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位于素有“畿南糧倉”之稱的河北省南和縣。2012年在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河北金沙河面業集團的指導下成立,并積極探索股權聯盟模式。目前,經過7年發展,規模種植已從最初的3766畝擴展到3萬畝,涉及6696個農戶,實現了產業鏈向上游種植環節延伸,不僅從源頭上提升了產品質量,保證了食品安全,還增強了全沙河面業集團的核心競爭力。通過股權聯盟模式,部分增值效益反哺農戶和農村,助力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目前,合作社已帶動2萬余人實現就業,入社農戶和種糧大戶增收3000萬元,戶平均增收2000余元。
土地流轉,農民增收。按照“依法、自限、有償”的原則,合作社與全縣6000余戶農戶簽訂了土地流轉協議,農戶將原來各自耕地流轉給合作社,每季種植前獲得“雙500”固定租金(按照每年每畝兩季各500斤小麥、500斤玉米產量,以當地縣物價局糧食指導價為基準,換算成現金,提前付給流轉農戶)。扣除了各項種植生產成本(含固定地租)后的種植經營利潤,由合作社與農戶進行“五五分成”。合作社篩選年富力強、文化水平較高且有事業心的農民,經過系列培訓后,安排到金沙河種植基地從事農業生產,使其成長為掙薪金的高素質農民。
股權聯盟,二次分紅。在固定地租基礎上,創新推行了股權聯盟合作模式,以單個農戶種植地塊為核算單位,攤股入畝按比例進行利潤分配,最大限度激勵職業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金沙河面業集團以“資金”入股,職業農民以“技術”入股,股權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形成“資金、技術、土地”三種生產要素優化配置資源互補的組織架構。在“股權分紅”模式下,采用“固定地租+二次分紅”,災年時保證其固定地租收益,豐年時再進行二次分配,除去固定地租收益后所得利潤由職業農民、金沙河面業集團、股權農戶按照5:3:2進行分配。同時,金沙河面業集團與中儲糧合作,采用多倉小流量搭配技術,建設原糧儲備倉12座,倉儲能力達60萬噸,為合作社免費提供糧食儲藏,破解了自行儲存不當導致霉變等難題,保證了農戶收益和糧源質量。
黨支部參與,集體增收。針對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客觀問題,搭建服務群眾新平臺,探索實行“兩不見面”流轉,土地流轉由村集體為金沙河合作社提供宣傳動員、經營管理等服務,合作社按每年每畝50元標準支付村集體服務費,以此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在該模式下,全縣22個村增加集體收入76.58萬元,其中6個貧困村增加集體收入2.6萬元。
(作者單位:河北省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總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