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索經濟薄弱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有效路徑,筆者先后深入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城北路街道、南郊鎮、王村鎮的16個村莊,對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進行調研。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數據對比等方式,重點分析了村集體經濟現狀及影響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探討經濟薄弱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有效路徑。
一、周村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是從收入總量來看,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逐年增加,但各村之間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據統計:2018—2020年,全區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分別為27951.74萬元、28951.39萬元、31451.82萬元,三年增長了12.52%,總體發展趨勢向好。但從各村具體情況看,全區2019年收入低于10萬元的共21個村,收入總額134.19萬元,平均收入6.39萬元;2020年收入低于10萬元的共9個村,收入總額59.04萬元,平均收入6.56萬元,增幅只有2.66%。全區2019年收入高于100萬元的共34個村,收入總額8023.74萬元,平均收入235.99萬元;2020年收入高于100萬元的共31個村,收入總額8477.27萬元,平均收入273.46萬元,增幅15.88%。經濟強村集體增收幅度明顯強于經濟薄弱村,呈現出“強者恒強”的趨勢。
二是從收入構成來看,補助收入占比較高,村級集體經濟自身造血功能依然不足。2018—2020年,在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構成中,經營性收入總量分別為8406.29萬元、7922.83萬元、7281.9萬元,三年下降了13.38%,呈逐年下降趨勢;而補助收入分別為3957.1萬元、5496.52萬元、7597.60萬元,三年增長了92%(分別占當年各村經濟總收入的14.1%、19%、24.2%),已成為部分經濟薄弱村的重要經濟保障。經營收入逐年下降、補助收入逐年上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村集體經營發展路徑窄,對財政補助依賴性強。
三是從收入路徑來看,發包收入依然是村集體經濟自主收入的主要來源。調研中發現,三年來全區各村發包收入分別為5887.96萬元、8374.99萬元、8748.11萬元,分別占當年全區各村經濟總收入的21.1%、28.9%、27.8%。以2020年為例,發包總收入為8748.11萬元,其中:土地發包收入3000.54萬元,集體果園、魚塘等資源發包收入518.51萬元,其他集體資源發包收入5229.06萬元。土地等集體資源發包依然是村集體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集體經濟發展資源依賴性明顯。
四是從支出方向來看,經營性支出占比偏低,事務性支出成為村集體支出的主要方向。主要體現在“三增一減”,即三年內村集體總支出增加24.75%,管理費用支出增加10.89%,其他支出增加83.83%,而經營性支出卻減少52.14%。分析原因,主要是近幾年村級投入到基礎設施、民生事業、環境整治的資金逐年增多。而經營性支出減少,也側面反映出各村在發展增收項目、開拓經營收入方面存在不足,自主發展能力仍需提高。
二、存在問題原因分析
一是頭雁作用弱,發展意識不強。存在“等、靠、要”思想。部分村干部張口要資金、伸手要條件,但扶持資源真正落實后,又缺乏發展思路、經營能力,不是“今天學趙莊、明天學李村”,照搬照抄別村方式,就是將建成項目一租了之,難以找到真正適合本村的發展路徑和產業模式。存在“老好人”思想。個別村干部怕得罪人,對村民私自占有集體閑置資產、資源等現象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致使村集體經濟受損。存在“怕麻煩”思想。有的村干部不敢主動干事,怕干得多出錯多,在發展集體經濟上空有好想法卻不敢付諸實施,存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思想。還有一些村“兩委”班子中,35歲以下年輕干部較少,大專以上學歷人員較少,不能適應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需要。
二是“造血”功能不足,集體積累少。一方面,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渠道單一,來源窄,除依靠發包集體土地、出租資產外,基本沒有經營性收入,村級運轉經費主要靠上級財政補貼支撐,甚至部分經濟薄弱村連維持運轉都有困難,自身“造血”功能嚴重不足。另一方面,個別村干部缺乏長久經營、細水長流意識,存在短期行為,如不管集體資產的日常積累和保值增值,將村集體當年可分配收益全部用于福利支出,沒有為村集體經濟長期持續穩定發展創造條件。
三是剛性支出大,集體負擔偏重。一方面,在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新形勢下,村級投入壓力越來越大。由于公共財政投入大多是“以獎代補”,這就意味著村里干事越多、貼錢也越多。像是道路維護、綠化養護、垃圾清運、路燈照明等方面,村里都需要長期投入后續資金進行保障。另一方面,個別村因歷史原因造成福利支出過高,甚至出現村與村之間相互攀比的現象,增加了集體負擔。
四是發展路徑窄,制約因素較多。首先,資產盤活難。農村最多的是土地資源,但是土地資源利用往往受地域位置的制約,區域位置好、基礎條件優的地塊,比較容易流轉出租,且價格較高;地理位置偏僻、基礎條件較差的地塊,盤活利用難度大,價格提升空間小。其次,能人培育難。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有能力、善經營的人員大多外出經商務工,而留在村莊的人員大多是一些年老體弱、缺少技能的弱勢群體。這就造成了外出人才不愿返鄉、內部人才難以培養的困境。第三,產業開發難。發展現代設施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受到了設施用地等政策制約,僅靠傳統種養產業增收難度大。
五是管理不透明,村級資產流失。有的村集體資產、資源對外租賃和發包時不按制度辦事,讓個別人以過低價格獲得使用權。有的村為了緩解一時的資金所缺,將土地發包期限延長并一次性收取租金。如,2019年全區集中開展村集體合同規范清理行動,清理出問題合同1762份,挽回村集體收入損失1768.8萬元。
三、對策建議
一是要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選好配強集體發展帶頭人。要堅持以村黨支部建設為重點,把那些思想解放、開拓進取、清正廉潔、能帶領群眾致富的“能人”選進村“兩委”班子,選好配強“領頭雁”。
二是要合理利用現有資源,因地制宜加快村集體發展。發展村集體經濟,要找準自身的優勢,把握好切入點。對于北郊鎮、經濟開發區以及位于城郊接合部的村,基礎條件好、區位優勢明顯,可以通過興辦工業園區、發展二、三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對于王村鎮、南郊鎮部分村緊靠309國道、102省道等主干道,可以通過建設交易市場、商鋪店面、物流園區等來增加集體收入。對于純農業村,要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通過發展農、林、牧、副特色產業來壯大集體經濟。有條件的村還可以綜合開發“四荒”資源,采取多種投資形式來發展集體經濟??傊鞔鍛撘虻刂埔诉x擇發展模式,絕不能搞“一刀切”“一哄而上”“盲目跟風”。
三是要爭取上級支持,借助政策加快發展。要善于研究上級政策,最大力度爭取上級支持。如目前的美麗鄉村建設、數字農業農村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優質高效農業和品牌農業建設等,是政策支持的重點方向,都可以強化爭取,加以利用。
四是要加大扶持力度。一方面要加大保障力度。要用好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政策,加大村級組織運轉保障力度,確保村級組織辦公經費平均每村每年不低于5萬元。另一方面要加大幫扶力度。依托第一書記、結對幫扶、包村干部等隊伍,幫助村集體厘清發展思路、編制發展規劃、爭取項目資金。
五是要健全完善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資產保值增值制度。村集體經濟組織要嚴格落實資產清查制度,每年對資產資源進行一次清查核實,確保集體資產安全。其次,要完善監管制度。要結合村級審計建立村級工作督查制度,針對村級財務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制定相應的措施,加強審計監督,防止集體資產流失。最后,要完善考核考評機制,加強村干部任期經濟目標管理考核的比重,倒逼村級黨組織積極探索發展新路子。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農村改革發展中心、沂源縣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