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海陽市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搶抓農村集體股權質押貸款省級試點的機遇,乘勢推動農村賦權活權改革,以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拓寬農村抵押擔保物范圍為出發點,為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開辟了質押融資和投資入股的新渠道,有效盤活農村資產資源,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一、農村“股權貸”工作穩步推進
2018年海陽市被確定為山東省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試點單位。全市積極搶抓改革機遇,按照“創新機制、構建平臺、釋放活力、促進融資”的試點思路,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完善配套制度、規范業務流程,積極拓展農村集體資產股權權能。基于“股權貸”工作要求,海陽市先后組織試點鎮村及相關部門外出觀摩學習,政府層面牽頭農業農村、財政、農行、農商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等部門構建起聯席會商機制,制定了《海陽市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試點管理暫行辦法》和“股權貸”方案,確定了4鎮10村為試點區域,分別開展村集體股權質押貸、個人股權質押兩類業務,全市“股權貸”試點工作如火如荼展開。
截至目前,全市“股權貸”工作涉及11個鎮街23家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按照“股權質押貸+信用貸”的耦合式貸款模式,落實貸款116筆,累計金額1320萬元,真正把農民手中的股權激活,讓農民手中“沉睡”的股權變現,滿足農業農村生產需求,有效破解農村發展資金難題,探索出一條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和增加農民財資產性收入的“輸氧供血”新路子。
二、構建“股權貸”實施路線圖和方法步驟
(一)農村改革不斷高歌猛進
改革開放以來,海陽市迅猛趕超并跨越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積累了豐富寶貴的資源財富,2019年底核實農村賬面資產總額28.76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11.52億元。海陽3000多家農村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拉動農村經濟乘勢崛起;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有效推進,農村資產要素活力倍增;投資過億元的國家級農村綜合改革全面鋪開,推動全市農村治理環境不斷向好。這些都為省級“股權貸”試點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人文環境和供需市場。
(二)虛心到域外“取經問道”
海陽積極創設試點政策和推進措施,創造性地提出了“西取山東鄒城經驗、南學安徽天長模式”的工作思路。從2018—2020年,海陽謀定而思動,分別組織市鎮經管干部、試點鎮村干部60多人次,到山東鄒城市、沂水縣和平度市開展了四次觀摩“問道”,又遠赴安徽省天長市虛心學習“取經”,從產權交易平臺建設、部門聯席會議組建和風險防控機制構建等各方面進行了廣泛細致的調研觀摩。2020年,通過研究論證和借鑒消化,海陽確定試點鎮村和試點內容,因地制宜打造了符合當地實際的工作流程和基礎架構,制定并完善了“股權貸”工作方案。
(三)創新打造良法善策
一是創新構建推進機制。2020年“股權貸”改革試點確定為海陽市委市政府本年度“雙重點”改革任務,創造性地提出了“三三六三股權貸”工作法,立足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勇于破解融資貴、融資難、融資面窄的“三道難題”,探索構建產權交易平臺、質押登記平臺等“六大平臺”,積極創設改革目標、推進步驟、實施細則“三項舉措”,確保改革推進有規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先行先試機制創新。海陽市積極探索建立質押物價值評估機制,通過委托第三方評估機構評估、質押權人自行評估、借貸雙方協商評估、成立專家評估小組集體評估等方式,對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質押物價值進行評估,為金融機構貸款授信提供參考。海陽市探索建立貸款風險補償和緩釋機制,探索引入“省農擔強村貸”的反擔保模式,分擔化解貸款風險,先后為20多家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融資增信3000多萬元,更好地撬動了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向“三農”領域。
(四)“股權貸+”破解質押難題
一是融資“貴”瓶頸破解到位。海陽市農業農村局積極對接當地農商銀行、農業銀行和郵政儲蓄等金融部門,拿出最好的試點村,質押最優的集體資產,依托最具發展潛力的20多家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協商引導讓利于民、惠及于社,破解融資“貴”問題。通過聯席會議,多方商定在質押貸款利率、期限、額度給予一定優惠,按照農民集體股權價值的90%開展貸款額度授信,授信期限延長至3年,最大限度拓展股權權能。比如,辛安鎮向陽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通過“股權貸+”獲得50萬元貸款,貸款利率比同類客戶低30%,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擴大了草莓產業經營規模,村集體收益由原來的8萬元增加到近20萬元。
二是融資“難”瓶頸有效緩解。鼓勵金融機構以農村集體資產股權為核心質押物,創新“股權貸+信用擔保+公司承保+土地經營權抵押+反擔保”等模式,提高了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和銀行部門業務拓展積極性,切實解決貸款難的現實問題。比如,二十里店鎮邵伯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村集體僅有量化經營性資產50多萬元,但是通過“股權貸+理事長信用擔保+合作公司承保+土地經營權抵押”獲得200萬元貸款,又通過擔保公司獲得300萬元貸款,發展生態園產業,建設千畝綠色軟棗獼猴桃生產基地,年收益可達300萬元。
三、探索打造的試點經驗和改革成果
一是探索“股權質押貸+”新模式。當地農商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在開展小額惠農貸的基礎上,通過“股權貸”省級試點,創新授信方式與貸款額度,探索在純信用貸、抵押貸的基礎上增加“股權質押貸+”捆綁耦合式融資新模式,進一步規避或降低市場風險,促進承貸行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是試點“集體回購+內部轉讓”。針對股權有償退出問題,海陽先后到鄒城市和天長市開展了觀摩學習,通過分析當地實際,進一步摸清家底、找準問題,決定“股權貸”兜底責任還要落腳在村集體內部消化上,采用“村集體回購贖買+成員內部轉讓”的方式讓股權有償退出,先后制定了《海陽市農村集體資產股權有償退出試點實施方案(草案)》等改革文件,創造性地在資產豐富、運作完善的村積累了試點經驗。
三是“股權貸”試點成效顯著。截至2020年6月末,海陽市在11個鎮街(含23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67個小農戶)試點開展質押貸款1320萬元,進一步拓展了股權權能,釋放了農村產改紅利;進一步盤活農村集體資源資產,緩解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工作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進一步支持農戶增收致富,試點地區股權質押貸款主要用于農業生產經營的占99%,通過股權質押貸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融資可得性明顯提升。
四、工作中的不足和制度短板
一是改革試點機制有待完善。改革工作處于區域試點階段,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有待進一步拓展,集體股權的抵押、擔保以及內部流轉和繼承、有償退出機制還需進一步健全。
二是部分村家底薄弱制約改革。2019年,海陽市在5萬元以上及10萬元以上的村數量占比為76.2%和15.2%,且發展不平衡,一些經濟薄弱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經營性資產數量少質量差,其質權不被銀行部門認可。三是承貸銀行的貸款期限較短。當地銀行部門貸款期限明確限制在12個月內,農業生產總體呈現周期長、回報慢且風險大的特質,貸款期限、操作流程和考察程序有待進一步簡化優化。
(作者單位:山東省海陽市農業農村局)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