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來,江西省大余縣以列入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兩項試點為契機,按照“系統集成、協調高效”的改革理念,堅持以“治”促“改”、“四改”合一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取得了初步成效。
建章立制,打造“規范宅改”
大余縣承擔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任務后,不斷建立完善工作機制,制定出臺配套文件,為試點工作平穩有序推進提供了保障。
搭建宅改制度體系。在充分調研、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大余縣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強化村民理事會對宅基地管理權責的指導意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辦法(試行)》《農村宅基地有償使用、流轉和退出暫行辦法》《農村住房(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貸款實施暫行辦法》《農村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指導意見(暫行)》《農村宅基地審批管理工作實施辦法》《農村宅基地批后監管暫行辦法》等“1+8”制度體系,構建起宅改“四梁八柱”。各試點村結合實際出臺77項制度,從制度層面保障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讓農民改得放心、改有所得。
建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在縣級層面,成立由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的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組建由分管副縣長任組長,縣農業農村局、自然資源局相關干部組成的工作專班。在鄉鎮層面,11個鄉鎮成立了由鄉鎮書記、鎮長任雙組長的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組建由分管領導任組長,鄉鎮負責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等工作的干部組成的工作專班。實行“周調度、月比評、半年考”推進機制,將改革試點工作納入年度目標管理考核,從組織責任體系建設、制度建設落實、宅基地使用權盤活、日常督查及鄉鎮上報進展情況等方面,對干部工作進行綜合考察。對工作優秀的予以優先提拔重用,對工作推諉、滯后的實行嚴肅問責。
完善宣傳培訓機制。落實“五個一”要求,即成立一個理事會、開好一次動員會、舉辦一次培訓會、做好一次上戶調查、召開一次戶主代表會。全縣累計發放改革宣傳單1.7萬份,宣傳手冊1.6萬冊,宣傳標語600余條,全方位宣傳宅改政策。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華中師范大學、江西農業大學等院校專家進行指導培訓,在縣鄉村三級開展業務培訓36次,廣泛凝聚干部群眾的改革共識,讓鄉村干部、理事會成員成為改革實踐者。
健全示范帶動機制。在全縣105個村全面鋪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基礎上,先后確定葉墩村、旱田村、水南村等43個行政村(482個自然村莊)為該縣第一批宅改試點,定期組織召開改革工作流動現場會,形成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通過先行先試積累經驗,逐步推廣,整體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
村事民辦,打造“活力宅改”
通過村“一約三會”(村規民約、議事會、理事會、禁毒反賭反邪會)和組“一會三長”(理事會、村民小組長、黨小組長、婦女小組長)兩級組織架構,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組織民主管理作用,積極盤活宅基地使用權,實現資源變資產,促進農民增收。
多占土地有償用。因歷史原因形成“一戶一宅”超標準占用宅基地或“一戶多宅”的,以及非本集體成員通過繼承房屋或其他方式占有和使用宅基地的,對其超出起征面積實行階梯式計費有償使用。目前,各試點村都制定了適合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村宅基地有償使用、流轉和退出辦法,累計無償退出宅基地1.1萬平方米,收取有償使用費124萬余元。
退出土地復墾用。積極引導農戶利用退出宅基地,大力發展小菜園、小果園、小禽園、小游園、小農旅等“五小”庭院經濟,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與助農增收互促共贏。按照宜耕則耕、宜農則農的原則,組織拆除閑置的宅基地進行復墾,種植蔬菜、花生等農作物,目前全縣共實施“增減掛”項目1835畝,新增有效耕地719畝,提高了農村土地使用率。
盤活土地流轉用。采用多種方式,推動宅基地有序流轉,引導農民將農房升級改造成民宿,實現資源變資產。黃龍鎮大龍村利用毗鄰國家4A景區丫山生態風景區的區位優勢,引進章源生態旅游公司參與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盤活工作。農房統一改造提升發展旅游民宿,村民既可以自己經營,也可委托章源生態旅游公司經營,公司與農戶按一定比例分成。2020年,大龍村村民實現人均可支配收入3.5萬元。截至目前,全縣共建設旅游民宿69家,有效推動全域旅游發展。
示范帶動,打造“美麗宅改”
大余縣統籌宅基地制度改革與新時代“五美”鄉村建設,通過黨員、干部等“十帶頭”示范引領,大力開展“群眾評、鄉賢議、榜上亮”道德評議活動,引導群眾自主拆除無保留價值房屋、閑置破舊空心房,讓鄉村更美麗。
繪好美好藍圖。聘請專業技術單位為各試點村編制“多規合一”村莊規劃。充分尊重群眾意愿,逐戶下發調查問卷,召開群眾大會,邀請戶代表對規劃進行評審,讓村民充分了解宅改政策,形成按村莊規劃共建美麗家園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拆出清爽環境。以村民理事會為主體,通過集體決策對符合以下條件的農房及附屬房實行“三必拆”,即因公共設施建設需要、農戶自愿無償退出的必須拆;一戶多宅且毫無保留價值、農戶自愿有償退出的必須拆;低矮破舊或存在安全隱患的必須拆。目前,全縣累計拆除相關農房及附屬房共計518萬平方米。
建出美麗風景。嚴禁鄉村亂搭亂建,精選具有贛南建筑風貌特色的20種戶型供農戶選擇,實現了村民建房規范有序、風格協調。對有特色的村莊著重突出風貌塑造,保存鄉村景觀,打造了新城鎮魚仙村、浮江鄉竹木村兩個贛南鄉村建筑風貌示范點。對“一戶多宅”但有鄉村文化特色、比較堅固的房屋進行修繕維護,改造成為星級農家旅館、家鄉菜館,留住村民鄉愁。
管出井然秩序。建立健全人居環境長效管護平臺,組織黨員、村民、公益性崗位人員和志愿者,開展清理殘墻土瓦、清理丟棄物件、清理溝塘管渠“三清”活動,做到垃圾日產日清。大力建設鎮村污水處理設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現鄉村道路通暢,河塘清澈明亮,村村有活動場所,處處有綠化景觀。2021年大余縣成功入選江西省第二批“美麗宜居示范縣”。
數字賦能,打造“智慧宅改”
大余縣充分發揮“智治”在基層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研發建立了“農村宅基地智慧管理”和“鄉村治理智慧管理”兩大平臺,實現四大功能,初步實現了宅基地數字化管理。
數據管理“一個庫”。結合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及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利用無人機測繪技術制作村級數字正射影像和三維模型,形成調查工作底圖,并開展宅基地專項調查,全面摸清宅基地規模、布局、利用狀況等信息,建立信息庫進行大數據管理,逐步實現全縣宅基地信息一圖觀全貌。目前全縣房地一體已累計登簿6.5萬多宗。
便民服務“一端辦”。研發農村宅基地業務管理系統及微信小程序,農戶提交建房申請后,經過村小組受理、村級審查、鄉鎮受理、現場踏勘、鄉鎮審批、制證打印等審批環節,即可完成整個流程,實現宅基地申請審批線上化、規范化、精準化管理。通過手機監管助手全面落實申請審查到場、批準后丈量批放到場、住宅建成后核查到場。整個建房申請農戶只需“一點(點開手機)、二簽(簽填資料)”,就能實現“三領證”。
巡查監管“一張網”。建立網格化巡查和動態巡查機制。村級、鎮級、縣級巡查人員在規定時間內,進行任務巡查,并實時巡查打卡。監管人員通過大屏,可及時查看上報的違法數據和統計信息,并判斷是否有涉嫌違法建房的行為。建成634個村級視聽終端,覆蓋全縣所有鄉鎮、村居,實現看得到、聽得見、能喊話、可報警的有效監管。宅基地管理實現了“村巡、鄉查、縣管、民監督”,鄉村治理更趨精準化、實時化、便民化。
綜合利用“一中心”。建立農村宅基地盤活利用中心,可以實時查看全縣和各個鄉鎮的宅基地抵押、有償使用、退出和流轉的情況,受理農戶在手機小程序上提交的退出、抵押、流轉等申請事項,使宅基地“申請、審核、公開、競價、成交”全流程線上辦理,推動宅基地資源變資產,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江西省農業農村廳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