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補齊共同富裕三農短板
時間:2022-02-28 23:52:25 來源:農村經營管理 作者:高 鳴 字號:【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實現共同富裕,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接續奮斗目標。對標“全民共富”與“全面富裕”的具體要求,實現共同富裕的短板在三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治方向,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性質,發展新型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作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組成部分,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補齊“全民共富”在農民農村上的短板,特別是實現農民“全面富裕”的重要路徑。

  不同于人民公社、鄉鎮集體企業等形式的傳統集體經濟,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集體經營性資產量化到集體成員、兼具經濟發展實力和聯農惠農能力、兼顧效率和公平的新型公有制經濟形態。在加快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在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增強農民集體意識、健全農民生活保障上的優勢和作用明顯,是帶領廣大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第一,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發展鄉村產業、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重要動力。相比傳統集體經濟,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模式更加多元多樣,除在本地開展農業等傳統經營項目之外,還包括鄉村文旅、跨區域合作經營等新業態新模式。同時,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嚴格認定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為成員公平共享產業發展成果提供了明確依據。據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19年,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當年分紅571.2億元,比2017年增加39.0%。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通過發展各類鄉村產業,將集體收益量化分紅,實實在在地提高了農民收入。

  第二,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具有強化農民集體意識、增強村莊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功能。實現共同富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面對農村發展存在的“空心化”等問題,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有益于營造成員之間相互合作、互利共贏的良好氛圍,提升廣大農民的精神面貌。同時,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也將增強農民與集體之間的利益聯結,強化農民的集體意識,為達到共同富裕中“共建共富”的具體路徑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第三,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建設發展農村道路、醫療、養老等公益事業的重要支撐。持續縮小城鄉間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差距,是補齊共同富裕三農短板的重點和難點。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在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上的地緣優勢和組織優勢明顯,是發展農村公益事業的重要主體。2019年,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公益性支出達718.0億元,比2017年增加172.3%。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公益支出能力、補齊共同富裕在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的必然要求。

  落實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的“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并更充分地發揮其在補齊共同富裕三農短板上的重要作用,應當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鞏固共同富裕的制度和組織保障。針對改革進展相對緩慢的地區,要加強對其指導與幫扶的力度,著力化解其在成員資格認定上面臨的各類難題,確保2021年底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改革的地區應當組織開展“回頭看”工作,做好前期改革工作的規范提升;注重發揮示范樣板作用,持續探索可推廣性強、輻射帶動作用明顯的有益經驗和有效模式,為其他地區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補齊共同富裕短板提供發展思路與道路選擇。

  第二,重點提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經營能力,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目前,多數集體經濟組織面臨經營性資產短缺的問題;部分集體經濟組織仍有歷史債務負擔;一些集體經濟組織缺乏能人帶領,人才短板亟需補上。做大做強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一是要用好本地資源,加速產業融合。對農村閑置資產進行升級改造,通過出租等方式盤活經營性資產,立足本地區位條件和優勢資源發展農家樂、鄉村文旅等新興業態。二是要用好外部資源,創新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通過開展“飛地抱團”等方式,實現“弱弱抱團”“強弱互補”或“強強聯合”,緩解本地面臨的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約束,同步帶動區域間的協調發展與共同富裕。三是強化人才支撐。暢通各類人才返鄉入鄉的機制和通道,讓各類黨政人才、經營人才、技術人才能夠在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中“下得去”“用得好”并“留得下”。

  第三,健全完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經營制度,構建共同富裕的長效機制。加快建設信息化、動態化的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臺,及時防范與規避各類經營風險。健全完善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的監督體系,確保集體經營收益分配合規合理、集體經濟的發展成果由成員公平共享。加快制定出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及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權利和義務,明確規定成員退出后資產處置辦法等動態調整機制。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