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壩頭村依托村級廉潔工作站,率先提出構建村務監督“物廉網”和黨員監督“互廉網”的基層監督模式,通過盯緊盯實人和物,讓黨員、村干部以及其他行使公權力人員的行為始終處于黨員群眾的監督之下,賦予群眾更多話語權和監督權,充分調動廣大黨員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
壩頭村地處梧州市蒙山縣新圩鎮,總面積約9.6平方千米,轄12個村民小組,有576戶1820人,以水果、蔬菜種植為主導產業。壩頭村成立了黨總支部,下設上壩、下壩兩個黨支部,共有正式黨員60名。為了解決鄉村治理中基層監督弱化虛化空化、群眾監督渠道不暢等問題,壩頭村試點構建“一站兩網”基層監督模式,全面加強村務監督和黨員監督管理,通過盯緊盯實人和物,讓基層微權力在陽光下規范運行。
一、建設“一個站”,打造群眾家門口的監委
2017年以來,根據梧州市統一部署,壩頭村黨總支部依托千年古榕樹下的“綠蔭黨校”,探索建設村級廉潔工作站,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反映問題。廉潔工作站由鎮黨委領導,被賦予監督權、建議權和反映權,直接向鎮紀委報告問題線索,緊盯基層干部的微權力。廉潔工作站設站長1人、副站長2人、監督員4人(其中非黨監督員2人),由鎮包村工作組長(鎮領導班子成員)擔任站長,黨總支紀檢委員、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擔任副站長,由退休干部、離任村干部、威望高的黨員、群眾擔任監督員。工作站有獨立辦公室,設在村“綠蔭黨校”旁邊,日常工作按網格化分工為主,分為上壩片、下壩片兩大網格,將基層監督探頭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二、編織“兩張網”,把公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
為進一步加強對村級行使公權力人員和黨員的全面監督,2019年初,壩頭村廉潔工作站在原有的“六參與”監督模式基礎上進行提升,形成了村務監督“物廉網”和黨員監督“互廉網”的監督模式,為民生福祉保駕護航。
一是村務監督“物廉網”。緊盯物,從鎮、村公示及享受國家惠民政策的名單名冊中,根據農戶家庭情況有針對性地抽取部分農戶開展“以物溯源”,核查惠民資金物資是否精確發放、是否公平公正發放、是否有權錢交易等,對核查發現的問題“順瓜摸藤”,找出線索挖出責任人。“物廉網”的鋪開有效解決了以往監督員不知如何去監督、在工作站等群眾來反映的被動監督問題。
二是黨員監督“互廉網”。緊盯人,擴大了參與監督的人員范圍和監督內容,除廉潔工作站監督員外,還邀請普通黨員的親友、鄰居、服務對象等對其日常生活進行全方位監督,構建一張互監、互廉、互提醒和互幫助的農村黨員行為網格,在規范黨員日常言行舉止的同時,還發揮黨員的示范作用,進一步帶動身邊的人員跟黨走、向黨看齊。
三、提升“兩條巷”,讓廉風吹入尋常百姓家
壩頭村將村民日常生活的兩條巷道經過美化、綠化,改造提升為展新意、添活力、有文化、助學習的綜合型村居巷道“清風巷”“陽光巷”,進一步營造廉潔文化氛圍,將廉潔清風送到老百姓家門口。
一是廉潔課堂在“檐下”。壩頭村結合鄉村風貌提升工作,拆除危舊房,完善基礎設施,以“清風巷”“陽光巷”沿線的房屋、圍墻、空閑地等為載體,通過藝術手法,將征集來的廉潔漫畫、詩詞和楹聯等作品融入村莊改造建設中,打造了“清廉路”“清風物語”“過廉關”等系列生動、形象的廉潔文化景觀,形成具有壩頭特色的廉潔文化宣傳陣地。讓群眾在自家屋檐下就能感受到廉潔清風,時刻提醒他們加強監督、維護好自身權益。
二是廉潔活動接“地氣”。壩頭村以“綠蔭黨校”“清風巷”“陽光巷”為陣地,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經常性開展廉潔文化活動,讓倡廉、崇廉在全村蔚然成風。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書記帶頭講廉潔黨課;開展“戲曲進鄉村”活動,講好廉潔故事;評選“善行義舉榜”“最美家庭榜”,挖掘身邊的廉潔典型和先進事跡,弘揚廉孝文化;建立和完善村規民約,以廉孝文化倡引文明新風。
三是廉潔意識駐“心頭”。壩頭村以“一站兩網”為核心,“兩條巷”為平臺,潛移默化地讓廣大黨員群眾受到廉潔教育和警醒,將廉潔意識常駐心頭,形成人人思廉、學廉、崇廉、行廉的鄉村新風尚。通過“一站兩網”,壩頭村賦予普通黨員群眾更多話語權和監督權,群眾主動參與村務和黨員監督,黨員習慣在監督下工作生活,有效推進了壩頭村的文明和諧發展。
近年來,壩頭村以“一站兩網”為核心,全力打造“清廉壩頭”鄉黨建品牌,培育倡廉倡孝、務實肯干、勤勞致富的優秀鄉風,形成了以“廉治”為核心的鄉村治理壩頭模式,先后榮獲“美麗廣西”鄉村建設綠色村屯、“美麗廣西”鄉村建設示范村、梧州市廉潔工作站等榮譽。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