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被確定為鄉村治理體系建設首批試點單位以來,全區立足區情,積極探索開展“黨建+鄉村資產資源清理規范”(以下簡稱“兩資清理”)工作,將該項工作列入全區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任務,從2020年5月開始用4個多月的時間對全區17個鄉鎮(辦)182個行政村(管理處)資產資源情況進行全面清理規范。共摸底發包合同數4650份,清理出各類問題合同3361份,現已全部整改到位,清理后合同期內累計可增收金額約10543.59萬元,其中年增收金額約709.26萬元。已追回拖欠金額201.47萬元,收回資產面積5564.11平方米,收回資源面積14046.96畝。建立健全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穩定增長機制,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提升”。
一、主要做法
以“一信、兩書、三會”為抓手,推進工作順利開展。區委、區政府制定出臺《關于切實做好“黨建+鄉村資產資源清理規范”工作的實施意見》,成立了以區委書記為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并從相關單位抽調業務骨干形成工作專班,通過以“一信、兩書、三會”形式開展工作:一信,下發《告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一封信》;兩書,編印“兩資清理”工作業務指南和政策法規匯編;三會,召開每日工作例會、每周工作調度會、每月工作推進會,研究解決工作進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形成了黨委領導、領導小組統籌、專班具體實施和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網絡。各鄉鎮、村委也通過召開會議、張貼標語、懸掛橫幅、舉辦政策法規和業務培訓班等形式廣泛宣傳發動,營造了濃厚的工作氛圍。
以“三榜、三色、三步”為手段,實現資產資源保值增值。區委、區政府堅持“尊重歷史、兼顧現實”的原則,做到過程與結果并重,實行“三榜、三步、三色”工作制度。“三榜公示制”,要求各地在集體資產資源發包(租賃)合同的摸底、整改和確認三個環節,分別進行不少于7個工作日的公示,充分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確保發包合同全面接受審查,問題合同全面得到整改規范。“三色掛牌督辦”,制定下發《“紅黃藍”掛牌督辦管理實施辦法》,對各鄉鎮(辦)工作開展情況進行掛牌督戰:工作有序推進的掛“藍牌”,工作懈怠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的掛“黃牌”,工作嚴重滯后、履職不力的掛“紅牌”。“三步介入法”,對掛“黃牌”和“紅牌”的,由組織部門、紀委監委部門、檢察機關遞進監督。同時,把“兩資清理”工作納入領導班子績效考核和基層黨建述職的重要內容,作為村“兩委”干部隊伍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作為年底“兩委”換屆村級干部選舉提名的重要依據。
以“一辦法、一平臺、一中心”為保障,夯實鄉村賦能基礎。把建章立制貫穿于“兩資清理”工作全過程,探索建立“一辦法、一平臺、一中心”的農村“三資”管理運行機制,即制定“一套辦法”。出臺了《渝水區“兩資清理”工作指導意見十二條》,明確承包(租賃)費用、上浮機制、交易監督等方面的具體要求,特別是要求集體資產資源統一納入村級管理,一律由村民委員會作為合同主體進行發包(租)。同時,制定合同示范文本,統一全區發包合同樣式,為今后新發包的資產資源提供參考。搭設“一個平臺”。建立農村集體“三資”(資金、資產、資源)信息管理平臺,為各級政府部門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提供賬戶管理、預警分析、審批支付、財務管理、產權交易、資產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的一站式信息服務,細化了合同的內容、資金資產的使用、審批交易等操作程序。建立“一個中心”。成立渝水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將全區農村資產資源全部實行“線上”進場交易,解決土地流轉程序不規范、土地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信息輻射面狹小、土地流轉信息傳播渠道不暢通等問題,全面盤活鄉村閑置的資產資源。
二、工作成效
摸清鄉村集體資產資源,順暢了農村集體產權。在開展“兩資清理”工作前,全區集體資產資源發包合同總量大,但合同零星,內容參差不齊,管理上有難度。通過清理規范,建立健全了農村發包合同臺賬,統一了合同的格式,規范了合同發包的程序,強化了合同的兌現,逐步構建起歸屬清晰、權能完整、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
促進鄉村社會和諧發展,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通過清理,平均每個行政村的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可增加約4萬元,加上已有的標準廠房、光伏發電等政策性集體經濟收入和自有產業收入,2020年182個行政村能全面實現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10萬元的目標。
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水平,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兩資清理”工作充分發揮了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力,有效落實了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彰顯了村民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主體地位,讓村級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打通了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了給村民一個“明白”,還干部一個“清白”,讓干群溝通渠道更加暢通。
三、經驗啟示
黨建引領,高位推動是開展“兩資清理”工作的先決條件。順利推進工作,黨建引領是根本。成立以區委書記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將黨的領導貫穿全過程,并把此項工作作為區委、區政府改革創新和大變樣工作進行高位推進,成立工作專班、建立考核問責等機制,層層傳導壓力,順利推進工作。
上下聯動,形成合力是開展“兩資清理”工作的重要保障。針對歷史遺留問題,建立地方和部門聯動機制。村“兩委”召開黨員大會進行“初審”,鄉鎮(街道、辦)召開班子會議進行“復核”,區級層面召集各職能部門進行“終審”,部門層層遞進聯審機制的建立,使得許多老大難的問題迎刃而解,從而形成了上下一致的強大工作合力,有效推動工作落地落實。
群眾參與,強化監督是開展“兩資清理”工作的基本支撐。工作中廣泛宣傳發動群眾,做到摸排清查讓群眾積極參與,集中整治讓群眾主動作為,規范管理讓群眾有效監督,清理規范成果讓群眾共同分享,使得工作既“連天線”又“接地氣”,切實提高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單位: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農業農村和糧食局、新余市渝水區委組織部)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