的防護意識和能力都不足。應急處置管理和民生保障能力不強,有的疫情嚴重地區,各環節工作銜接不順暢,甚至出現了個別家庭主要成員隔離期間老人和兒童無人照料、生活沒有保障等問題。
(三)農民群眾主動參與意識還不強。疫情發生后,應急任務激增,很多地方農村防疫工作基本依靠村“兩委”干部和農村黨員,部分地區人員短缺問題突出,農村基層的組織化程度亟待提高。農村群團組織、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功能較弱,聯絡紐帶作用有待提高。一些地方組織動員農村青壯年群眾參與疫情防控工作不夠,農村志愿者主要局限于老村干部、老黨員和老村醫。
(四)部分農村干部群眾法治意識較弱。有的地方不重視方式方法,簡單地采取封村封路措施,破壞交通道路。有的基層干部執行防疫任務時與農民群眾溝通簡單粗暴,甚至出現了“打砸”等涉嫌違法的行為。有的村醫私自接診發熱病人,違反了傳染病防治法。個別返鄉人員隱瞞旅行史、接觸史,導致多人被隔離觀察,最終被追究法律責任。
(五)鄉風文明建設有待加強。“返鄉人員不隔離,親人不死扒層皮”“帶病回鄉不孝兒郎,傳染爹娘喪盡天良” ……類似這種標語,雖然對農民群眾起到一定的警示教育功能,看起來很“硬核”,但語言過激,也反映出農村鄉風文明建設亟待加強。相比之下,引導、規勸性標語更加符合鄉村社會進步趨勢。
(六)信息化治理手段運用有待強化。很多農村地區人員排查、信息上報仍然以手工填表為主,工作量大,信息滯后且無法動態調整。“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出入村管理的配套監控設備和監控系統運用少,不能有效降低人員工作負荷。
三、推進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思考
農村地區疫情防控中形成的做法經驗為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提供了啟迪,反映出的短板和不足也值得關注。下一步,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央關于鄉村治理的決策部署,堅持問題導向,大力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補齊鄉村治理能力短板。
(一)加強黨對鄉村治理工作的領導。加強縣、鄉兩級黨委對鄉村治理的領導,扎實推進民生保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重點工作,增強管理服務能力。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發展年輕優秀村民入黨,優化黨員機構,儲備后備力量。增強黨員干部應對突發事件、組織發動群眾的能力。探索“黨建+”工作方式,引導黨員主動作為、勇于擔當,在群眾中發揮好先鋒引領作用,密切黨員與群眾聯系,在應對各類突發事件中踐行初心使命,服務農村安定大局。
(二)激發群眾治理主體活力。鄉村治理是一項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系統工程,要充分依靠群眾、發動群眾,促進農民群眾成為真正的治理主體。搭建村民參與村級公共事務平臺,創新“村民說事”“婦女議事”等協商議事的形式和活動,強化自治能力建設。有序引導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參與鄉村治理,發揮群團優勢和作用。創新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建立激勵機制,引導支持農村社會組織和志愿服務發展。倡導農民群眾強化主人翁意識,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熱愛家園、熱愛生活,引導農民群眾養成衛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推動治理重心下沉。總結推廣治理重心下沉的經驗做法,加強干部下沉農村基層的力度,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農村基層服務、專項治理活動。完善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選派制度,堅持駐村第一書記向鄉村治理薄弱村傾斜,加速補齊治理短板。構建下沉力量接受鄉鎮和村黨支部雙重領導的制度,實現政策要求與基層需求的緊密結合,創新推動完成治理任務。
(四)提升基層依法治理能力。全面實施法治鄉村建設,增強農村基層干部法治意識、法治思維,讓各項治理舉措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內運用。完善“一村一法律顧問”制度,組織開展“法律明白人”“法治帶頭人”培訓,探索便捷服務方式,開展農村在線法律咨詢服務,解決農村“最后一公里”法律服務。建立應急特殊時期定向開展法治宣傳的響應機制,保證應急狀態下法律咨詢和宣傳不間斷。推動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加強服務中心、服務站、工作點對農村地區的全面覆蓋,加快法律志愿服務隊伍建設。
(五)改善應急和公共服務治理效能。加大對農村基礎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的投入,增加農村公共服務財政支出的總量與比例,引導企業和各類社會團體參與農村公共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強化鄉鎮作為基層公共服務管理的中心地位,建立覆蓋公共衛生、防災減災等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硬件和軟件系統,定期排查基層應急管理的漏洞和隱患。制定農村應急指揮調度演練專項方案,定期開展公共衛生、自然災害、安全生產等應急管理演練。創新農村基層公共服務管理制度,推廣“基層吹哨、部門報到”做法。
(六)探索鄉村治理數字化發展模式。鼓勵支持企業、科研機構研發鄉村信息化治理系統、模塊和應用,引導鄉村智慧治理建設。加大農村5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型基建投入,彌補農村發展數字化治理的基礎建設不足。普及鄉村治理信息化設備,推廣“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探索縣域鄉村云治理工程,結合農村黨建、村務、財務等村級事務,推動電子政務向鄉村基層延伸,推廣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為農民群眾服務方式。以農村基層干部為重點開展信息化培訓,提升鄉村干部信息數據處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