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蜜哥”名叫劉天普,是來自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紅廟鎮群福村的地道“山里人”,2012年他返鄉研究被列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古法養蜂技術,2015年成立南鄭土蜜哥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帶領社員采用懸崖引種、基地養殖、線下直營、線上銷售的“合作社 +公司+農戶”運營模式,實現了農業特色產業的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成為當地有名的致富能人和創業精英,是陜西土蜂養殖業領軍人物之一。
發現商機,毅然返鄉創業
25歲那年,劉天普離開家鄉來到北京,和妻子一起開辦了小餐館。靠著骨子里的樸實和厚道,小餐館的口碑和生意越來越好。逢年過節,劉天普總會帶點家鄉的特產,大米、茶葉、臘肉、蜂蜜等與朋友分享,最讓朋友們喜愛的卻是自己村里產的罐頭瓶隨便裝來的深山百花蜂蜜,朋友們不僅夸贊蜂蜜口感好,還對蜂蜜的土法生產過程產生興趣,甚至有的人驅車千里,專程來村里游玩購買。后來隨著口碑的傳播,不斷有人向他求購,但終因村里蜂蜜產量有限,沒能實現,這讓劉天普萌生了回山養蜂、把百花蜜賣到大城市的想法,認真思考后他認定這就是商機。2011年底,劉天普下定決心養土蜂生產百花蜜,毅然賣掉房子,帶著妻兒,回到了家鄉。
歷經艱辛,依然癡心不改
回到家鄉,劉天普請教老蜂農、制作蜂桶、選擇場所,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潛心研究土蜂的生活習性,空曠的山林布滿了他的腳印。2013年秋天,他即將迎來回鄉創業后的首次收獲——采蜜。然而,當他來到養殖基地后,眼前的景象讓他的心一下子降到了冰點。基地一片狼藉,蜂桶被全部掀翻破壞,蜂盤被咀嚼破碎,蜂蜜傾落一地,劉天普癱坐地上,一年的辛苦和多年的積蓄被成群的野豬一夜歸零。知道這件事后,妻子和朋友們都勸他放棄養蜂,但倔強的劉天普一滴淚沒掉,第二天,他帶著妻子又來到基地,打掃“戰場”。他說,只要堅持,總有一天我會成功的。帶著這份執著和倔強,劉天普多方籌措資金,第二年將蜂桶掛在了一處地勢險峻高度在100多米的懸崖上,并把家搬到了深山基地,這次他要看住自己的汗水成果。
苦盡甘來,共謀發展
解決了野豬危害,2014年秋天,劉天普采收了回鄉兩年來的第一批蜂蜜,依靠原有的人脈和口碑,純天然的深山百花蜜很快便銷售一空,雖產量不大,賺錢不多,但這樣的成績讓劉天普備受鼓舞、興奮許久。冷靜下來,劉天普思索,怎樣才能提高蜂蜜產量?怎樣才能讓自己的百花蜜賣得更遠?怎樣才能讓更多的蜂農過上好日子?劉天普想到請教區里派來的駐村干部,駐村干部告訴他,解決困難的出路就是擴大規模、依靠網絡、抱團發展成立專業合作社,區農經站可以幫他。很快,劉天普聯系了農經站,在農經站同志的帶領下,劉天普參觀了漢中市及附近縣區發展較好的合作社,經過考察,劉天普下定決心,成立自己的合作社。
闊步前進,踐行初心
2015年,劉天普聯合朋友五人,吸納社員38人,共同出資300萬元,成立了南鄭區群福村土蜜哥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并被推選為首任理事長。在區農經站的指導下,劉天普帶領社員建制度、設機構、定標準,建立合作社成員大會制度、財務管理制度、質量安全制度,技術培訓制度等,設立生產技術部負責蜂蜜標準化生產、銷售部拓展產品市場、財務部進行會計核算、辦公室負責日常事務。2017年,為打造合作社自有品牌,提升產品競爭力,劉天普注冊了“土蜜哥“商標,依托“互聯網+”,融合線上線下,擴大營銷網絡,效益不斷攀升,當年產值達 200多萬。2018年,為進一步擴大品牌影響力,拓寬銷售渠道,劉天普注冊成立合作社下屬企業“陜西土蜜哥蜂業有限公司”。同年,劉天普發起成立了南鄭區蜂業協會,擔任協會副會長,整合區域土蜂養殖資源,建設養殖全產業鏈,搭建蜂農致富平臺。
為助力脫貧攻堅,劉天普探索“新型產業+農戶”的發展模式,合作社與50余戶貧困群眾簽訂技術服務和蜂蜜購銷合同,免費為貧困戶發放蜂種500余群,提供就業崗位40多個,培訓青石關、牟家壩、徐家嶺等9個村500余名貧困群眾,年均開展技術培訓20余場,368 戶貧困群眾依靠土蜂養殖實現了脫貧。2017年“土蜜哥”合作社被漢中市南鄭區人民政府評為脫貧攻堅工作“先進單位”。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劉天普帶領全社成員,積極抗疫,捐資捐物,在漢中市南鄭區十屆四次政協會上受到表彰。
這就是土蜜哥劉天普,一個有夢想、敢于堅持夢想的農民。
(作者單位:陜西省現代農業培訓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