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產權改革要確保婦女權益不掛“空擋”
時間: 來源:農村經營管理-中國農村網 作者:黃傳博 字號:【

  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確保農村婦女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直接關系到農村婦女的生存發展和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山東省沂水縣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充分認識到維護婦女合法權益的重要意義,切實強化機制創新、組織協調、監督管理等工作,對成員身份確認、股權設置、資產量化等農村婦女權益易受侵害的高風險環節和需要關注的重點工作,認真研究解決辦法和保障措施,從根本上維護農村婦女的合法權益,確保農村婦女權益不掛“空檔”。

  研究和制定相關政策,注重源頭預防

  改革過程中,沂水縣首先選取了部分村進行先期試點,在試點過程中,組織相關人員下鄉入村深入了解婦女實際狀況和利益訴求,在維護農村和諧穩定、促進鄉村依法治理大局中,同步研究保護農村婦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的具體措施。同時,注重發揮廣大婦女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積極吸納農村婦女群眾參與改革方案的制定,廣泛征求和聽取婦女群眾的意見建議,充分保障婦女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同時,積極發揮婦聯等部門組織聯系婦女群眾的組織優勢和在維護婦女權益方面的作用,通過廣播電視、宣傳條幅、網絡媒體等廣泛宣傳改革相關政策,組織動員婦女群眾代表參與基層民主協商和民主決議,提高農村婦女的政策知曉率和維權意識。先后制定了《沂水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實施方案》《關于運用“落空追認”和“多占退出”機制解決成員身份確認兩頭落空和多頭占有問題的通知》《關于在農村集體產權度改革中切實維護婦女合法權益的通知》等文件,一系列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從源頭維護婦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

  創設和落實推進機制,抓住關鍵環節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工作是改革的關鍵環節,對此沂水縣制定一系列政策,加強業務培訓和指導,確保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政策中不存在歧視婦女、侵犯婦女合法權益的條款和內容基礎上,創設運用“研判建議”“實名票決”“溝通反饋”“落空追認”等確認機制,維護出嫁、離婚、喪偶、農嫁非等特殊婦女群體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防止“娘家婆家兩頭空”以及“多數人侵犯少數人權益”“民主程序走過場”等現象的出現,減少改革“后遺癥”。

  一是創設“研判建議”機制,合理解決“多數人侵犯少數人權益”問題。主要做法是:對特殊情形人員,在村民召開會議投票表決確認成員身份前,先由鄉鎮進行分析研判,形成研判建議后,再引導村民按研判建議進行表決。“研判建議”機制對各類人員給出了比較一致和切合實際的確認標準,合理解決了“多數人侵犯少數人權益”問題,切實保障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合法利益。全縣共對8.7萬特殊情形人員進行了分析研判,其中婦女、兒童6.9萬人。

  二是創設“實名票決”機制,做實民主確認工作。主要做法是:先將鄉鎮研判建議填到表決票上,再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對各種特殊情形人員確認實行實名票決。“實名票決”機制讓村民參照研判建議正確行使民主權利,避免個別人操縱或誤導,實現了民主程序的“痕跡化”管理,避免了民主走過場。

  三是創設“溝通反饋”機制,有效防止出現重復確認和兩頭落空現象。主要做法是:原戶籍所在村和現戶籍所在村對有戶籍未確認或無戶籍被確認的人員成員確認情況進行相互溝通和反饋。“溝通反饋”機制以戶籍為紐帶,無間隙的溝通反饋防止了大量的重復確認和兩頭落空問題的出現。全縣共對5.2萬有戶籍未確認或無戶籍被確認人員進行了溝通反饋,其中婦女、兒童4.3萬人。

  四是創設“落空追認”機制,做到應確盡確。主要做法是:針對因“改革時間差”等原因造成落空的人員,通過受理、調查分析、研判、跟蹤落實等程序進行追認,做到應確盡確,無遺漏。全縣共受理兩頭落空訴求1968起,對1650名兩頭落空人員進行了落空追認,其中婦女、兒童1216人。

  規范和強化民主公開,確保各項權益

  為切實調動廣大婦女參與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沂水縣通過規范和強化改革各階段民主公開程序,積極鼓勵和吸納農村婦女群眾參與改革,廣泛征求和聽取她們的意見建議,充分保障她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保障她們在清產核資、資產量化、股權設置等階段平等享有各項集體資產權益。如在清產核資和成員身份確認等階段積極吸納婦女群眾加入清產核資和成員身份確認工作小組,直接參與清產核資和成員身份確認工作;在資產量化和股權設置等階段充分聽取婦女群眾的意見,采取“一股制”,即一人一股,婦女享有平等的股權,并頒發包括婦女在內的所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信息的股權證書,確保已確認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農村婦女“證上有名、名下有股、按股分紅”;在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表決確認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和股權設置等結果,以及選舉產生股份經濟合作社相關機構和人員等決定改革各項重大事項時,明確規定應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婦女代表參加方可召開,充分保障婦女的各項權利。同時,要求改革各項重大事項或決議以及涉及婦女群眾切身利益的事項,要及時在固定公開欄內公開,接受群眾特別是婦女群眾的監督和質詢,對于有異議的事項,村集體組織專門人員進行答疑釋惑,對于侵害群眾特別是婦女群眾合法利益的事項,及時進行糾正后再公開,直至無異議。

  加強和完善監督檢查,強化組織協調

  沂水縣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作為“一號”民生工程,納入全縣重點工作考核;成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加強溝通協調配合;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多種途徑深入解讀改革精神,廣泛宣傳改革中婦女與男性平等享有的各項權益和維護婦女合法權益的重要性,及時總結推廣改革實踐中維護婦女平等權益的好經驗、好做法,切實營造維護婦女合法權益的良好氛圍。同時,積極引導農村婦女通過各種形式參與改革政策制定和基層民主建設,充分利用婦女維權公益服務熱線和基層婦女維權服務站點及時開展糾紛排查化解工作,暢通婦女訴求渠道,及時發現問題、反映問題、解決問題,切實維護農村婦女合法權益,確保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穩步推進。

  ?

  案例

  沂水縣龍家圈街道龍家圈村在成員身份確認中

  維護婦女合法權益典型案例

  一、案例基本情況

  【案例1】公某桂,性別,女,2008年4月與夏蔚鎮透明崮村楊某登記結婚,2008年11月婚生雙胞胎女孩,2011年二人因感情不和離婚,所生子女一人撫養一個。2014年經人介紹與龍家圈街道龍家圈村趙某登記結婚,婚后本人及所帶女孩戶籍入龍家圈村,后來二人因感情不和等原因,于2017年3月離婚,公某桂再婚時所帶女孩由公某桂撫養,離婚后公某桂在鄰村前馬荒租房居住、務工,戶籍在龍家圈村未遷出。

  【案例2】牛某珍,性別,女,沂水縣龍家圈街道楊家莊子村人,2006年9月與龍家圈村高某登記結婚,于2007年8月生育一男孩,二人于2013年9月因感情不和等原因離婚,婚生子女由男方撫養,牛某珍于2018年7月與沂水縣馬站鎮下高莊村徐某登記結婚,牛某珍再婚后在馬站居住生活,戶籍在龍家圈村未遷走。

  【案例3】劉某紅,性別,女,2009年與龍家圈村徐某登記結婚,2013年8月夫婦二人因感情不和等原因,于2013年8月離婚,2017年5月劉某紅與沂水縣四十里堡鎮小官莊村王某登記結婚,二人于2017年10月生育一男孩 ,牛某紅再婚后在小官莊居住生活,戶籍在龍家圈村未遷走。

  二、訴求

  以上人員,離婚后不在龍家圈村居住生活或已再婚外嫁,僅戶籍在村,因此在2018年4月村召開的成員(代表)會議進行民主表決時,未確認她們為龍家圈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將民主確認結果書面反饋給以上當事人后,當事人對此有異議,表示自己身份已“兩頭落空”,要求確認為龍家圈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為此,村產權改革工作小組召開了相關人員參加的會議征求意見,因意見不統一未通過。情況再次反饋給當事人,當事人不同意確認結果,向龍家圈街道農村集體產權改革領導小組反映。

  三、解決措施和辦法

  (一)街道分析研判。因此類問題較為普遍,解決不好將影響產權改革的順利開展和農村和諧穩定,因此,龍家圈街道高度重視,及時受理以上人員反映的問題,啟動“落空追認”程序,在充分調查基礎上,及時召開街道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對以上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和研判。經深入研究分析,得出如下研判建議:1. 公某桂雖已與趙某離婚,但戶籍尚在龍家圈村且未再婚,因此她和其所撫養的女兒,應確認為龍家圈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2. 牛某珍雖已與高某離婚且再婚,但戶籍尚在龍家圈村且在2018年4月份龍家圈村確認成員時尚未再婚,也應確認為龍家圈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3. 劉某紅雖然戶籍在龍家圈村,但在龍家圈村確認成員時已再婚,應確認為現居住村沂水縣四十里堡鎮小官莊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

  (二)村落實研判建議。龍家圈街道及時將研判建議反饋給龍家圈村,并督促指導落實。接到街道研判建議后,龍家圈村“兩委”及產權改革領導小組、工作小組成員適時召開了專題會議。一是統一相關工作人員思想。及時召開產權改革領導小組及工作小組成員參加的會議,傳達街道研判建議,統一思想。二是積極做好思想工作,化解矛盾。經深入分析,發現公某桂、牛某珍2人因離婚前和婆家積怨太深,婆家在村內門戶較大,親戚有多位是成員代表,在人數上占有較大比例,再加上為了不讓其確認,婆家人又拉籠其他成員代表反對,導致在民主表決時未通過。鑒于以上原因,由領導小組成員分工負責到其婆家及其反對的親戚家做思想工作,化解矛盾,最終,通過民主表決予以確認。劉某紅由龍家圈街道與四十里堡鎮進行溝通反饋和協調,最終在四十里堡鎮小官莊村確認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將以上成員身份確認結果再次反饋給3位當事人后,她們均對以上確認結果表示滿意。

  (作者單位:山東省沂水縣農業農村局)

  ?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