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酒泉市共有7個縣(市、區),農戶17.54萬戶,農村人口64.56萬,耕地面積215.06萬畝。2020年以來,酒泉市各級政府把發展農民合作社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大力扶持和引導農民合作社不斷深入發展,成效凸顯。酒泉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由2007年的40多家發展到了目前的3760家,入社社員達到185367人,帶動農戶90073戶,建成“農社對接”“農超對接”直銷點(店)94個,建成國家級示范社15個、省級示范社156個 、市級示范社419個、縣級示范社570個,有102個合作社注冊了商標,55個合作社通過了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
全市合作社發展特點
組建模式多樣化。從組建模式看,酒泉市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以“黨建+合作社+農戶”為主要模式,玉門市將黨建與合作社融合發展,探索創新黨組織設置形式,通過黨員與群眾開展“結對子、一幫一”活動,讓合作社真正在技術上傳、生產上幫、作風上帶,走出了一條“圍繞產業建組織,建好組織促發展”的黨建引領合作社發展的新路子。如玉門市六墩鄉康欣養殖合作社積極探索“黨建+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采取鄉村扶持、農戶自愿、政策扶持等措施,著力健全合作社組織機構、社員管理和財務管理制度,發展的蘆花雞產業發揮了帶動貧困農戶增收的作用。至目前,合作社先后三次共調引養殖蘆花雞3萬余只,輻射帶動全鎮入社農戶600多戶,每戶養殖量至少50只以上。二是以“帶頭人+農戶”為主要模式,由農村致富帶頭人聯合當地農戶組建合作社,帶動村民發展產業。如玉門市花海鎮致富帶頭人尚志鵬聯合當地農戶成立了玉瓏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并承建了戈壁農業萬畝拱棚蜜瓜生產基地建設項目,目前種植2200多畝蜜瓜,銷往北京、上海和長沙等地,僅去年一年,蜜瓜銷售額達到1000多萬元。三是以“鎮政府+農戶”為主要模式,是由鎮政府牽頭,立足當地產業優勢,聯合本鎮農戶成立的農民合作社。如,為做大做強日光溫室韭菜產業,赤金鎮成立了冬韭王韭菜農民專業合作聯社,按照“合作聯社+合作分社+農戶”的運營模式,吸納全鎮5個韭菜合作社全部加入了合作聯社,入社社員2081名,占全鎮總戶數的62%。通過發揮韭菜合作分社作用,規范赤金韭菜市場運行,溫室韭菜成為赤金鎮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目前,赤金鎮人均可支配收入來自日光溫室韭菜產業的收入比重達占30%以上。2018年赤金韭菜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地理標志產品。
服務涉及各環節。目前全市農民合作社的服務領域由生產、技術服務為主,逐步向銷售、運輸、貯藏、加工等環節延伸,涉及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如瓜州縣牧旺草畜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家集飼草種植、銷售,牛、羊、驢養殖、銷售,農牧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試驗、示范、推廣及培訓為一體的現代化畜牧養殖示范合作社。自2018年成立以來,以“基地+合作社+農戶+市場”的經營模式,積極與龍麟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進行技術合作,引進肉羊、肉驢、肉牛繁殖育種、飼養管理、生產性能測定等先進技術,合作社帶頭試用然后推廣。2020年與佛慈制藥簽訂協議發展驢產業,協議養殖驢1000頭,佛慈制藥投放活體,合作社以40元/公斤購入,合作社集中養殖一部分,帶動農戶養殖一部分,待養殖育肥后,由合作社統一交付佛慈制藥再以48元/公斤的價格回收,農民合作社逐步建成了集種畜繁育、品種改良、肉羊育肥、技術服務、活畜交易、飼草料儲備和有機肥料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養殖產業鏈條,真正實現了“大場大戶示范帶動,小群體匯集大規模”的目標。
經營方式市場化。農民合作社緊盯市場需求,不斷創新經營方式。如酒泉市晶鑫農機專業合作社是由農機大戶牽頭組建的自我發展擴展服務型合作社?,F有社員27人。2018年先后參與周邊八個鄉鎮農戶作物的收、耕、種、管、創服務,產值120多萬元,合作社社員人均創收8萬多元,純收入近5萬元。
運行更加規范化。酒泉市把加強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提高農民合作社發展質量,推動合作社運行管理制度逐漸健全,服務能力和帶動效應不斷增強,成員權益得到切實保障。如酒泉綠野源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是一家以規模化蛋雞養殖、鮮蛋銷售為主,中藥材種植、出口為輔的綜合性農民專業合作社?,F有社員112名,建有“30萬羽”AC—2000—3G智能控制系統規?;半u養殖場,是國家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合作社每年可收儲玉米2萬余噸,有5家合作社常年為其提供玉米原料,與酒嘉地區3個經銷店簽訂了蛋品供需合同,年銷售鮮雞蛋1800余噸,銷售淘汰雞10萬余只。與德國拜耳公司合作建設的烏拉爾甘草種植基地及加工特型草項目,目前已通過了德方的檢測,2020年開始了甘草批量出口貿易。農民合作社成立6年來,圍繞甘草、畜草、鮮雞蛋、蛋雞、腐熟雞糞的生產研發,取得了“四項認證”“三個商標注冊”“十四項專利”,合作社規?;洜I效益逐步顯現,成員收入不斷增加。
全市農民合作社發展存在的問題
運營一般和未運營的占比數大。根據最新調查的數據統計,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營一般的1050家,未運營的746家,分別占總數的27.9%和19.8%,這部分合作社帶動作用不強。
發展不平衡。從事漁業和林業方面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相對較少,分別只有37家和92家,分別占總數的0.98%和2.4%。由于政策不連續等方面影響,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合作社由于受資金、信息、技術等因素的制約,處于“向前進不了,向后退不了”的“半死不活”的狀態,發展后勁明顯不足。
監管力度不強。農民合作社是由農業農村部門牽頭,10多個部門配合共同培育創建,發展壯大,但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農業農村部門一家管、其他部門都不管”的尷尬境地。從監管程序看,農業經營主體在市場監管部門注冊登記,按照“誰登記、誰監管”的原則,應由登記部門監管,但在實際工作中,還是存在農業農村部門一家管的問題,再加上縣(市、區)工作力量有限,難免有監管不到位、工作質量無法保證的問題。
農民合作社向金融機構融資困難。酒泉市合作社大多起步晚,發展規模小,這個階段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根本不具備融資的條件,在遇到需要資金時,向商業銀行申請貸款很難實現。一方面商業銀行貸款都要求有足夠的資產進行抵押,還要求農民專業合作社尋求公司提供連帶擔保,這些要求農民專業合作社很難做到;另一方面各商業銀行出于對自身發展的考慮,控制貸款風險日趨嚴格。
農民合作社內部社員出資難。社員不是沒有經濟能力就是不愿出資,使大多數合作社經營都會面臨資金不足的困境。從合作社當下發展過程的具體情況看,一些農戶一般是在成立之初時以土地、技術等方式進行入股,不能從根本解決合作社資金的瓶頸問題。
(作者單位:甘肅省酒泉市農村合作經濟事務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