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了股以后,內心充滿自豪感。我們村發展得越好,我們分的錢也越多。”張福志家中有五口人,去年共領到4000元的股份分紅,全家人心里樂滋滋的。
作為山東省高密市第一個建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的村莊,夏莊鎮張家官莊二村(簡稱張二村)在實施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當年便實現了分紅,各項公益事業也逐步開展。從全面開展清產核資,到成員身份確認、股權量化、股份分紅,張二村的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通過確權賦能,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動力源泉。
從一窮二白到工業繁榮的資本積累
張二村距高密縣城8公里,地處城北工業區,230多戶,895人,目前村集體資產達8000多萬元,年集體純收入300多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8萬元,吸引了1萬多名外來人口定居。
然而,39年前,張二村還是一個一窮二白、混亂不堪的落后村,村集體經濟負債累累。1981年,張二村迎來新一屆當家人張宜宗,村集體經濟發展成為首要突破口。
在張宜宗的帶領下,張二村先后成立管件加工廠、國豪瑪鋼有限公司,培育發展五金加工、橡膠、制鞋等30多家村民自辦企業;孚日集團、凱加食品等10個過億元項目,康泰紡織、順達交通設施等30多家中小企業在該村落戶。目前,全村90%的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90%的收入來源于二三產業。
“以前種地基本沒收入,也沒地方打工,賺錢太難了,現在我開著燒烤店,一年干五個月,每個月都能賺一萬左右。”64歲的張宜壽將土地流轉出去以后,自己經營起了燒烤店。
工業的迅猛發展為張二村積累了財富,村集體經濟收入直線上升,一個“大蛋糕”呈現在人們面前。
產權制度改革春風吹醒小村莊
2014年,高密市全面展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張二村按照上級部署,開啟改革的“破冰之旅”。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政策性強,涉及面廣,任務繁重。于是,該村成立了由村“兩委”干部、村監委會成員、黨員群眾代表等人員組成的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
“村里經常開會,村干部挨戶講解,鼓勵我們都參與,讓我們發表意見。”說起當時改革的場景,村民張希慶記憶猶新,“后來聽明白了是村里給老百姓發錢,是好事,大家參與的積極性就非常高了。”
改革成功與否,關鍵在是否公平公正。張二村在改革中堅持依法有序、民主決策等基本原則,改革中的每個環節都經過合法的民主程序,做到以相關法律法規為前提,以村規民約為補充,既尊重法律,又尊重歷史;既合法又合情合理。
摸清家底讓老百姓心里有底
人人都知道改革了,可怎么改是重點。“破冰”的首要任務就是進行清產核資,摸清家底,給老百姓交個底。
為推進工作走在前列,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小組成員積極參加市鎮組織的培訓班,加強業務培訓,使每個工作人員成為清產核資的行家里手。同時,村里聘請有較高資質的資產評估事務所作為清產核資階段的審計、評估中介機構,對賬內賬外固定資產、現金、銀行存款、債權債務、各類資源性資產進行全面認真核實,依法科學評估和審計。
“清產核資任務完成后,我們立即召開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對清產核資情況進行確認并張榜公示。”張宜宗說,摸底后共查出資產總額58448645.05 元、負債總額18559841.12元、凈資產39888803.93元,其中:經營性凈資產3944999 88元、非經營性資產7934304.05元、資源性資產面積共1663.12畝。
看著一項項資產賬目、一個個精確到小數點后的金額,村民十分信服,清產核資工作順利完成。
創新方法最大限度讓利于民
“大蛋糕”做好了,如何公平分配到村民手中才是最大的難題。而分“蛋糕”首要問題就是解決分給誰的問題,即成員資格認定。
成員資格認定是改革中的焦點和難點問題。“最初討論的時候是根據戶籍來確定的,只有1994年之前的常住村民有分股資格。”據張志伯介紹,他的女兒雖然出嫁了,可戶口一直沒有遷出去,當時也交了提留和農業稅等,他認為女兒也應該有股份。村“兩委”聽取了張志伯的意見后,多次召開黨員、村民代表會議,逐步完善認定條件。
后來該村遵循“依據法律、尊重歷史、公平合理”的原則,研究制定出《夏莊鎮張家官莊二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辦法》,明確以本村村民戶籍、履行村民義務和享受村民待遇(土地承包權利或集體分配權利)等為基本依據,來確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名單。成員資格認定辦法確定后,廣泛醞釀討論,反復征求意見,經確認,該村共有846人確認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
股權量化讓農民真正變股民
分“蛋糕”的成員確定了,那如何才能分得公平公正呢?答案是:科學設置股權。
股權的設置,牽動著每一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切身利益。為確保他們的權益,該村經多次討論協商,創新股權設置制度,確定只設個人股,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按份享有。根據本村實際,個人股分為基本股和農齡股,基本股采取“十股制”,即一人十股;農齡股采取“七股制”,即一人七股。股權量化完成后,實行靜態管理,即生不增、死不減。
制定股權量化方案經十余次討論完善后,最終確定經營性資產為31954499.88元,按3500元一股折合9230股,按常住人口基本股每人分得10股,共分配8256.5股,846人由村民變股民;剩余股份973.5股,占10.6%,作為集體公益股金。隨后,該村編制了《股東花名冊》,印制股權證,召開首屆股東代表大會,并于2014年5月31日,依法注冊成立了張家官莊二村股份經濟合作社。
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后,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了財務管理、理事會、監事會職責等各項規章制度。2014年至2017年,張二村村每年分紅金額55萬元;2018年、2019年每年分紅65萬元,每股收益也從50元漲到80元。
“硬本本”變活資產,人人都是當家人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最終目的是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財產和民主權利,讓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規范運營,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的又一次騰飛,村里的公益事業也逐步完善。
張二村投資20億元,在半徑1000米的范圍內,建起了官莊中小學、幼兒園、養老中心、衛生服務中心、社區大廈商貿綜合體等10個項目,全面提升了社區服務水平,成為省內一流農村社區。投資4500萬元建起了省級規范化中小學、幼兒園,實現了學校教育社區化的目標。同時,投資50多萬元建成維穩綜治辦,安裝監控平臺,與110指揮中心聯網,安裝夜視探頭16個,筑牢全村安全墻。
此外,村里每年都投入50多萬元,將村里的適齡居民補助提高到每人500元,將60歲以上老人補助提高到每人1000元,集中為全體村民繳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別的村的年輕人都搬出去住,我們村建的新樓房基本都是年輕人在住,在這里衣食住行都不比城里差,我就在村里養老了。”今年已過七旬的張志有見證了村子翻天覆地的變化,對現在的生活非常滿意。
村子的發展關系自身利益,村民們也變得格外團結,村里開展工作也更加順利,因為人人都把自己當成村子的“當家人”。在這里,幼有所教、老有所養,人人都能享受到改革發展的紅利。
(作者單位:山東省高密市現代農業發展中心、高密市融媒體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